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爾諾貝利:一部悲劇史》
(美)沙希利·浦洛基
宋虹 崔瑞 譯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23年10月
我的烏克蘭地圖上有一處標記為“切爾諾貝利”的地方,這正是我們一行八人此次旅程的目的地。除了我本人,同行的還有來自中國香港的科學與工程學專業的三名學生,他們正在進行一次俄羅斯與東歐之旅。從口音中可以辨別出,余下三位男士和一位女士是英國人,全都二十出頭的模樣。我隨即得知三位男士確屬英國人,而那位女士名叫阿曼達,是位清高的愛爾蘭人,他們倒是相處得很融洽。數周前,阿曼達詢問自己的英國丈夫斯圖爾特,問他在接下來的假期里想做什么,她的丈夫回答說,想去切爾諾貝利。因此,他們在斯圖爾特兄弟及一位家族朋友的陪伴下,來到此處。兩款網絡游戲更是激發此次行程的靈感之源。在一款名為“潛行者:切爾諾貝利的陰影”的射擊恐怖生存游戲中,游戲故事就發生在虛構的第二次核爆炸后的切爾諾貝利核禁區。在另一款名為“使命召喚:現代戰爭”的游戲中,主角喬恩·普萊斯上校前往廢城——普里皮亞季,去獵殺俄羅斯激進分子。斯圖爾特和他的團隊要親自去廢城看一看。
我們年輕的烏克蘭導游維塔,先把我們領到了方圓30公里的禁區,然后再進入限制更嚴的10公里禁區——這是兩個同心圓,一個套著另一個,那座核電站就在半徑分別為30公里和10公里的兩個同心圓的中心。我們見到了被稱為杜加的蘇聯雷達,它在里根戰略防御倡議——“星球大戰計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以今日之標準,它不過是一套低科技系統,主要用于偵察和發覺可能來自美國東海岸的核攻擊。我們從這兒出發,繼續前往小城切爾諾貝利和核電站,以及已淪為鬼城的鄰近城市普里皮亞季,曾有近5萬名為核電站工作的建筑工人和操作員居住于此。維塔將輻射計數器交給了我們,當輻射水平超過設定的正常值時,計數器會發出警報聲。在某些地區,尤其在靠近損毀反應堆的幾個地方,計數器響個不停。維塔隨后關閉了輻射計數器,這一舉動和1986年被派往處理核事故的蘇聯工人的做法如出一轍。他們必須去做自己的工作,而輻射計數器顯示輻射水平是無法接受的。維塔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做。她告訴我們,在這兒待上一天,所接受的輻射量和一名飛機乘客一小時接受的輻射量是一樣的。我們相信她的擔保,輻射水平還不算高得驚人。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所釋放的核輻射量總計5000萬居里,相當于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所釋放的核輻射量的500倍。出現這般災難性的后果,只不過是因為核反應堆不足5%的核燃料外泄。最初它包含超過113千克的濃縮鈾——足夠污染和毀滅大半個歐洲。如果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另外三座核反應堆也因第一座核反應堆的爆炸而受損的話,一切有生命、有呼吸的生物體都將難以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在事故發生后的數周里,科學家和工程師皆難以判斷,切爾諾貝利的這座放射性“火山”噴發后,是否還有更加致命的災難。即使沒有出現更糟糕的情況,僅第一次核爆所產生的放射性物質就將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內持續存在。此次核爆產生的钚-239被風吹到了瑞典,而它的半衰期是2.4萬年。
普里皮亞季有時被譽為當代的龐貝城。這兩座城市既如出一轍,又大相徑庭,原因僅僅在于這座烏克蘭城市的墻體、屋頂,甚至零星可見的窗戶玻璃基本完好無損。并不是火山噴發帶來的炙烤與巖漿吞噬了生命,而是不可見的放射性物質迫使當地居民離開家園。這座城市的街道上留下了過去蘇聯時代的大量印記,還能看到蘇聯時代的很多標語,在一座廢棄的電影院內,掛著一幅共產主義領導人的肖像。我們的導游維塔說,現如今已無人知曉畫中人到底是誰。核災難發生時,我正是一名在烏克蘭工作的大學教授,憑著那些記憶,我辨認出了那張熟悉的面孔,畫中人是1982年至1988年擔任克格勃主席的維克托·切布里科夫。這幅畫在過去30年竟奇跡般地保存下來,除了切布里科夫的鼻子旁有一個小洞,一切完好無損。
我在心中暗自揣度,像維塔這般優秀的導游卻不認識切布里科夫,著實有幾分奇怪。在一個廢棄的蘇聯時代超市的天花板上,懸掛著寫有“肉”“牛奶”“奶酪”的標牌,維塔在解釋它們的含義時似乎有些困惑。她問道:“怎么會這樣?他們總寫蘇聯幾乎什么東西都缺。”我解釋說,因為當地有核電站,普里皮亞季在很多方面享有特權,比起當時的普通民眾,那里的工人能獲得更好的農產品和消費品。此外,掛著“肉”“牛奶”“奶酪”的標牌,并不意味實際上能買到這些食品。畢竟這里曾屬于蘇聯,政府宣傳的形象與現實的差距,只有在那些揶揄嬉笑中才能彌合。
正是在前往普里皮亞季的路上,為了那些彼時身在別處,卻渴望知道1986年4月26日——這個不同尋常的夜晚究竟發生了什么的人,為了渴望知道在這之后的日日夜夜、歲歲年年里究竟發生了什么的人,我決定寫一部關于切爾諾貝利的長篇作品。盡管蘇聯政府起初試圖隱瞞切爾諾貝利核災難,弱化其后果,但該事件在蘇聯和西方還是引起了廣泛關注,先是在爆炸發生的最初幾天里,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后是紀錄片、專題片、紀實調查和小說的出現。雖然這場災難的起因、結果和經驗教訓屬于歷史脈絡化研究和歷史解讀的范疇,但到目前為止,鮮有歷史學家對此課題展開過深入研究。
作為一本歷史學著作,從1986年4月核反應堆發生爆炸,到2000年12月核電站關閉,再到2018年5月對受損核反應堆最新覆蓋的完成,本書首次詳述了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來龍去脈。在我開始對切爾諾貝利展開研究之際,與上述歷史有關的保密檔案資料得到解禁,我的工作因此受益頗多。2014年烏克蘭一系列的政治變動也引發了檔案革命,使得之前保密的克格勃資料前所未有地向世人公開。更多其他政府檔案也向公眾開放,如此一來,想要查詢那個時代的資料,包括核事故后的各類文件就變得容易了。
我以一名歷史學家和事件同時代人的雙重身份創作此書。核爆炸發生時,我的住所就在受損的核反應堆下游不足500公里之地。我和我的家庭并未受到直接影響。但數年后,當我在加拿大做訪問學者時,醫生說我的甲狀腺有些紅腫,這是暴露在輻射中產生的讓人擔憂的癥狀。幸運的是,我的妻子和孩子都很好。我大學時的一位同學,曾在事故發生后的數日內,以警察的身份被派往切爾諾貝利,他每年都要在醫院住上至少一個月。我的一位大學同事也曾于爆炸發生后,在核電站附近待過一陣子,看上去身體卻很好。和他們以及其他的事件參與者進行交談,重拾我自己關于此次核災難的記憶,這一系列行為使我能更好地再現那些為了盡可能減少核反應堆堆芯熔化所造成的不利后果,寧愿犧牲健康,甚至獻出生命的人的思想與初衷。
我們沿著核災難的時間線索越向前推進,事件就變得越撲朔迷離,越難理解它在現實生活中的根源和實際結果。我在歷史背景下進行解讀,使人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上最嚴重的核事故。我還利用最新獲得的檔案資料和最近發布的政府文件,采訪了事件親歷者和相關主題的作家,因而能從較長的時間維度來描述此次核災難,及其在政治、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產生的影響。
作為一段歷史,切爾諾貝利事件確實是一次技術災難,它不僅重創了蘇聯核工業,還影響了蘇聯的整個體制。這次事故拉開了蘇聯終結的序幕:在此之后的五年多時間里,這個世界超級大國便四分五裂,這不僅是意識形態的問題,更是蘇聯自身管理體制和經濟體制的不良運轉所造成的。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不僅挑戰,而且顛覆了蘇聯舊有的秩序。公開性政策使媒體和公民有權縱論時政、褒貶當局,而這一政策正是源于后切爾諾貝利時代。隨著民眾越來越多地要求政府公開信息,原有的保密文化逐漸退卻。切爾諾貝利的災難使政府承認,生態問題可以成為蘇聯公民成立自己組織的合法理由,這一做法打破了蘇共對蘇聯政治活動的壟斷。首批蘇聯群眾團體和政黨在生態運動中出現,并且席卷了蘇聯污染嚴重的工業中心。
輻射涉及每個人,切爾諾貝利事故使各個民族和各行各業的人對莫斯科及其推行的政策愈加不滿。烏克蘭作為廢棄核反應堆的故鄉,此次事件對其造成的政治影響。烏克蘭政壇兩大針鋒相對的對手——主政的共產主義政黨和新生的反對派,在反對莫斯科,尤其是反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方面找到了共識。1991年12月,當烏克蘭人投票贊成國家獨立時,他們已將龐大的蘇聯拋向了歷史。就在烏克蘭大選數周后,蘇聯正式解體了。然而,將蘇聯政治公開性改革和烏克蘭及其他加盟共和國民族運動的興起,僅僅歸因于切爾諾貝利事故是不正確的,但此次事故對上述相關事件的影響怎么描述都不算言過其實。
將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歸罪于運轉失靈的蘇聯體制和此類核反應堆的設計缺陷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這樣一來,便也暗示這些問題皆歸于過往了。不過,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堆芯熔毀事故的原因時至今日依然顯而易見。權威的當政者希望增強國家實力、鞏固本國地位,希望經濟加速發展、克服能源與人口危機,但對于生態問題僅僅是給予口頭承諾。比起1986年的情形,如今這些情況變得更加明顯。假如我們不從已經發生的事情中汲取經驗的話,切爾諾貝利式的災難很可能會再現。
(本文為《切爾諾貝利:一部悲劇史》序言,有刪減;編輯:許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