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洲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文化旅游方面的核心陣地和實踐平臺,是以“文旅+”產業為載體、以跨區域協同機制為紐帶的產業經濟共同體,輻射帶動川渝兩地。當前,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在跨區域、跨行業協同發展方面還存在不足。《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規劃》提出,到2025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全面建立。新時代新征程,川渝兩地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成要素無障礙交互、資源最優化配置、市場最大化開發的“文旅經濟區”。
消除行政區利益邊界。建立專班“省市直管”,依托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建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協同發展試點領導小組,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域內具有代表性、跨區域協同發展需求強烈的重點區域開展試點,掛牌成立經濟區管委會,直接對領導小組負責,全權推動各試點區域工作。專項考核“量身定制”,積極爭取文化和旅游部指導,落實推動巴蜀文旅協同發展的相關要求,針對各試點區域量身定制工作規劃,明確目標、責任、權限,由重慶四川兩地黨委組織部會同文化和旅游、經濟和信息化等部門,共同制訂專項考核辦法,引導行政管理與屬地適當分離、與文旅發展緊密結合。利益分配“以強扶弱”,針對各地文旅經濟發展不均衡、各方收益不對等的問題,在試點區域探索建立利益分配創新機制,綜合運用轉移支付、發展補貼、代工代運營等方式,以“多”補“少”、以“強”扶“弱”,在保證各方積極性的同時,實現發展“利益均沾”,進一步消除區域壁壘。
暢通經濟區要素渠道。保持政策一致,針對文旅產業資源要素跨區域流動的重點難點,梳理跨區域行政審批、公共服務等堵點痛點,立足“放管服”改革,針對文旅企業異地注冊、跨省市審批、跨區域引才用工等需求,綜合運用各類政策,形成兩地互認的統一標準,建立兩地共享的“綠色通道”,充分發揮公共服務和政策保障“有形之手”的引導激勵作用。推動基建一體,針對新建景區景點、文創基地等重點對象,爭取國家相關支持,合理規劃建設“水公鐵空”線路,及時配套人流、物流保障通道;依托已有“水公鐵空”線路,針對試點區域中心城區、品牌景區景點、重點文旅度假項目開設旅游專線、增設公交站點,搭建客源互補、市場互惠的通道體系。
營造共同體發展生態。開發協作,堅持“以我為主、統籌聯動”原則,統籌開發試點區域內文旅資源,避免同質化競爭和重復建設。協力建設,針對投資較大、建設和回報周期較長的重點項目,由領導小組在省市級層面整合資源,創新建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工程集團”等平臺,既為各試點區域投資建設重大項目提供支持,也能減輕地方財政壓力、避免債務及金融風險。協力運營,針對文旅經濟“重口碑、重體驗、重營銷”的特性,在試點區域內的中心城區、景區景點互設宣傳陣地,通過宣傳推廣“內循環”,實現資源利用“內循環”;針對區域外客源市場,整合區域內宣傳推廣渠道,常態化開展集中營銷,通過開辟域外“城市展廳”、開設旅游度假精品線路等方式,形成客源聚集“外循環”。
作者:重慶市政協常委、武隆區知聯會副會長、博象文旅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