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宮月美
(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 100022)
新時代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是各大媒體必須要承擔的責任。我國傳統飲食文化是民族傳統文化中極具特色的構成部分。當前,伴隨進入到融媒體時代以及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美食類電視節目對于傳播我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積極效應愈發突出。
近年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在當代中國的影響力逐漸微弱。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受到外來飲食文化的影響,導致他們對傳統飲食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度下降。然而,美食類電視節目的出現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些美食類電視節目以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方式呈現,在視聽上給觀眾帶來全方位的感官享受。它們通過精心制作的畫面和音效,將美食的色香味展示給觀眾,從而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和興趣[1]。此外,這些節目還注重劇情和故事的發展,不僅關注美食本身,更借助美食講述背后的故事和文化。通過描述食材的采集過程、傳統烹飪技藝的傳承以及與食物相關的歷史傳說,這些節目讓觀眾深入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積淀和人情故事。
美食類電視節目以其視聽形式廣泛傳播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為觀眾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飲食文化的窗口。通過電視這種大眾媒體的廣泛傳播,觀眾在家中就能夠感受到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魅力,進而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自覺意識。這些節目不僅在國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海外播出并且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無論是在家庭聚會上一起觀看還是在國外的觀眾通過網絡平臺追劇,這些美食類節目都成功地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作為其中的代表,《十二道鋒味》通過將美食與人情相結合,賦予每一道美食一種情感意義,成功地提升了節目的感染力。作為主持人,謝霆鋒具備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年輕觀眾中更是收獲了極高的關注度。這使得更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這個節目,從而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播和提升。
另外,《中餐廳》這個節目通過明星合伙經營餐廳的方式,成功地在海外推廣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該節目通過展示明星們在海外經營中餐廳的經歷和努力,讓觀眾了解到中華美食背后的故事、文化和艱辛。這不僅為海外游子提供了一種更深的文化歸屬感,也讓外國人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同。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注重禮儀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文化內涵在現代社會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和發展。
首先,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注重禮儀,體現了中國人待客之道的獨特價值觀。在中國,用餐不僅是滿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種社交活動[2]。食物的擺放、用具的使用、進食的順序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和講究,這些規矩不僅體現了中國人對待客的熱情和禮貌,也展示了尊卑有序的重要性。例如,在家庭聚餐或重要場合,年長者會首先端坐于席,年幼者要向長者行鞠躬禮,以示尊敬。團圓飯是中國人傳統節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共同享用美食,表達家庭團聚與和諧的寓意。
其次,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追求順應自然的智慧和對自然的敬畏。中國人認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應該順應自然的規律,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又要保持對自然的敬畏和保護。這一思想在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得到了體現。例如,在采摘野生菌類時,人們會采取適當的方式,保護菌絲的生長環境,延續自然的饋贈。漁民捕撈時,會有意識地放過小魚,只捕撈大魚,以確保魚類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這些行為反映了中國人對生態平衡和永續發展的關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內涵展現得淋漓盡致。通過對美食的介紹,紀錄片展示了中國人獨特的禮儀之道和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觀眾通過紀錄片,可以感受到中華兒女深厚的民族認同和情感聯系。這種方式不僅令更多的人了解和認同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價值,也促進了這一文化內涵的提升。
江西衛視的《非遺美食》節目以獨特的方式讓傳統飲食文化煥發出更加生動、鮮活的魅力。通過展現美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節目向觀眾展示了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獨特之處。從古老的食材選擇到獨特的烹飪技藝,每一道美食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其他節目不同的是,它以細膩的展現手法和獨特的視角,將非遺帶到了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中。觀眾發現,其實非遺并不遙遠,而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些美食承載著歷史的沉淀和地域的特色,它們被傳承了數百年,融入了人們的生活習俗和文化情感。節目以美食作為切入點,將飲食生活與中華文化的內在關聯呈現給觀眾。每一次烹飪過程都成為一次探索,觀眾們可以親身體驗傳統工藝的魅力,感受到食物背后蘊含的文化、精神、氣質。這些美食不僅通過味覺和嗅覺,還透過鏡頭向觀眾傳遞著歷史、民俗和藝術等方面的故事,讓人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賞中華傳統飲食文化。通過展現這些精神、氣質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節目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內在魅力傳播出去。觀眾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日常飲食習慣,并對傳統飲食文化保持更加濃厚的興趣。同時,這也為非遺的發掘和認知做出了重要貢獻,讓更多人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處處可見。《非遺美食》節目的播出不僅令人們對傳統飲食文化有了全新的理解,同時激發了更多人對于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關注。它不僅是一檔美食節目,更是一扇通向中華傳統文化的大門,讓我們更好地認識和傳承中華飲食文化的獨特魅力[3]。
制作美食類電視節目需要充分考慮目標受眾的喜好和偏好,因為觀眾的反饋將直接影響收視率和廣告效應。為了準確了解觀眾的喜好和需求,節目組可以通過調查問卷、網絡調查、電話調查以及現場問答等方式收集數據。這些渠道能夠直接獲取觀眾的反饋意見和建議,為節目內容的選擇和調整提供參考。通過深入了解觀眾的喜好,節目組可以更加準確地把握目標受眾的需求,從而提供更具吸引力和符合觀眾期待的節目內容。
1.家庭婦女受眾
當前,家庭婦女是美食類節目的主要觀眾群體,因此對她們的需求進行重點關注是非常重要的。為了迎合家庭婦女的興趣和需求,節目組應選擇那些親和力強且廚藝出眾的主持人。這樣的主持人能夠與觀眾建立更緊密的連接,通過現場教學和分享營養食譜等方式,幫助家庭婦女提高美食制作水平,同時能讓她們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獲取豐富的美食知識。此外,家庭婦女具有較強的傳播性,一旦她們發現節目有價值,就會積極地推薦給其他人觀看和學習,從而顯著提升節目的影響力。
2.年輕受眾
年輕人也是美食類節目重要的受眾群體。年輕人喜歡追求個性化和年輕時尚的內容,因此節目組在制作過程中,需要注重多元化的節目構成元素,并且對主持人的選擇要慎重考慮。最好選擇那些個性突出、與年輕人群體相契合的主持人,這樣能夠增加節目的娛樂性和吸引力。同時,將約會和美食融合在一起也是吸引年輕觀眾的有效方式,通過營造浪漫的氛圍,讓年輕人在觀看節目的同時,滿足自己對美食和浪漫的向往。年輕人具有較強的社交網絡,一個充滿活力并且受到他們喜愛的節目很容易在整個群體中形成廣泛傳播,因此滿足年輕人的需求對于節目的成功非常關鍵[4]。
1.固定場所教學式節目
固定場所教學式節目是一種經濟成本較低的選擇,這種形式的節目通常在一個固定的場所拍攝,例如廚房、工作室等。由于場地固定,制作團隊可以更好地控制拍攝環境和成本,減少對外部環境的依賴。然而,這種節目形式的缺點是表現形式單一,對主持人的能力要求較高。主持人需要通過自身的表現力和教學能力吸引觀眾,并傳達美食制作的細節和技巧。
2.搜街式美食節目
這種節目形式能夠給觀眾帶來很好的代入感,制作團隊會選擇具有特色的地區進行拍攝,如小吃街或美食集市。在節目中,主持人會帶領觀眾到現場購買美食,并親自體驗美食的制作過程。這種節目形式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和趣味性,能夠讓觀眾感受到真實的美食文化和當地特色。然而,搜街式美食節目的成本較高,需要考慮到路途費用、拍攝設備和人員調配等因素。此外,對于隨機拍攝的要求也比較高,制作團隊需要有良好的組織能力和計劃安排。
3.美食娛樂節目
這種類型的節目主要通過舞臺娛樂的方式吸引觀眾,節目制作團隊會邀請明星和嘉賓參與,他們會在現場制作和品嘗美食,并展示自己的廚藝和獨特的美食文化。這種節目形式具有較強的娛樂性,能夠吸引更廣泛的觀眾群體。然而,美食娛樂節目的制作成本也相對較高,包括明星費用、場地租賃和制作團隊的人員費用等。
4.美食紀錄片節目
美食紀錄片節目近年來備受歡迎,其通常需要進行大量的前期調查和準備工作,以確保拍攝內容的質量和故事性。制作團隊會深入探索美食背后的故事、歷史和文化,并通過講述故事的方式吸引觀眾[5]。這種節目形式更貼合日常生活場景,能夠讓觀眾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領略美食之美。隨著快節奏生活和碎片化媒體使用習慣的影響,近年來出現了更短、更輕量化的美食微紀錄片,適合年輕人碎片化的休閑時間。這種類型的紀錄片更貼近日常生活,以故事性和接地氣的表現手法吸引觀眾,并滿足他們對美食和文化的探索需求。
互聯網的普及使人們可以更方便地獲取各種信息,從而導致人們的關注點逐漸轉移到了手機等移動設備上,不再集中在傳統的電視屏幕上。面對這一挑戰,電視媒體亟需改變自身的創新思路,通過媒體融合和合作,將大屏和小屏有效結合。為了吸引觀眾的參與,電視節目需要引入互動環節和社交媒體互動。例如,在美食節目中,可以利用微博等平臺與觀眾互動,讓他們在節目中留言、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經驗,進一步促進美食文化的傳承。通過這種方式,觀眾不僅可以在電視節目中獲得全新的體驗和感受,還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上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媒體融合創新不僅可以提升電視節目的吸引力和互動性,還能夠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電視節目作為文化傳媒載體,通過制作內容和節目形式的創新,能夠更好地傳遞和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觀。例如,在美食節目中,可以通過講述背后的歷史故事、傳統飲食習俗等方式,向觀眾傳遞中華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樣的傳播不僅可以增加觀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興趣,也有助于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瑰寶。
為了使美食類電視節目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不斷提高品位是至關重要的。注重創新和大膽嘗試可以使節目與眾不同,脫穎而出。只有通過持續的努力和積極的探索,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位置。在節目創設過程中,一種另辟蹊徑的方法是將美食與真人紀錄片等形式結合起來。這樣的創意能夠突破傳統的表現方式,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觀賞體驗。通過深入記錄美食的制作過程、背后的故事以及與人文環境的關聯,美食類電視節目更具紀實性和感染力。
后期制作和剪輯是塑造節目質感和觀賞效果的關鍵環節。在這個階段,必須著重考慮觀眾的綜合感知需求。除了準確傳達美食的味覺魅力外,還應該利用合理的方法和手段來刺激觀眾的聽覺、嗅覺、視覺和觸覺等感官,使他們能夠更全面地感受美食帶來的樂趣。
在音樂選取方面,可以嘗試多樣化的類型,但是也要保持整體節目的統一性,避免產生違和感。通過巧妙地運用音樂,可以增強節目的氛圍和節奏感,使觀眾更好地沉浸其中,享受美食帶來的愉悅體驗。
為了改善以往美食類節目枯燥乏味的形式,需要引入更多的創新元素,以吸引受眾的眼球。可以嘗試不同的節目結構、豐富的內容安排和富有張力的敘事方式,還可以加入一些娛樂元素。例如,游戲環節或明星嘉賓參與,增加節目的趣味性和互動性。通過節目創作,旨在讓觀眾與節目產生共鳴,進而傳承美食文化。
在呈現美食的同時,節目應該注重探索美食背后的文化內涵、歷史淵源和地域特色。通過深入挖掘和展示這些元素,可以激發觀眾對美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進美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在電視節目創作過程中,必須緊密關注當前社會文化發展的現狀,只有真正站在時代的前沿,才能準確把握觀眾的需求和口味,實現節目與觀眾的有效溝通和互動。電視節目不僅僅是娛樂工具,更是一種價值觀念和情感體驗的傳遞載體,為社會發展提供新的思考和啟迪。
在經歷較長時間的發展后,我國美食類電視節目自無至有、自起步至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論是中央臺還是地方臺,都推出了許多優秀的美食類電視節目,并且取得了優秀的傳播效果。在融媒體的新時代背景下,電視臺工作人員應當積極探索新的節目形式,優化節目制作,以此為傳播我國傳統飲食文化貢獻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