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丙
(貴州省荔波縣種植業發展中心 貴州 荔波 558400)
夏秋茶園提質增效技術是發展生態綠色高效茶園、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措施。近年來,荔波縣在發展茶產業方面,按照貴州茶產業發展要求,立足本地茶園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積極開展茶園提質增效建設,特別在夏秋茶園提質增效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推動了茶產業持續發展。
1.1 基地建設現狀。荔波縣地處貴州最南端,東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南丹縣毗鄰,西與獨山縣相連,北與三都縣交界,是貴州南下出海的最近通道,全縣轄8個鄉鎮99 個行政村(居),總人口18 萬人,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縣,其中茶產業是全縣農業特色產業之一。荔波縣茶產業發展起步較晚,到2022 年,全縣茶園種植面積共1.72 萬畝,主要分布在甲良鎮和佳榮鎮,品種有都勻毛尖本地種、褔鼎大白中、小葉種、白葉一號和黃金芽等,全縣投產面積1.31 萬畝,總產量461 t,茶葉總產值6430 萬元,平均畝產值4908 元。
1.2 茶葉加工現狀。全縣從事茶產業有9 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其中5 家為合作社;共有生產加工點7個,其中機械加工廠3 個,作坊式人工制茶4 個。2022 年茶葉經營主體在原有的基礎上,新增10 條機械生產加工線、25 個手工制茶設備和36 個條形攤青設施,生產加工效能有了進一步提高。
1.3 技術力量現狀。荔波在縣級設立有茶產業發展事業單位機構1 個,擁有茶葉類專業技術人員3 人;在鄉鎮技術服務機構中,甲良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和佳榮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各有1 名技術人員負責茶產業工作。
1.4 夏秋茶園管理問題。荔波茶園過去主要以生產春茶為主,基本未生產夏秋茶,不重視夏秋茶園管理,制約了茶產業發展,其主要問題有:一是由于茶園管理粗放,雜草多,病蟲害嚴重;二是投入低,效益不高,全年產春茶僅為5 kg/畝左右,夏秋茶生產量少;三是茶產業企業技術管理人員嚴重不足,示范帶動能力弱。
2.1 試驗情況。按照全縣茶園分布狀態,選擇南北兩個鄉鎮共200 畝茶園進行試驗。其中:甲良鎮試驗點選擇梅桃村茶園,為平地茶園,海撥高度為795 m,夏秋季生產機采大宗茶,試驗面積110 畝(其中老齡茶園60 畝,成齡茶園50 畝),種植品種為褔鼎大白中葉種和都勻毛尖本地種;佳榮鎮試驗點選擇拉毛村拉亮茶園,為坡地茶園,海撥高度為855 m,種植品種為黃金芽,試驗面積90 畝。
2.2 技術要點
2.2.1 茶園修剪。近兩年來,2 個試驗點春茶初采時間為3 月16 日~18 日,春采期為35 d 左右,在4 月底~5 月初進行初次修剪,大宗茶生產基地次剪為以采代剪,手工采摘基地次剪期時間為7 月中下旬。修剪技術:甲良鎮梅桃茶園經春采后,夏秋季節以機械采摘生產大宗茶為主,采摘蓬面修剪為弧形。在成齡茶園修剪上,初剪為輕修剪,剪去樹冠上部5 ~10 cm枝梢,如雞爪枝較多,深修剪去樹冠上部10 ~15 cm的枝梢,生產至9 月下旬,最后一批以采代剪修邊后進入冬管;在老齡茶園修剪上,第1 年修剪為重修剪,剪去茶樹一半或2/3,留20 ~30 cm 高,當年以養為主培養樹冠,次年采養結合。佳榮試驗點為人工采摘,采摘蓬面修剪為“平頭”,初剪為輕修剪,剪去樹冠上部5 ~10 cm 枝梢;采摘到7 月15 日~25 日進行第二次輕修剪,在初剪口向上抬高10 cm 修剪,9 月底最后一批采摘后進入冬管。
2.2.2 淺耕除草。茶園淺耕:近兩年雨水少、旱情相對嚴重,影響茶樹生長,僅適宜淺耕。甲良鎮茶園地勢平,保濕保水性相對較好,耕作深度在10 ~15 cm;佳榮鎮茶園大多是坡地茶園,保濕保水性相對較差,耕作深度以5 ~10 cm 為宜。茶園除草:5 ~8 月,荔波氣溫較高,雜草生長旺盛,要及時進行清理。兩個試驗點茶園雜草都是人工除草,平均40 d 左右清理1次,夏秋季年均除草3 次。清理雜草主要使用工具為便攜式動力除草機,生長在茶樹根部周圍的雜草由人工用鐮刀割去,但除草成本高。
2.2.3 茶園施肥。施肥時間:茶園經過春梢生長和春采后養分耗盡,需及時進行追肥。一般在夏秋茶園管理中,初次追肥選擇在春季修剪與淺耕除草結束后追肥,即在4 月底~5 月初追肥,7 月底進行二次追肥。施肥方法:根據茶園土壤的肥力情況分類施肥。甲良鎮梅桃成齡茶園追肥用西洋復合茶葉專用肥,總養分≥45,N-P2O5-K2O 含量為15∶15∶15,初次追肥時雨水少,開溝深度為10 ~15 cm,施肥量為50 kg/畝,采用隔行開溝施肥,施肥后及時覆土;二次追肥在上次未開溝的茶行開溝施肥,雨水相對充足,開溝深度為20 ~25 cm,施用量為50 kg/畝;梅桃老齡茶園在夏秋茶園管理上,第一年僅施肥1 次,施肥量50kg/畝,第二年采養結合施肥2 次,每次為40 kg/畝。佳榮鎮茶園為坡地茶園,也施用西洋復合肥,總養分≥45,N-P2O5-K2O 含量為16∶6∶23。4 月底初次追肥,由于雨水少,采取靠山開溝施肥,開溝深度在5 ~10 cm,施肥量40 kg/畝,7 月中旬雨水相對均勻,開溝深度在15 ~20 cm,施肥量為50 kg/畝。
2.2.4 病蟲害防治。荔波夏秋季茶園近年主要病蟲害有茶煤病、茶餅病、小綠葉蟬、黑刺粉虱、蚧類等,采取的防治方法有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等。①農業防治:采取科學修剪、適當疏枝、勤除雜草、合理施肥等措施,改善茶園通風透光條件和增強樹勢,預防和減少病蟲害發生。②物理防治:兩個茶園都安裝了殺蟲燈,利用燈光進行誘殺,減少蟲害發生。同時不得使用誘蟲色板進行防治。③化學防治:嚴格按照貴州茶園生產要求進行病蟲草害綠色綜合防控,禁止在茶園使用名錄內禁用農藥。一般害蟲密度較高時噴施生物農藥防治。
據統計,全縣茶園夏秋茶畝產量為194 kg,畝產值為760 元。在夏秋茶園提質增效試驗示范中,對試驗茶園效益與全縣茶園當年效益進行了分析,具體情況見表1,試驗茶園茶青平均綜合單產為254.8 kg,比全縣茶園當年平均畝單產量增長31.34%;平均畝綜合產值為925.6 kg,比全縣茶園當年平均畝產值增長21.79%。從全縣茶園總生產形式上看,經過2 年提質增效示范帶動,全縣茶園2022 年總產量達到461 t,比上年增長41.85%;平均單產35 kg,比上年增長34.62%。

表1 荔波縣夏秋茶園2022 年提質增效試驗效果
4.1 加強茶園基礎設施建設。近年荔波縣受旱情影響,嚴重制約了茶產業發展,特別是茶園在建設方面,大多選擇山地或坡地,離水源較遠,儲水設施不完善,久旱缺水問題難以得到解決。因此在茶園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不斷夯實水電路等綜合基礎設施建設,減少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
4.2 加強夏秋管理技術培訓。為促進茶產業發展,提高茶園夏秋管理技術水平,在每個企業和產茶鄉鎮至少分別組織2 名以上的技術人員進行茶園生產管理技術類培訓,讓其掌握本領服務于茶企茶園,促進產業持續發展。
4.3 推廣控草技術降本增效。荔波茶園控草主要以人工清除為主,生產成本高。在今后茶園控草中,重點推廣以草控草技術,在茶樹行間種植三葉草、紫云英等植物,抑制雜草生長,草種撒播時間與茶園冬管同步進行。
4.4 加大低產茶園改造力度。荔波茶園產量不高、效益低,其主要原因是夏秋茶園管理粗放和老茶園未進行改造。因此在提質增效中,一是加強夏秋茶園管理,加大夏秋茶開發并提高產量品質,示范帶動產業發展;二是通過改樹改土等技術措施,加大投入改造低產茶園和老茶園,促進低產茶園和老茶園更新,帶動全縣茶產業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