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舟
(廣西廣播電視臺,廣西 南寧 530022)
智能移動設備的廣泛應用使得新聞直播連線報道逐漸超越傳統媒體的范疇。現在,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手機或其他移動設備進行直播報道,這為新聞報道帶來了更大的參與性和多樣性,也給傳統電視媒體和記者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因此,傳統電視記者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圈”,主動適應手機移動端連線報道的新要求,以適應跨平臺融合傳播的新傳媒生態。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極大地改變和擴展新聞直播的方式和內涵,使其更加便捷化、常態化、普遍化[1]。過去,受到傳播媒介等因素的制約,新聞直播是一件非常“專業”的事,觀眾只能通過電視或者收音機等傳統媒體收看收聽,進行新聞直播的也只有專業媒體記者。然而,隨著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普及和發展,媒體形式變得更加多樣化,人們可以通過電視、網絡、移動應用和社交媒體等渠道觀看新聞直播;普通人在遇到新聞事件時,也可以隨時隨地打開手機,在各類新媒體平臺上開始屬于自己的“新聞直播”。對于受眾而言,獲取資訊的渠道也變得“隨時隨地”,并且可以在不同的媒體平臺獲取不同角度的信息,拓寬了公眾的視野,提高了他們對新聞事件的理解和判斷能力,這要求電視媒體記者在對新聞事件進行直播報道時,呈現更為專業、權威、客觀的新聞事實和觀點。
此外,由于傳播平臺的不同,電視端和移動端的新聞直播也存在著一些差異。受到節目時長等因素的限制,電視端大屏直播主要關注事件的最新進展,側重于體現“我在現場”,記者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簡潔、明了地報道事件,對事件的前因后果進行匯總,并且介紹目前的最新情況;而移動端直播不受時長的限制,可以進行長時段甚至全天候的直播,完整記錄事件發展的全過程,具有連續性和連貫性,同時還可以與收看直播的網友進行實時互動,增加公眾的體驗感和參與感。在技術層面上,電視新聞直播對聲音、畫面的穩定性要求較高,“播出安全”這條紅線不可逾越;而移動端直播連線則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
正如前文所說,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更快,當突然發生新聞事件時,大量的信息以及言論涌入網絡,其中既包含真實的新聞事實,也有未經核實的不實信息,甚至是謠言。為了和新媒體平臺、自媒體等拼速度,記者在獲取線索的第一時間就需要趕赴現場,甚至在趕往現場的途中,就要開始在移動端進行直播,這時候非常考驗記者快速搜集信息、去偽存真的能力。通過官方渠道獲取信息、對比多個消息源、未經證實的內容審慎報道,這些都是直播記者應該掌握的基本能力[2]。
在搜集信息的同時,記者需要對已知信息進行梳理,整理出新聞的“五要素”——何時、何地、何事、何因、何人,以及事件的背景信息、最新動態等基本要素,梳理出事件框架,同時根據信息對現場進行預判,思考哪些信息可以放大、哪些采訪對象對報道最有幫助、現場可能出現哪些突發狀況或者存在哪些爭議點等等,以便在到達現場后迅速準確地報道有關新聞事實,采訪相關新聞人物或當事人、目擊者,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和觀點。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還應當在新聞現場進行及時采訪和調查,進一步驗證、核實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是否準確,并且掌握最新的現場動態。在突發事件的直播報道中,記者還需要具備引導輿論、掌控現場的能力,這一點在信息紛雜的融媒體時代尤其重要。記者在現場代表著媒體的權威性、專業性,因而對事件的報道應該更客觀、更準確,可以通過采訪事件當事人、專家、權威人士等,及時對網絡上出現的不實信息進行回應,防止輿論的誤導和偏頗。同時,直播連線的過程具有不確定性,這就要求現場記者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和極強的應變能力,從而快速處理突發狀況[3]。
在可預見的策劃類新聞現場直播中,記者的準備則可以從容很多,但是也需要做得更加充分。首先,要根據新聞事件的特點,提前到現場踩點,確定直播連線時的出鏡地點。直播地點的選擇會直接影響直播的效果。其次,需要和整個直播團隊制定詳細的直播計劃和流程,預防在梳理直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好策略和預案,包括連線如何開場、如何收尾,都可以事先做好預估和約定。最后,出鏡記者需要做好充分的素材準備,不僅要提前掌握即將報道的事件的基本情況,梳理出直播時需要在現場傳遞的關鍵信息,還需要了解相關的背景資料、儲備相關的專業知識,以便在應急情況下可以“有話可說”而且言之有物。
例如,在2020 年筆者帶領團隊完成的6 場《白衣執甲今朝凱旋——廣西支援湖北抗疫醫療隊返程特別報道》中,為了確保完整記錄抗疫醫療隊從抵達機場到返回市區的全過程,直播信號往往從飛機即將降落前幾分鐘就要給到現場出鏡記者,由記者在現場完成整個流程的銜接過渡,這就意味著記者需要現場解說的時間少則幾分鐘,多則十幾分鐘。為了順利完成直播,每一次記者都準備了厚厚一沓資料,其中既有文字,也有圖片。文字囊括了返程隊員的相關情況,此前對該批醫療隊員的相關報道等;圖片包括了家屬給醫療隊員畫的畫、寫的信等等。準備這些材料既可以幫助記者應對直播時的突發狀況,也能讓直播報道變得更加豐富和生動。這些經驗提示我們,連線記者除了要具有良好的直播經驗外,更要在前期采訪階段提前介入,了解事件中的人物和細節故事,以便在直播中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首先,新聞直播連線具有實時性的特點,沒有后期剪輯,無法二次加工,簡潔、快速、有邏輯性地表述新聞現場、新聞事實、新聞觀點,是現場出鏡記者應該具備的重要能力,而這些能力都可以通過日常有針對性的訓練獲得。邏輯性對于出鏡記者來說至關重要。在日常實踐中,我們常常發現,有些記者即興表達能力非常強,洋洋灑灑可以說上十來分鐘,然而其中的關鍵信息卻很少,或者說得很混亂。如何在短時間內構建起清晰的思維框架和邏輯鏈條?按照時間順序梳理相關事件和細節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其次,利用圖表、數據、比喻等形式,將復雜的信息掰開揉碎,可以幫助記者在短時間內清晰地傳達信息,提高觀眾的理解程度。例如,在央視新聞《大藤峽水利樞紐最后一臺發電機組轉子吊裝成功》這一直播連線報道中,記者用“差不多相當于200 頭成年大象的重量”解釋了發電機轉子自重將近一千噸到底是什么概念。近一千噸的“巨無霸”如何精準地吊入機坑內呢?采訪對象打了個比方,說“好比用汽車吊將一根筷子吊入啤酒瓶內,而不與啤酒瓶口發生碰撞”,瞬間讓觀眾腦海中有了畫面,更好地理解了發電機轉子的吊裝難度。
首先,客觀地記錄新聞現場是新聞直播的最大魅力,而鏡頭的沖擊力、現場的感染力則是直播報道成功的關鍵。這就要求記者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新聞敏感性,能快速捕捉到事件中的細節線索,這不僅能增加新聞報道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也能加深公眾對事件的了解和關注。在2022 年3 月21日發生的東航MU5735 客機墜毀事故救援現場,央視連續多日進行了長時段、多頻次的大小屏新聞直播。其中,記者在墜機搜救核心區域呈現的被救援人員找到的失聯人員錢包、身份證、銀行卡等隨身物品這些細節直擊公眾心靈,讓人們再一次深切意識到事故背后是132 個生命的消逝和上百個家庭的破碎。而在畫面處理上,這些隨身物品上的個人信息都被打上了馬賽克,這些細節體現了媒體人的職業素養和人文關懷。
其次,記者在做現場直播報道時,要學會巧用“現場聲”來抓取現場感。尤其是在做移動端小屏直播時,在長時間的直播過程中,記者很難做到一直滔滔不絕地播報,適當地停頓、留白,把時間交給正在發生的新聞現場,也是一名出鏡記者應該掌握的現場把控技巧。例如在2022 年廣西新聞頻道進行的《危急!桂林陽朔30 多名游客被洪水圍困 記者直擊救援現場》這一直播報道中,因為強降雨導致桂林陽朔街道被淹,當地緊急通過竹筏轉移被困的居民、游客。記者在進入現場后,除了在連線一開始講述事件的背景以及現場大致情況,之后就把時間留給了救援現場,只在某些關鍵節點或者發現某些可以放大的細節時,進行簡明扼要的描述。當天,這一直播內容在電視大屏上呈現了近半個小時,而小屏直播則持續幾個小時,直到救援結束。在這次直播中,記者很好地掌握了直播節奏,通過最精彩的現場畫面,讓觀眾同步感受救援現場的進展,吸引觀眾注意力。這一直播收獲了2022 年度廣西新聞獎新聞直播二等獎。
除了語言和新聞畫面,記者在現場應該充分調動自己的感官體驗去感受和思考,將畫面無法呈現的內容,如氣味、觸覺以及自己在現場的個人體驗,如喜悅、緊張、悲痛等情緒,和公眾分享,讓整個現場報道變得鮮活、立體。在東航MU5735 客機墜毀事故救援的報道中,事故發生后第七天,事故救援現場為遇難同胞舉行了默哀儀式。儀式后,廣西新聞頻道記者做了現場連線報道,講述自己在哀悼現場的所聞所感,記者很好地克制著自己的情緒,沒有刻意放大悲傷,但說話間短暫的哽咽向公眾傳遞出了深切的悲痛,引發了強烈的共鳴。
任何時候,新聞直播都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即便是一個人、一部手機在進行的小屏直播,背后都有一個專業團隊在支持,這也是專業電視媒體的優勢所在。因此,記者需要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發揮出“1+1 >2”的效果。
首先,出鏡記者和攝像記者這對組合應該配合默契。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出鏡記者在連線前,可以與攝像記者進行直播“預演”,包括記者如何走位、鏡頭如何推拉搖移、哪些畫面必須給到特寫、什么時候需要切回記者等等,都應該做到心里有數。在直播過程中,出鏡記者和攝像記者應該互為眼睛、耳朵,攝像記者要主動用鏡頭去捕捉最鮮活的新聞現場,而不是一直將鏡頭對準記者;而出鏡記者在發現攝像鏡頭沒有給到位時,也要學會指揮攝像記者拍攝到與自己的解說相對應或富有新聞價值的畫面。
其次,前方記者和后方團隊的配合同樣非常重要。融媒體時代帶來了許多新技術和新工具,記者需要熟悉各種新媒體設備的使用、相關技術要求以及直播的流程,以確保直播的連貫性和流暢性[5]。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倒計時、“開始”“到你說了”等穿幫情況,其實都是由于前后方溝通不暢造成的。如今,大小屏直播聯動已經成為常態,在將小屏直播信號引入大屏的過程中,部分記者常常困惑:是否需要先停下小屏直播,再重新連線大屏?這也是對直播流程、直播設備不夠了解導致的。事實上,當把小屏信號引入大屏時,記者只需要重新“呼號”,介紹自己的所在位置及報道內容等信息,即可順利完成銜接。這些流程細節都需要前方記者和后方團隊事先詳細溝通[6]。
此外,在某些持續連線報道的過程中,現場出鏡記者由于需要持續播報,沒有時間去搜集更多更新的信息,這時候,后方團隊應該成為前方記者的“智囊團”。例如,在臺風直播中,記者正在臺風可能過境的城市街頭采訪報道,無法實時刷新最新的臺風動向,后方團隊可以通過網絡或與氣象部門的聯系,將最新的臺風過境信息通過手機發送給記者,由記者在現場進行播報,可以很好地增加直播的現場感。在2017 年廣西新聞頻道完成的“梧州挖沙船撞上潯江特大橋事件”直播中,由于救援過程十分審慎、緩慢,為了幫助記者在長時間的連線過程中及時更新信息,后方團隊將演播室專家訪談內容進行提煉、歸納,匯總給現場記者,順利完成了當時廣西臺突發新聞直播時長最長的一次直播。
總的來說,新聞直播是一項團隊活動,只有不同崗位合理分工和密切配合,才能打造高質量的新聞直播報道。作為電視新聞直播的現場主導者,現場記者不僅需要做好自己,也需要了解各個合作崗位的特點和要求,從而讓直播更加順暢。
綜上所述,快速發展的媒體環境對新聞直播連線記者提出了更高、更專業化的要求,而融媒體時代直播的便捷性決定了每個記者都可能成為新聞直播的主體,這就要求每一位記者要不斷學習進取,增強綜合素質,練就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掌握過硬的專業能力,才能通過準確表達、順暢合作,在重大新聞事件中快速掌握話語權,為公眾呈現更加深入、全面和高質量的新聞報道,凸顯電視媒體的權威性、公信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