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飛 張悅悅
摘要:為落實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要求,全力支撐科研單位高質量發展,在業財融合的背景下,面對預算編制不完善、過程管控不到位、信息傳遞效率低等項目管理問題,文章圍繞“制度優化、組織重構、流程重組、系統整合、人員管理”五個相互關聯的方面,進行了業財融合的科研項目管理體系建設。通過制定“組織-程序-操作”三層制度體系,構建“三位一體”管理組織機構,開展“矩陣式”的關鍵節點識別和優化,打造科研生產管理一體化平臺,建立項目會計師隊伍,全面推動打通項目管理的業財融合通道,進一步提高科研項目的管理效率和質量,有力支撐我國科技研究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業財融合;科研單位;項目管理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科研單位得到進一步發展,建立了一定數量的科研機構和配套企業,為國家的科技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科研項目是科研產業的基礎單位,對我國科研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面臨績效管理、質量管理等一系列新的要求。如何滿足國家科研技術發展需要,建立科學有效的項目管理體系,充分發揮財務對項目管理的支撐、引導、調控和監督作用,提升科研項目精細化管理水平,成為科研單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業財融合的項目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
2018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推動項目管理從重數量、重過程向重質量、重結果轉變;2020年,財政部修訂印發了《項目支出績效評價管理辦法》,進一步硬化項目預算績效管理約束,落實項目預算績效管理主體責任,推動提高項目預算績效評價工作水平;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做出“科技自立自強”等重要講話和指示,并提出“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面對復雜的經濟環境、政治環境,為滿足新形勢下科技發展需要,科研單位應牢記使命、主動擔當,以國家戰略實施為導向,適應新發展格局、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需要,推進業財融合背景下的項目管理創新,充分發揮財務的支撐、引導、調控和監督作用,提高科研項目管理效率和發展質量,促進科研單位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風險控制,全面支撐與服務國家提出的“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要求。
二、業財融合背景下科研項目管理的現實問題
科研項目具有規模大、周期長、風險大、難度高等特點,項目管理難度非常大,通常面臨以下一些問題。
(一)項目管理人員缺乏財務知識,預算編制不完善
預算管理是項目管理的重要抓手,科研單位通常由業務人員進行預算編制。由于業務人員缺乏專業的財務管理知識,一般以歷史經驗進行項目經費估算,對預算科目、預算指標的了解不足,導致預算編制科目不準確,預算目標設置存在缺陷,進而影響后續的項目預算執行和績效評價。
(二)業財融合水平較低,項目過程管控效果不明顯
科研單位的各項經營管理活動通常是較為獨立的,碎片化的業務和財務流程導致企業出現的數據口徑、管理口徑不統一。市場部門不能及時掌握項目成本費用執行情況,財務部門不能明確項目工作進展,經營部門不能充分銜接財務和業務信息,導致業財融合水平較低,缺乏有效的業務財務協同管理機制。
(三)信息化程度不夠高,業務財務信息傳遞效率低
科研單位項目管理、財務管理的系統通常存在信息壁壘,業務財務系統聯動性較低,缺乏智能化和集成化的應用。業務人員不能及時獲取項目成本費用數據,財務人員不能有效管控項目預算執行情況,導致預算難以落地、項目難以監管、風險難以管控。
三、業財融合的項目管理體系建設的具體措施
為全面推動打通業財融合通道,推動財務融入業務、業務支撐財務,提高項目管理效率和質量,科研單位應依據自身項目管理特點,全面系統地梳理項目立項、經費概算、預算分解、經費收撥、外協外購、成本核算、收入確認、決算驗收、統計分析、財務預警等項目全過程管理流程,分析業務活動與財務活動的聯動性,并據此圍繞“制度優化、組織重構、流程重組、系統整合、人員管理”五個相互關聯的方面,切實開展業財融合的項目管理體系建設。
(一)制定“組織-程序-操作”三級制度體系,提供業財融合的制度保障
科研單位應著眼業務運行實際,在組織級、程序級和操作級的制度層面均明確業財融合的基本理念,強調科研生產管理中業財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確保業務執行過程思想統一、行動一致,方便協調各方工作,減少實施阻力,為推進業財融合的項目管理形成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組織級,制定發布以《全面預算管理辦法》《經營管理考核辦法》為主,以相關配套管理制度為輔的業財融合管理制度體系,逐層分解相關指標,并對各業務單元下達目標,全程管控科研生產管理活動,并對其實現的業績進行考核與評價,得以在組織層面進一步鞏固業財融合理念。
在程序級,基于項目特點,聚焦合同管理、項目管理、考核評價三大管理過程,制定發布《合同管理辦法》《項目管理程序》《部門績效考核辦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進一步細化基本管理程序,確保將業財融合的項目管理各項要求落實到合同履約全周期各環節。
在操作級,制定發布《項目會計師指引》《項目經費預算、核算和決算辦法》《項目經費管理匯編》《經濟運行監督檢查細則》等制度,為項目管理的具體崗位人員提供標準化的操作手冊和指引,使崗位人員工作快速上手,提高業務、財務人員的復合型能力。
(二)構建“三位一體”管理組織機構,厚植業財融合的項目管理土壤
為整合人才資源,發揮專業職能,為業財融合鋪路,科研單位應打破企業傳統的僅以會計核算為主的財務機構設置,持續重塑財務組織架構及職能邊界,建立適于業財融合的財務組織機構新模式,將傳統的會計核算、預算管理、資金管理的職能型組織機構,調整為“戰略財務、業務財務、共享財務”三位一體協同管理組織機構,進一步推進財務融入業務,提高項目管理效率(見圖1)。
戰略財務主要負責全面預算管理、風險管理、財務分析等,將業務財務和共享財務提供的信息提煉轉化為對企業發展有價值的信息,充分發揮財務信息的戰略決策支撐作用。
業務財務負責合同管理、審計審價、項目驗收、內部績效核算、成本管控等,將財務的管理觸角延伸至項目申報、研發生產、外協外購等業務活動前端,貫穿項目全過程管理流程,實現財務和業務相互支撐、協同控制。
共享財務負責會計核算,承擔原有的基礎性財務工作,通過財務共享中心實現財務業務數據一體化,低成本、高效地實現端到端的管理,解放出大量財務人員從事業務財務和戰略財務工作。
(三)開展“矩陣式”的關鍵節點識別,明確業財融合的項目管理流程
業財融合的重要內容是流程融合,通過深挖單位業務管理模式,梳理項目管理的關鍵價值創造環節,構建端到端的業財流程小循環,實施關鍵節點數據采集、審核監管的業財聯動,切實實現跨部門協同、多方聯動、財務推動業務、業務支撐財務。
一是從業務模式著手,開展“矩陣式”的業財融合關鍵節點識別(見圖2)。橫向梳理“市場-預算-生產-結算”全業務流程,縱向梳理業務執行流程和財務執行流程,從業務實際展開的角度深入到業財融合關鍵節點,從財務流程向前延伸到與其銜接的業務流程,構建端到端的業財流程小循環,實現關鍵節點數據采集、審核監管的業財聯動,進而削弱企業數據口徑、管理口徑的差異,減少資源浪費和管理內耗。
二是依托合同管理信息化基礎,在關鍵節點實現業財融合(圖3)。在合同簽訂節點,財務在合同管理系統中參與銷售合同和采購合同的評審,從源頭掌握項目信息,把控合同風險。在合同執行進度節點,財務跟蹤進度節點交付物是否提交至合同管理系統,據此結轉項目收入,及時準確反映業務活動消耗的資源和創造的價值。在資金進度節點,跟蹤項目到款及大額合同付款情況,及時完成配套單位資金撥付,加強業務流和資金流匹配的管理和風險控制。在產品交付階段,財務跟蹤產品交付物是否提交至合同管理系統,督促業務人員及時履行結項審批程序。
三是優化合同管理關鍵內部控制流程,將財務延伸到業務前端,并滲透到合同管理全過程。發布《合同管理辦法》,建立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明確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管理職責。同時,在財務部門下設合同管理辦公室,工作內容包括建設合同管理體系、監督合同簽訂流程、參與審核合同文本、掌握合同簽訂履行情況、督促合同收付款等,進一步提高合同管理的財務參與度。
(四)打造一體化管理平臺,強化業財融合的項目管理數字化手段
在業財融合背景下,單位應打造科研生產管理一體化平臺,將銷售合同、采購合同等嵌入到各個項目中,實現財務部門從項目立項、批復、實施以及完工結算全生命周期跟蹤參與管理,為銷售回款、采購付款提供充足的依據,同時為開展業務單元、項目等多維度預算以及預算執行、決算情況的監控提供有力支撐,推進項目管理信息共建、共管、共享,業務財務進一步融合。
一是建立流程驅動的業務管理平臺,實現流程重組和信息共享。首先,在項目管理系統中重塑科研生產流程,實現項目立項、經費概算、經費分配、經費收撥、經費核算等全生命周期的業財動態管理。其次,在項目關鍵節點建立業財融合,財務部門在合同管理系統中跟蹤參與管理合同簽訂、合同執行、資金回款、產品交付等關鍵節點,對項目進行全流程管控,指導業務活動的改善和調整。例如,對銷售合同和應回款狀態實時管控,常態化開展銷售合同回款工作。同時,將業務部門信息和財務信息在平臺內統籌管理,實現業財信息可視化。財務和業務人員能夠全面及時地掌握項目銷售、生產、采購、回款、付款等業務情況,最終實現項目經費流轉過程與最終財務結果的信息可視化,為開展業務領域、業務單元、項目等多維度預算以及預算執行、決算情況的監控提供有力支撐,便于項目管理人員動態監控及糾正偏差。
二是建設信息化智慧財務管理平臺,提高信息質量和傳遞效率。首先,通過建設智慧財務管理平臺,利用高度的自動化模式提高處理財務問題的效率,使得財務信息采集和處理變得更加便捷,更多的財務人員從傳統財務核算工作中解放出來,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支持企業決策的工作。其次,通過信息化系統將各業務系統數據集成,實現合同管理、預算管理、資金計劃、物資出入庫管理等模塊的業務信息與財務核算系統對接,便于及時獲取支持決策的數據分析基礎。同時,根據預設的財務報表合并規則,提取核算系統中的會計信息,自動編制生成各類分析統計報表,滿足各部門需求,幫助項目管理人員隨時掌握項目運營情況。此外,通過對財務信息的多維度穿透查詢和數據整合,實現財務分析、風險預警、趨勢預測、績效評價等決策支持作用,做到數出一門、資源共享,真正實現業財融合。
(五)建立項目會計師隊伍,筑牢業財融合的項目管理人才基礎
項目會計師團隊參與項目立項、批復、實施、完工結算等全過程跟蹤管理,負責項目計劃編制、收入確認、成本執行、資金管理、過程管理、績效考核、決算驗收,團隊成員涵蓋研究部、計劃管理部門、財務部等,通過全生命周期管理實現項目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和管理,打破業務和財務壁壘,為業財融合背景下的項目管理提供人力資源基礎。
一是在立項策劃階段,項目會計師參與項目的可行性論證,開展項目墊支資金風險評估;擬定項目執行計劃,預估項目工時,測算燃料動力費、固定資產折舊費、工資及勞務費、管理費等成本費用,分解、下達各項成本費用預算。
二是在組織實施階段,項目會計師參與編制項目計劃,將項目預算、資金預算分解至各年度、各部門,并細化到關鍵節點,實施項目預算控制;跟蹤項目的各項成本費用支出,定期監督檢查成本費用執行情況;跟蹤項目到款及大額合同付款情況,及時完成配套單位資金撥付;定期監督檢查項目的執行情況,分析項目預算執行差異原因,反饋預算執行薄弱點,適時發出經費預警信號,有效控制項目成本。
三是在決算驗收階段,項目會計師檢查項目成本歸集的完整性,及時履行結項審批程序;復盤重大重點項目預算編制及執行情況,促進項目執行,提高項目執行質量;積極配合上級單位項目經費執行檢查、績效考核評價等工作,保障項目驗收、審計。
此外,科研單位應強化業財人員管理培訓,提高項目管理人員的復合型能力。首先,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推動業財知識的普及和業財融合理念的傳播,打造立體化、精細化培訓體系,提升員工綜合能力。其次,分層分類培養員工,對戰略財務人員、財務分析人員、經營管理人員、業務人員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在戰略層、管理層、業務層均形成具有業財背景的人才梯隊,有力推動業財融合管理變革。
四、結語
項目管理工作是動態管理的過程,既要跟隨業務發展變化更新現有模式,又要對外部環境變化提高敏感度,需加強對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項目管理優秀方法進行研討學習;對業務流程加強調研分析,去糟粕取精華,敢于變革;對管理模式加強分析,持續推進管理模式優化,推進科研單位高質量發展、有力支撐我國科技自立自強。
參考文獻:
[1]劉松.以成果管理為導向的科研項目精細化管理探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1(32):36-37.
[2]魯嘯軍,楊穎.業財融合下管理會計轉型的戰略路徑探討——基于蒙牛集團的案例研究[J].財會通訊,2020(11):166-171.
[3]國務院關于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Z].2018-07-24.
[4]財政部.關于印發《項目支出績效評價管理辦法》的通知[Z].2020-02-25.
(作者單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