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靜 覃思怡 湯玉晴 干鈺 鄭蘭祥
摘要:綠色金融對安徽省農業綠色轉型意義重大,是促進綠色農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文章分析了安徽省綠色金融助力綠色農業發展過程中在制度安排、資源配置、考核評估方面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發現安徽省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存在綠色金融空間分布不平衡、綠色金融發展不協調、缺乏統一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綠色金融對不同農業主體的影響存在差異、綠色金融風險分擔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和挑戰,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縮小安徽省內綠色金融地市差距、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建立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加大綠色金融宣傳力度、健全綠色金融保障體系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綠色金融;綠色農業發展;農業綠色轉型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敝袊e極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而綠色農業就是其中重要一環。作為一個農業大省,安徽省是全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減少農業碳排放,實現農業綠色轉型的意義重大。綠色農業的發展可以通過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提高畜禽糞污資源的利用率,推動各種農機具能源清潔化等方式減少碳排放,實現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相較于傳統金融,綠色金融對于綠色農業的支持恰到好處,多元化的綠色金融產品可以滿足農業經營主體的多樣化需求,從而有效推動綠色農業發展。綠色金融也可為綠色農業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是綠色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活力源泉,銀行等金融機構能夠為農業生產者提供綠色融資渠道,從而降低農業經營者的融資成本。安徽省當前大力加強綠色金融制度建設,不斷推進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并探索綠色金融改革,推出了《實施活體資產抵押貸款業務若干意見》等政策規定,不斷完善全省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因此,研究安徽省綠色金融助力綠色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國內外學者有關綠色金融助力綠色農業發展的研究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是從整體經濟視角出發,探究綠色金融如何發揮最大效用促進綠色農業發展。楊世偉(2019)認為綠色金融可以助力農業綠色轉型升級,因為農業綠色轉型升級的過程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所以亟須綠色金融的介入;陳燕燕(2021)認為發展綠色金融能為綠色農業企業提供資金保障,助力綠色農業項目拓展,進而擴大農村綠色農業規模。在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可以從農業、金融和科技金融三個角度推進綠色金融發展,促進綠色農業生產方式轉型,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胡濱,星焱,2017);Jeucken(2001)對全球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進行了實證分析,分析對比了綠色金融產品創新的發展程度;金融機構存在內部缺乏動力、綠色金融產品缺乏創新等問題,可從政府、涉農金融機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三個層面推動農村金融助力綠色農業發展(譚丹,2021),并通過完善信用體系、提升資金運用效率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來優化金融系統,助力綠色農業發展(鄭婷,金霜菲,2020);馬駿,孟海波,邵丹青,朱亞珊(2021)認為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協同發展可有效促進綠色農業發展,在此基礎上發現中國在金融支持綠色農業發展中面臨問題,需要多部門協同合作;此外,還可以構建多層次的綠色普惠金融發展機制和綠色普惠項目庫,搭建綠色普惠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強化人才培養(董立,2021)。
二是以地區為研究對象,探尋綠色金融助力綠色農業的路徑機制,并針對性地提出政策建議。張軍偉,費建翔,徐永辰(2020)基于我國五省市的調查數據實證分析了農業信貸、農業保險、價格支持、農業補貼對綠色農業發展具有激勵效應;Smith和Goodwin(1996)的研究表明農業保險對綠色農業具有正向作用,而Horowitz和Lichtenberg(1993)卻認為參加農業保險的農戶使用的化肥和農藥量是增加的。馬九杰和楊晨(2017)分析了北京市銀行類機構在綠色農業金融服務創新實踐中的表現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銀行發展綠色農業金融業務提出建議;楊恩艷,楊偉(2016)也認為商業銀行對綠色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除了從銀行角度提出建議外,她還認為政府需要完善有關綠色金融的配套措施和基礎機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綠色化是實現綠色農業的重要途徑,周麗,劉芬,余利雄,賴班班,胡迪(2017)以具有傳統農業大市和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雙重身份的衢州市為例,發現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提升綠色金融供給質量和效率;貴州省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缺少綠色發展理念,可借助國家綠色金融制度的支持,利用現有資源發展旅游業(羅志平,2021);實證研究發現,黑龍江省的綠色金融創新對綠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產生了積極影響,證實了綠色金融創新發展能夠推動綠色農業的發展(張淑麗,王會鈞,2021)。
三是綠色金融助力農業碳減排、固碳的路徑研究。以下學者主要從減少農業碳排放的角度來探究綠色金融促進綠色農業的方法。李沛晢,陳思,孫俊芳(2020)在研究發現綠色金融可有效抑制農業碳排放的基礎上,進一步發現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等均有利于降低農業碳排放。宋藝和楊林(2022)從農村金融機構實施綠色金融的重難點角度分析,認為一般農業生產技術、低碳農業技術是減少農業碳排放的主要因子,因此,要減少農業碳排放就要促進低碳農業技術的創新應用。農業技術創新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因此,要完善綠色金融的制度設計,強化政策引導(雷曜,項燕彪,楊之韻,鄭雯,2021),從而使綠色金融更好地推動綠色農業的發展。除此之外,還要從減少碳排放源、增加碳匯兩個層面入手推進低碳綠色農業發展(施懿宸,朱彥幸娃,任玉潔,2021)。
上述學者的研究主要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分析綠色金融助力綠色農業的運行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并從各個角度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政策建議,為本研究提供借鑒。但當前的研究視角仍存在著一些不足,首先,上述學者有關綠色金融對綠色農業的作用分析主要側重于理論分析內在機制,對綠色金融助力綠色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分析缺乏針對性;其次,對地區性的綠色金融和綠色農業的研究不夠完善,關于安徽省綠色金融助力綠色農業發展的研究較少。在此基礎上,本文以安徽省綠色金融和綠色農業為研究對象,通過資料搜集和數據分析,找出了安徽省綠色金融助力綠色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為安徽省推進農業綠色轉型指明方向。
二、綠色金融助力安徽綠色農業發展的具體實踐
安徽省近些年不斷加強綠色金融對綠色農業的扶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走高質量發展道路,提高人民綠色發展意識。安徽省各級金融機構也在不斷創新綠色金融產品,擴大綠色金融對綠色農業的投資規模,全力支持低碳經濟發展。
(一)制定相關規章制度,綠色發展意識不斷增強
近年來,安徽省綠色金融政策不斷加大對綠色農業的支持,安徽省各級人民銀行充分發揮政策工具作用引導綠色農業發展。2017年,安徽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保險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以服務農業現代化為方向,以需求為導向,支持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堅持做到主要種植業全覆蓋,為綠色農業風險防范再加一道屏障。2022年10月,人民銀行聯合5部門印發《安徽省“農業保險+一攬子金融產品”行動計劃試點方案》,明確要充分發揮農業保險的“粘合”功能,把信貸、保險、擔保、期貨、基金等金融資源緊密融合,實施“1+3+N”模式。加大對綠色農產品保險扶持。伴隨著各金融機構對綠色農業的支持,農業生產者逐漸開始接受綠色金融產品,并積極開展綠色農業生產。2022年,安徽省農業保險費規模達到61億元,增幅達34.96%,保險深度約1.8%,保險密度約750元/人,三大糧食作物保險覆蓋率約90%,高質量完成國家對農業保險提出的發展目標,在農業保險費補貼綜合效績評價中總分位于全國第一。
(二)健全考核評估機制,保障綠色企業健康發展
2018年人民銀行合肥中心支行出臺《安徽省銀行業存款類法人金融機構綠色信貸業績評價實施細則(試行)》,明確綠色信貸業績評價內容,對金融機構增強考核約束,鼓勵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加大綠色環保產業貸款力度。根據業績評價實施細則(試行),設立綠色信貸考核評價指標,并將評價結果納入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宏觀審慎評估,實施激勵約束措施,激勵金融機構牢固樹立綠色信貸理念,主動開展綠色信貸自查工作,確保綠色信貸持續有效開展。
此外,人民銀行合肥中心支行與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等相關部門共同制定了《安徽省企業環境信用與綠色信貸銜接試行辦法》,對企業環境信用進行考核評估,以監測企業信用狀況。通過將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信貸業務與企業的環境信用信息相結合,進一步加大環境保護監管力度,優化信貸配置,有效降低信貸風險,這種做法有助于推動綠色金融發展,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重效益。依據“安徽省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系統”中綠色農業企業的信用評級,根據企業授信程度的差異實施不同的貸款方式。 針對環保誠信企業,金融機構可設立信貸綠色通道,提供簡化貸款手續和優惠利率定價等優惠政策;對于環保警示企業,金融機構需謹慎授信并提供貸款;而對于環境不良或存在重大失信行為的企業,金融機構有權拒絕其貸款申請。
(三)統籌調配有利資源,綠色產業化穩步推進
2020年7月,安徽省農業農村廳與安徽省地方金融監管局、人民銀行、銀保監局等部門建立了有效的協調溝通機制,與24家銀行保險機構簽訂了系列戰略合作協議,并建立了金融服務對接及相關工作調度機制。通過探討多方協同合作的方式,各部門各金融機構在交流過程中,交換相關業務信息和工作進展情況,統籌調配資源,從而提高金融機構在綠色農業資金配置上的效率。此外,安徽省農業農村廳通過增加股權交易中心金融綜合服務功能及擴大農業直接融資渠道,使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到綠色金融中,從而增加綠色農業的投資規模。在綠色金融政策扶持之下,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的現代綠色高質量產業穩步進行,該地區的秸稈工藝品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國內外飽受追捧。
(四)創新金融產品設計,助力綠色農業持續發展
安徽省金融機構以滿足綠色基建客戶個性化需求為核心,創新貸款產品,側重支持基礎設施收益權,全面適應投資主體貸款期限錯配和融資結構調整需求,有力地推動了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例如,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安徽分行支持長江經濟帶馬鞍山雨山段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全面參與了馬鞍山市的綠色項目,并為其開辟了信貸“綠色通道”,幫助其復墾復綠,在促進了馬鞍山市的農業發展的同時也有效保護了馬鞍山生態系統。除此之外,光大銀行合肥分行也不斷完善優化授信政策助力鄉村振興,根據行業特點加快綠色金融產品創新設計,豐富金融供給,助力補齊種業自主創新“短板”。首先,針對科技型種業企業,該行采用“銀行+政府+擔保公司+企業”的授信模式,創新設計“種業科技貸款”“專精特新貸”“陽光金種貸”等多款綠色信貸產品,有效解決了科技型種業企業所面臨的創新階段的“卡脖子”難題。其次,該行又不斷探究并依次成功落地了光大銀行合肥分行的多個首筆貸款,如“林權抵押類貸”“知識產權質押類貸”“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和“活體貸”等多樣化貸款;最后,該行又深入市場中并切實進行走訪調研,為種業企業量身定制了專屬金融產品,如銅陵白姜產業的“科技貸”、宿州碭山酥梨“陽光徽果貸”等獨特的貸款產品。
三、綠色金融助力安徽綠色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安徽省綠色金融的發展近幾年來取得了顯著成效,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的規模體量不斷增長,并且在發展過程中也在不斷進行創新,為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能夠推動綠色低碳農業技術創新,推廣先進農業設備,普及優質綠色農產品,但仍然存在著以下問題和挑戰。
(一)綠色金融與綠色農業發展水平空間分布不平衡
2022年11月26日,安徽省首次舉辦全國性“綠色金融”主題峰會,并發布《安徽綠色金融發展報告》。報告顯示,安徽省綠色金融發展空間分布上,南部較高,北部較低;然而,綠色農業發展水平卻顯示北部較高,南部較低。綠色金融與綠色農業發展水平在空間分布上呈現不對等的現象。在綠色農業的發展中,由于空間發展的不平衡,會導致安徽省南部地區對綠色金融產品的需求產生供大于求的情況,北部則會出現綠色金融產品及服務供不應求的狀況。綠色金融的發展水平無法與綠色農業的發展水平相匹配,從而導致安徽省綠色金融助力綠色農業發展時呈現空間上的不平衡。
(二)安徽省綠色金融發展不協調
安徽省的綠色金融主要供應方是商業銀行,但他們在運營過程中面臨較多約束。此外,綠色金融產品以綠色信貸為主,相較之下,綠色產業基金、綠色保險及綠色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相對滯后。總體來看,安徽省綠色金融發展存在著不協調、不平衡的問題。其中,安徽省綠色金融支持農業綠色發展的主要資金來源為國家農業財政投入和政策性金融,這使得綠色金融的資金渠道相對狹窄,進而限制了對綠色農業的投資規模。為了促進安徽省綠色農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擴大綠色金融的資金來源,形成政府與社會共同驅動綠色農業發展的模式。
(三)缺乏統一的地方性綠色金融標準體系
完善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能夠為綠色金融業務開展提供規則和指引,為綠色金融發展提供重要保障。綠色金融涵蓋的產品豐富多樣,安徽省各金融機構在綠色金融領域的發展水平及實施能力存在差異。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較,四川成都、浙江衢州、江蘇泰興、重慶等地區均建立了地方性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實現了地方特色發展的需要與國家標準的有效銜接,但是目前安徽省仍然缺少相關地方綠色金融標準文件,標準不統一、不完備、業務發展先于標準制定等因素也會影響相關金融機構在為農業經營者提供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時,由于缺乏界定依據,容易出現程序煩瑣,效率低下等問題。
(四)綠色金融對不同農業主體的影響存在差異
近年來,安徽持續提高資源傾斜和產品創新力度,讓金融產品成為“新農具”。安徽農行的 “惠農 e 貸”;安徽建行的農信貸、村集體經濟組織抵押貸;安徽工行的“振興快貸”“興農快貸”等數字融資產品及“種植e貸”等綠色金融產品,為安徽省內從事種植產業的農戶、企業或其他經營主體提供了個性化、多樣化的融資支持。但是深入了解可知各個金融機構的服務與合作對象多為農村合作社、承包種植商、農場主等大規模農業經營主體,而一些小規模經營農戶,由于存在產品與服務宣傳不到位、對綠色金融了解較少、抵押負擔及利率壓力過大、“不愿借錢”“金融產品風險大”等觀念的問題,導致這一類農業經營主體受到的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較少。
(五)綠色金融風險分擔機制不完善
由于農業生產過程中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的影響,投資回報具有不確定性,所以投資農業的企業和個人相對較少。此外,由于當前綠色金融風險分擔機制不健全,導致部分社會閑置資金難以投入綠色農業領域。因此,完善綠色金融的風險分擔機制也是當前階段的重要課題。在投資綠色農業領域前,投資者須考慮農業機械購置租賃費、科技研發費用及農產品市場潛力等投資風險。若風險累積超過預期收益,投資將變得低效。只有當風險遠低于收益時,投資才能有效。因此,提高農業收益率或降低投資風險,才能讓綠色金融資金更易參與。但是農產品價格相對穩定,對農產品價格進行調整可能會打破農產品市場的均衡。所以,綠色金融風險分擔機制關鍵在于降低農業投資風險,讓更多資金進入綠色農業領域,促進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四、有效推進綠色金融助力安徽綠色農業發展的對策
對于綠色金融助力安徽省綠色農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根據國家及省政府對綠色金融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提出的目標和要求,并結合安徽省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建議:
(一)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不斷縮小省內地市差距
安徽省各地區要不斷擴大綠色發展理念宣傳的廣度和深度,以便將綠色農業創新發展理念傳播到各地區。首先,對發展落后的地區,要加大對綠色金融的補貼力度,政府和金融機構應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如稅收優惠、貸款補貼、信用擔保等。其次,要縮小地市差距還要解決信息差的問題,政府和綠色金融主體應建立統一的信息披露機制,打破金融機構和綠色產業相關企業的信息壁壘,以便金融機構對綠色企業的資產需求做出及時積極回應。最后,應根據綠色農業發展要因地制宜地創新綠色金融產品。由于各個地區農業發展存在差異,綠色金融現有的產品種類無法滿足所有農業主體的需求,因此,要鼓勵金融機構根據各地區綠色農業發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打造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以滿足農業主體多樣化需求,推動安徽省各地區綠色農業平衡發展。
(二)拓展綠色金融資金渠道,積極創新綠色金融產品
在鞏固現有綠色金融產品的同時,激勵金融機構融入綠色信托、綠色租賃、綠色消費金融等新興業務,創新運用各類融資工具,以推動綠色金融不斷發展。要拓寬綠色融資渠道,可通過提高對綠色農業公募產品的創新力度、支持理財資金投入綠色農業領域、加大對綠色金融的居民教育工作等方式實現社會資本介入并引入農業生產中,減輕政府財政支出壓力,為綠色農業發展注入新活力,助推綠色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政府應加大綠色農業補貼力度,激勵綠色環保農業技術研發和綠色農業設備普及,以提高社會資本在綠色農業領域的投資積極性,真正實現“政府 + 社會”的綠色農業發展模式。
(三)完善綠色金融頂層設計,建立綠色金融標準體系
首先,政府要對安徽省現有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進行完善,整合修改安徽省現有的關于綠色金融的政策性文件、規章制度和政策,根據國家有關綠色金融的政策法規和安徽省實際情況,并對其他省市的優秀范例進行借鑒,因地制宜地完善綠色金融框架,從而對金融機構綠色業務的開展提供規范性指導。其次,要建立地方性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安徽省政府應根據國家制定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并結合安徽省的地方特色,加快制定適合安徽省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省政府應明確綠色金融標準的目標和要求,制定清晰可執行的綠色金融標準,不斷完善綠色項目數據庫,從而為綠色金融業務提供明確的界定依據,為綠色金融行業業務開展提供明確的指向。
(四)加大綠色金融宣傳力度,擴大綠色金融受益群體
中國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直接對接“三農”領域的金融機構應加大有關綠色金融的宣傳力度,將綠色金融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圖像、視頻等形式傳達給小規模經營農戶,提高農戶對綠色金融的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使更多的農業生產經營者享受到綠色金融帶來的好處。另外,還可以促進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融合發展,由于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在服務對象上存在重疊性,因此,可以考慮兩者融合發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的有效結合可以使小規模的農業經營主體獲得比較全面的金融服務,使資金實現合理配置從而更好地推動安徽省綠色農業的發展。
(五)健全綠色金融保障體系,為綠色農業發展提供動力
首先,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財政稅收政策,提高財稅政策對綠色金融領域投資的補貼力度,實施定向降準、再貼現與再貸款、信用擔保等政策支持綠色金融對綠色農業領域的投資,通過提供綠色信貸風險補償降低綠色金融的投資風險。其次,要搭建科學的綠色金融信息共享平臺,促進環保部門、金融機構和政府之間的合作,利用共享平臺對企業的綠色信貸狀況進行信息披露,緩解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為金融機構進行投資提供風險評判,降低投資風險。最后,金融機構要完善關于綠色金融的風險管理體系,在投資時對投資客戶和綠色項目要仔細篩選,根據客戶綠色信貸評級和項目風險類別進行差異化授信和投資審批管理,從而盡可能地減少投資損失,提高投資效率。
參考文獻:
[1]楊世偉.綠色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內在邏輯、現實境遇與實踐理路[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9(05):16-24.
[2]陳燕燕.綠色金融對農村企業綠色發展的影響研究[J].農業經濟,2021(12):109-111.
[3]胡濱,星焱.金融助力農業供給側改革[J].中國金融,2017(10):52-54.
[4]Jeucken J.Sustainable Finance and Banking[M].USA:The Earths Can Publication,2006.
[5]譚丹.農村金融助力綠色農業發展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中),2021(05):98-100.
[6]鄭婷,金霜菲.農村脫貧攻堅背景下金融助力綠色農業發展研究[J].市場周刊,2020(04):29-30.
[7]馬駿,孟海波,邵丹青.綠色金融、普惠金融與綠色農業發展[J].金融論壇,2021,26(03):3-8+20.
[8]董立.畢節市普惠金融支持綠色發展優化路徑探索[J].時代金融,2021(21):44-45+56.
[9]張軍偉,費建翔,徐永辰.金融支持綠色農業發展的激勵效應[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20(06):91-98.
[10]Smith,V.H.,Goodwin,B.K.Crop Insurance,Moral Hazard,and Agricultural Chemical Use[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6(02):428-438.
[11]Horowitz,J.K.,Lichtenberg,E.Insurance,Moral Hazard,and Chemical Use in Agriculture[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3,75(04):926-935.
[12]馬九杰,楊晨.綠色金融創新與可持續發展導向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農村金融研究,2017(12):13-18.
[13]楊恩艷,楊偉.商業銀行支持綠色農業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6(04):20-24.
[14]周麗,劉芬,余利雄,賴班班,胡迪.綠色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研究——以衢州市為例[J].綠色中國,2017(20):4-11.
[15]羅志平.綠色金融推動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探索——以貴州省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5):99-101.
[16]張淑麗,王會鈞.黑龍江省綠色金融支持綠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的實證研究[J].農村實用技術,2021(08):3-6.
[17]李沛晢,陳思,孫俊芳.試析綠色金融與農業碳排放的動態關系[J].市場周刊,2020(04):29-30.
[18]宋藝,楊林.綠色金融助力農業碳減排的實現路徑[J].經濟論壇,2022(01):22-24.
[19]雷曜,項燕彪,楊之韻,鄭雯.農業碳排放問題的綠色金融對策[J].金融縱橫,2021(01):18-23.
[20]施懿宸,朱彥幸娃,任玉潔.綠色金融助力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的路徑與對策[J].金融縱橫,2021(05):17-22.
[21]張彩霞,楊壽信.安徽省綠色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與分析[J].宿州學院學報,2021,36(08):28-31.
[22]陳燕玲,張娜.安徽省綠色金融長效機制構建研究[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02):10-14.
[23]朱民,鄭重陽,潘泓宇.構建世界領先的零碳金融地區模式——中國的實踐創新[J].金融論壇,2022,27(04):3-11+30.
[24]龐加蘭,呂英男.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融合發展的策略分析[J].現代金融導刊,2023,39(02):52-57.
[25]范應勝.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生態化發展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商展經濟,2023,72(02):146-148.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