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兩會期間,有委員提出應“重視一孩”,即生育支持政策不能只給二孩、三孩,一孩才是生育萎縮的主因。現在生育率走低的原因是什么?
徐叢劍(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院長):有些女性“不想生”,可能與現代女性的觀念轉變有關,她們會覺得生育是女性的權利,并非義務,生孩子不是必選項。還有些女性“不敢生”,這與生養孩子的時間與經濟成本有關,生孩子可能會影響到女性的工作和晉升,而且有些企業招聘時,也會考慮女性年齡和是否婚育。現在不少女性擔心生育會對身體造成一些負面影響,但從臨床實踐來說并非如此。比如我們發現,女性生育以后,卵巢癌的發病率反而會降低。其實只要適齡生育,孕期及分娩過程順利,就不必過度擔憂。
育齡婦女是生育主力,如何減輕育齡婦女壓力、保障育齡婦女權益?
吳瑞君(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校長助理):首先,我們要強調生育是家庭行為,丈夫要共同承擔起育兒的責任,家里的老人也應盡可能地給予支持和協助。
政府除了要根據實際延長生育假外,還可以嘗試實施夫妻共享的育兒假,建議可以強制男性休假不少于育兒假的1/3,以減輕女性育兒負擔,提高女性尤其是職業女性的生育意愿和最終生育水平。從企業層面來講,在招聘員工時不應該歧視女性,這當然需要政府的外力推動。
建議實施生育友好型的企業認證制度。比方說,通過設置相關的指標進行評估,通過認證的企業可以在年檢、項目引進、貸款、稅收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推動營造生育友好的就業環境。從社會角度來說,更多公共場所應該配置一些孕婦友好的設施,這樣也有助于推動更多的女性提升生育意愿。生育友好型的社會形成了,就能慢慢地推動形成一種愿意生育的文化氛圍。
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構建生育友好環境,還需要在哪些方面發力?
吳瑞君:目前,婚嫁、生育、養育、教育一體化的政策體系尚未有效形成。我們需要按照群眾多元化的生育需求,加強部門協同,為“想生不敢生”的中低收入家庭減負賦能。
借鑒低生育率國家激勵生育的經驗,我們也可以給予育齡家庭一定的生育補貼,提升“想生不敢生”家庭的生育意愿。現在國家已經通過個人所得稅里的教育專項扣除來減輕育兒家庭的負擔,但是力度仍不夠,建議政府研究提高個人所得稅教育專項扣除的返還強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家庭的經濟壓力,減低育兒家庭養育的成本。
對于住房問題,建議在配置公租房、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時,適當向有困難的多孩家庭傾斜;對于有住房改善需求的家庭,買房的首付比例可以適當地降低,貸款利率也可以給予一定的優惠;還有,在引才政策設計時,對生育兩個或者三個孩子的家庭在人才房申請時給予適當照顧。
教育方面,現在家庭都比較重視子女的教育投資,與此同時,優質教育資源卻并不均衡。大家都想進好的學校,這就造成了教育“內卷”,進而使得教育成本水漲船高。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化,讓更多孩子能夠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前幾年深圳等城市已經開始試點幼兒園免費教育,或許其他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推廣幼兒園,甚至高中的免費教育,降低家長教育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