薛廷鈺 龐明
摘要:文章以陜西、四川兩個自貿區作為實證研究對象,從貿易便利化和自由化角度出發,選擇兩省2011-2022年的GDP作為因變量,進出口總額作為自變量,借助時間序列下的線性回歸模型,通過最小二乘法進行計算分析,得出西部自貿區會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帶來溢出效應和虹吸效應兩個層面的正向作用的結論。同時,通過對比GDP截面數據,發現陜西、四川建成自貿區后,兩省GDP差距拉大;不同省份由于經濟基礎不同,自貿區對其正向作用的程度存在差異。對此,提出了政策創新、產業轉型、協同合作三個層面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西部自貿區;線性回歸;溢出效應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建立自由貿易區已成為我國實現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舉措。我國“十四五”規劃提出了完善自由貿易試驗區布局,賦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權,指明了該階段優化建設自貿區的方向和方式,更好地應對多邊談判及適應新貿易規則,進一步拓寬我國的對外貿易的道路。自2022年以來,陜西自貿區依托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已建立中俄絲路創新園、中哈現代農業示范園等一批國際合作產業園,綜合保稅區數量已位居中西部第一,依托陜西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勢資源,加快共建更高開放水平的貿易平臺。2023年3月25日,四川、重慶兩地自貿區的人民法院簽署了川渝自貿區法院服務保障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司法協作協議,以優化司法服務的方式,滿足自貿區內各類司法需求,保障西部地區陸海自貿交易通道的協作建設,打造更高質量的法制化營商環境,吸引高質量外資聚集。目前,我國西部地區的對外發展戰略已經發展到新高度,需要有更多的優化措施來滿足新階段對外貿易發展的需求。
為實現我國“十四五”期間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規劃,協調發展東西部經濟發展水平,目前已實現東西部全方位覆蓋的新格局,西部內陸地區的自貿區也逐漸發展成為開放性貿易區。通過梳理我國自貿區相關研究,發現現有的自貿區相關文獻鮮少研究我國西部地區自貿區建設,并且更少有提及西部自由貿易區對地區經濟影響的差異性。本文選取現有研究較少關注的西部地區自貿區,即陜西、四川自貿區,通過線性回歸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為研究自貿區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二)研究內容及方法
本文研究我國西部自貿區建設發展對地區經濟的影響。全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概述研究內容、意義及國內外研究現狀;第二部分從理論的角度出發,概述自貿區對經濟發展影響的理論機制;第三部分是陜西、四川自貿區的現實基礎,包括自貿區現狀、兩省經濟發展現狀;第四部分利用線性回歸模型,實證分析進出口總額與兩省經濟指標GDP的相關性,進而分析出自貿區會對地區經濟產生影響;第五部分總結和提出建議。
二、文獻綜述
王志軍(2023)通過雙重差分法對我國前三批自貿區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認為自貿區的經濟發展可以依靠政策帶動,且帶動作用可持續多年。而且,內陸地區的政策效應比沿海地區更為顯著。何杰等(2023)利用合成控制法研究了西部內陸地區自貿區的經濟效應,得出不同地區自貿區經濟增長效應的顯著程度不同的結論。陳萬靈等(2023)基于要素流動的角度,以合成控制法作為實證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國沿海地區自貿區的經濟效應,得出了自貿區促進了經濟要素的流動。王瑞琦(2022)利用近十年的省級面板數據,通過雙重差分法,多角度分析了長三角自貿區對該地區升級產業結構的具體影響效應,認為自貿區聯動發展有助于產業結構高級化改善。代成成(2022)以湖北自貿區為例,研究了該自貿區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從正反兩方面總結了自貿區的作用,總體上看自貿區的建立利大于弊,但會沖擊一部分中小企業和本土市場,需要配合針對性的政策。杜京芳等(2022)以山東自貿區帶來的金融產業聚集現象為分析對象,選取2009-2020年山東省的金融數據進行對比,認為自貿區可以幫助逐漸完善金融市場,有利于區域內金融產業聚集。
綜上所述,現有文獻大多采用了數據模型對自貿區的作用進行實證分析,形成了理論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研究體系。本文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利用模型研究西部地區自貿區對西部地區經濟的影響。
三、自貿區對地區經濟影響的理論機制
(一)自由貿易區概念界定
自由貿易區實際上有兩個概念,即FTA和FTZ。自由貿易區FTA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擁有獨立關稅權的主體,相互享受在對方國家不同于其他國家的關稅優惠待遇,并以貿易自由化為理由相互開放市場,從而形成一個特定的自由投資和貿易區。自由貿易區FTZ是世界海關組織(WCO)的前身,是指在單個主權國家或地區境內的一塊區域內,對入境的貨物及服務實施零關稅政策。
(二)自貿區對地區經濟影響的理論解釋
從微觀層面來看,自貿區的建立讓國際貨物貿易在區域內降低了成本,在市場調節的作用下,產品的定價降低,消費者減少了消費支出,就會剩余更多資本投入其他的經濟活動中。因此,自貿區會間接激發經濟活力,拉動了經濟的增長。同時,自貿區擁有自由貿易環境與政策支持的優勢,吸引有競爭力的國內外企業涌入自貿區,使得同行業競爭壓力增大,企業要想立足這一區塊就要不斷地轉型升級,提高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從而推動整體行業技術創新。從宏觀層面來看,自貿區不僅方便了對外貨物交流,也會對外開放一定范圍的本國市場,成為外資企業來華發展的首選地區,加速物質生產要素及人力資本的流動。在要素流動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高水平技術和知識的溢出,為低水平技術的公司提供了學習的機會,以滿足創新發展、經濟發展、人才發展的需求。同時,自貿區最主要的影響在國際貿易方面,自貿區內優惠的貿易政策,會吸引大量的國際投資,也讓本國企業獲得更多的資本優勢。
綜上所述,從理論層面上自貿區會影響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在此基礎上,本文利用數據模型實證分析建立自貿區對地區經濟的影響。
四、我國西部自貿區對西部地區經濟影響的性質分析
(一)現狀分析
陜西、四川自貿區是我國首批西部地區的自貿區,是國家實施總體戰略布局中的重要一步。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下,陜西、四川自貿區都發揮著各自在戰略中的獨特作用。現從區位特征、產業布局、制度建設三方面分析。
1. 區位特征
陜西和四川都是西部地區在地理位置上處于關鍵地位的省份。兩省都將各自的自貿區劃分為三個片區,包括省會城市和口岸區域。省會城市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占據優勢,為自貿區的建設提供穩定的保障,而地理位置上占據優勢的口岸城市是對外貿易及要素流動的樞紐。
2. 產業布局
從產業布局上看,沿海地區的自貿區以發展航運物流、國際貿易、信息技術、創新技術等產業為重點。內陸地區自貿區雖然數量少、發展時間短,但也擁有其獨特的優勢。因前期我國經濟發展在地理位置上呈現不平衡的特點,這也讓西部地區在之后的發展中享受到了更多的政策傾斜。基于多個國家級重大戰略的實施,東部地區的產業逐漸往西部地區轉移,西部地區承接并承擔了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重擔,促進了西部地區對外貿易開放程度的提高。陜西、四川自貿區的產業布局具體如表1所示。
3. 制度建設
自貿區是制度創新的“試驗田”,在促進貿易便利化、加強金融創新、改善投資環境、知識產權和人力資源方面的制度先行先試,形成了可行的制度經驗。制度創新是兩省自貿區的發展核心,都采用“負面清單”的方法規范自貿區的發展。在陜西自貿區,投資領域的2020版自貿區負面清單已從95項減少至30項措施,更多的領域試點放寬或取消了外資準入限制,進一步激發外資投資的積極性。在四川自貿區,已達成多項制度改革成果。
(二)經濟發展情況
1. 對外貿易發展
總體上,陜西、四川兩省的進出口總額在逐年增長。2011-2014年,因2008年金融危機后經濟增速逐步緩和,并且兩省也為促進貿易發展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兩省的進出口總額都穩健增長;但2015-2016年,兩省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是受全球貿易收縮和國際逆全球化的大環境影響;在2017年后,兩省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都實現了大幅度增長,這與兩省建立自貿區的時間相吻合,擁有了更自由的貿易環境及政策的扶持,兩省對外貿易發展迅猛。
2. 經濟發展規模
自貿區的發展與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是緊密相關、相輔相成的。雖然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相較于東部地區略有落后,但自貿區的選址一般都在各省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有良好的發展條件。同時,自貿區的建立又可以幫助所在地區獲得貿易紅利和政策紅利。
陜西省一直以來都是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總量最大的省份,在2017年人均GDP超過了五萬元,并且在一年后就突破了六萬元,增長速度極快。四川省人均GDP則是在2019年超過五萬元。可以說,這兩省的經濟總量一直以來都處在西部地區的前列,經濟基礎較好,發展速度快,能夠為自貿區建設提供發展基礎。
五、實證分析
(一)實證對象選擇
陜西、四川自貿區是我國在西部地區建立的第一批自貿區,極大推動著西部地區經濟的加速趕超。據2022年數據,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總量排在前三位的是重慶、四川成都和陜西西安,使用陜西、四川的經濟發展水平來代表西部地區整體的經濟水平是可行的。因此,本文選取陜西、四川兩省的自貿區作為實證研究對象。
(二)模型構建
1. 模型介紹
本文將運用線性回歸模型,將數據代入公式(1),通過最小二乘法的運算,實證分析并得出結論。
Y=βX(1)
2. 模型設定
為了相關性研究的準確性,本文將兩省每年的生產總值進行加總,得出每一年兩省的生產總值Y,作為因變量;把兩省每年進出口總額也進行加總,總值記作X,作為自變量。在進行分析之前,對數據做無量綱化的預處理并統一單位(以美元匯率6.9193進行人民幣換算,保留一位小數)。
3. 數據來源與變量說明
本文將2011-2022年年度數據作為樣本。考慮到本文自身研究水平的限制,并且考慮到自貿區設立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提高貿易便利化和自由化,對所處地區對外貿易方面有積極影響。進出口總額的變化是自貿區建設前后所帶來影響可量化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本文以進出口總額量化對外貿易的發展情況,并作為衡量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經濟狀況的衡量指標,研究重點放在陜西、四川2011-2022年生產總值和進出口總額之間的相關性研究,從而證明西部自貿區對西部地區經濟的作用。
(三)實證結果分析
直觀判斷變量之間的相關性需要進行計算得出結果。本文通過計算得出散點圖,在初步判斷變量之間的關系之后,通過統計學中的顯著性檢驗準確、合理地判斷變量之間的關系。根據相關性檢驗得出的數據為0.970205,因此,數據之間存在強正相關性。
如表2所示,估計參數截距項為32184.49。結果表明,當自變量X取0時,即陜西省和四川省的進出口總額為0時,因變量Y的值,即這兩個省的GDP為32184.49億元。然而,由于受時間因素的影響,這些數據幾乎沒有實際意義。斜率項為3.649386說明當自變量變化1個單位時,即陜西和四川的進出口總額增加或減少1億元時,因變量的變化3.649386個單位,即這兩個省份的GDP將增加或減少3.649386萬元。參數顯著性檢驗(t檢驗)的t統計量的值為0.029794,回歸參數顯著。方程顯著性檢驗(F檢驗)F統計量的p值為0.029794,方程的總體顯著性回歸。
通過對最小二乘法輸出結果的分析,可以判斷出陜西、四川兩省的進出口總量與兩省的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是正向的,自貿區的建立會很大幅度地增加兩省進出口總額。由此可以總結出陜西、四川自貿區對我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發揮著明顯的正向作用。
(四)截面結果分析
從相關性檢驗可以看出,自貿區的建立對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有正向作用,但從圖1看出陜西、四川兩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有一定的差距。
從圖1可以看出,整體上,兩省的經濟發展趨勢都是上升的,但是縱向對比來看,兩省的GDP差距在自貿區建成后逐漸加大,表示自貿區的建立拉大了兩省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從GDP總量來看,四川省領先陜西省且差距逐漸擴大。從GDP增速來看,四川也略高于陜西。相比于陜西省,四川受益于第一、二產業的穩定增長,帶來了資金、消費和人才,加快了全省的建設投資,為四川省建立自貿區奠定了較好的經濟增長的基礎。由此,可以總結出陜西、四川自貿區對我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會拉大西部地區不同省份間經濟水平的差異。
六、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使用2011-2022年陜西、四川兩省GDP及進出口貿易總額數據,利用線性回歸模型分析了數據之間的相關性,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自貿區的建立會增加進出口總額,西部自貿區的建立會對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發揮正向作用,主要從溢出效應和虹吸效應兩方面體現。
首先,兩省自貿區對西部地區有溢出效應。兩省自貿區加速西部地區經濟的創新發展和轉型。同時,兩省自貿區的建立加強了東西部地區經濟合作,增強聯動性,平衡各要素流動,幫助提升我國整體經濟實力。其次,西部自貿區對西部地區有虹吸效應。自貿區產業集群和制度紅利優勢,越來越多的第三產業和高科技公司在自貿區內“落戶”,自貿區內的第三產業比例會增加,但也會對自貿區周邊地區的產業轉型發展產生一定的阻礙。從產業布局的角度來看,自貿區內會重點發展金融創新、科學教育、文化旅游等現代服務業,而傳統產業的比重并不高。而自貿區周邊的地區由于競爭力不足,很難吸引第三產業在此發展,現代服務業比重會低于傳統產業。雖然自貿區的建立不利于周邊地區的產業轉型,但是有利于西部地區現代服務業整體上的發展與轉型。
第二,根據橫截面數據可以看出,自貿區對經濟的影響對于不同省份經濟有一定的差異。由于兩省的經濟基礎不同,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經濟生產要素流動會偏向經濟基礎較好的地區。盡管兩省是同一批成立自貿區的省份,但是四川省經濟發展的擴散效應并沒有輻射到整個西部地區。因此,自貿區導致不同省份的經濟發展差距會拉大。
(二)政策建議
陜西、四川兩省自貿區肩負著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責任,是西部地區的對外門戶,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發揮極大的作用。基于上述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繼續推動自貿區發展,持續推進政策創新。準確定位陜西、四川自貿區在西部地區的功能,明確發展重點和發展目標,引進高質量人才和技術,彌補要素異常流動短板。認清自身的優勢,結合優勢產業制定出針對性的管理政策,完善西部地區的政策服務體系,創造更多的政策紅利,制定完善的監督體系,促使區域內的經濟主體合法合規經營。第二,促進產業轉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西部地區地理方面的優勢雖不及東部地區,但有一定的產業基礎,有能力承接東部地區遷移出的產業,因此,提高承接轉移產業的效率很有必要。同時,新興產業國際化程度高,對創新能力要求高,并且能夠及時地對市場做出反應。自貿區可以結合優勢資源,選擇性引進合適的新興產業,實施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傾斜,激勵區域內企業創新,將新興產業建設納入自貿區長期發展戰略,建設有特色的自貿區。第三,不同省份的自貿區要協同合作,實現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經濟發達地區的自貿區要發揮自貿區對經濟發展的輻射作用,立足周邊,將正向作用帶動到整個地區范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自貿區可先依靠產業關聯效應發展輔助的服務型產業。平衡不同省份經濟要素的投入,補齊要素流動短板,提高整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逐步建立起全球化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區網絡。
參考文獻:
[1]唐志軍,王紫月.自貿區政策效應的區域異質性研究[J].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23,43(01):53-59.
[2]何杰,唐亮.西部內陸自貿區的經濟增長效應研究:基于合成控制法[J].國際商務研究,2023,44(01):101-110.
[3]陳萬靈,胡耀.自貿區設立的經濟效應:基于要素流動和經濟增長的分析[J].國際商務研究,2023,44(01):70-86.
[4]王瑞琦.長三角自貿區聯動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路徑與實證研究——基于滬浙蘇三省自貿區的面板數據[J].現代商業,2022,661(36):90-95.
[5]代成成.湖北自貿區的建立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J].現代營銷(下旬刊),2022,789(11):130-132.
[6]杜京芳,馬良學.山東省自貿區金融產業集聚研究[J].上海商業,2022,524(10):74-76.
(作者單位:西安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