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碩 上海市七寶中學

文言文教學從何而來?又如何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體現當代價值與意義?該書首先對文言文教學的歷史發展做了梳理,重點關注了文言文的選本、寫作教學、知識教學等問題,呈現了文言文作為語文教學內容的歷史沿革。樊新強老師結合歷史經驗與時代背景,在書中提出了兩個具有深刻意義的問題:“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青年學生為什么還要學習文言文?面對今天的青年學子,我們的文言文教學應該體現怎樣的追求?”除了提升語言品味,外化為優雅的氣質,提高寫作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體悟文章背后的“道”,書中解釋為一種文化,一種身份的確認,更是一種“詩意的棲居”。具有重要作用的文言文教學,最終以國家意志的形式呈現在課程標準和統編教材之中。
該書從單元學習與任務群學習、跨單元學習與任務群學習、單元學習的特點三個角度梳理了教材中對文言文教學的具體要求。樊新強老師指出:“在統編教材的文言文教學中,我們要充分重視教材中的‘單元學習任務’和‘單元研習任務’,不是簡單地把它們定為課后作業,而是要利用這些具有整合性的、結構化的單元學習或研習任務,設計文言文的教學方案。”其實,依據課程標準,按照統編教材設計的方案、提供的資源進行教學,并不是排斥教材之外的資源,不是畫地為牢。教材和課堂都具有開放性。再者,單元學習有其自身的特點,如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情境問題等,所以書中強調抓住“時間”“空間”兩個維度創設文言文教學的情境。
文言文相較于白話文而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從語言形式來看,主要呈現富有音樂之美、注重建筑之美、蘊含凝練之美的“三美”特征。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樊新強老師強調要關注語言形式本身,力求突破文言文教學的串講形式,不能僅停留在文言文與白話文的語體差異上來施教,如果一味地采取傳統的串講方式,不僅會讓師生覺得文言教學和學習索然無味,更會遮蔽文言文的獨特魅力。
該書以“桐城派”散文的“因聲求氣”理論為例,具體闡述了文章聲律之美,劉大櫆、姚鼐、方苞代表性的觀點和文章都依循韻律、節奏之美,如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的《登泰山記》,作者描繪觀看日出之景,也是全文的重點。樊新強老師在書中有精彩的分析:“這段文字的平仄變化非常靈動,日出之前后,句末多用仄聲字收尾……而日出之前,特別太陽躍出海面那一刻,則多用平聲字收尾……而且寫日出時之句,作者還有意無意地用‘采’‘海’來押韻,這種開口度大的韻腳也有利于表達作者興奮激動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平仄韻律的靈活使用不僅可以讓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充滿美感,而且隨著韻律的變化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緒變化,從音律之美延伸到情感之美,更為講究賦文和韻文。書中重點闡述了蘇軾《赤壁賦》音韻節奏之美,體現文言文的語言靈動性和豐富情感之間的緊密聯系。建筑美主要體現在語言形式上,如駢偶句、對仗句、整句等,使得文章語言整齊劃一,不僅具有音樂之美,更體現一種形式之工。另外,樊新強老師認為,文言文語言具有凝練之美,應該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文字背后豐富的意蘊。
總而言之,樊新強老師的新著《說文論言——文言文教學論》理論視野開闊,全書結構清晰合理,體現了“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學術精神,為文言文教學和研究提供了堅實的范例。在全書的最后,樊新強老師特別強調了學情的重要性,教育的本質是育人,學生才是教學的核心,基于學情展開教學,重視課后反饋與評價,并做好相關測評,才能充分展現文言文教學的“以人為本”思想,也是語文教育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