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亮
(安徽商報社,安徽 合肥 230071)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信息資源和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已經成為主要發展趨勢,這種發展趨勢對新聞記者的業務素養提出了更多要求。所以新聞記者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需要主動轉變新聞工作和新聞傳播理念,在創新型理念的驅動下,持續創新工作模式和提升自身業務素養,為創造更多高質量新聞內容創造便利條件,確保新聞產品可以滿足社會公眾多樣性的信息需求,為推動傳媒產業的穩定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互聯網技術創新發展和應用的背景下,設備的迭代更新導致媒介格局發生了顛覆性變革。傳統媒體需要在信息傳播和內容生產等視角樹立媒體融合意識,通過多種不同媒體平臺的融合拓展新聞覆蓋范圍,同時在新聞生產和傳播過程中需要密切關注技術的革新,為實現傳媒產業多元化發展目標創造便利條件。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各個媒體平臺對新聞內容生產和新聞傳播提出了明確要求,同時也對新聞工作人員提出了規范性要求。從新聞內容視角來看,新聞記者應主動嘗試應用文字、圖像或視頻等形式呈現新聞內容,運用多元化的新聞呈現方式滿足各個媒體平臺群體差異性的信息需求。因此,新聞媒體在經營發展中,需要重構新聞傳播流程,同時結合用戶定位和全媒體發展特征創新新聞傳播模式,在信息內容和新聞傳播模式創新過程中,需要激勵新聞記者持續提升自身業務素養,確保新聞行業發展模式滿足全媒體時代發展要求。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新聞記者工作模式發生了顛覆性變革,所以新聞記者在工作中應持續關注行業發展變化,依據行業發展變化創新工作模式。因此,新聞記者在工作中,需要持續提升新聞理解能力和信息鑒別能力,使新聞記者可以從網絡環境中大量的信息資源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并且在新聞創作中可以從多種不同視角分析信息內容,確保新聞解讀方式滿足更多群體的個性化信息需求。特別是在網絡信息爆炸式增長的環境下,新聞記者的信息篩選能力對新聞質量具有直接影響,篩選能力和鑒別能力可以幫助新聞記者快速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并能夠保障信息內容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新聞內容一般涵蓋多個不同領域,所以新聞信息資源搜集對新聞記者的專業能力和知識儲備具有較高要求,新聞記者在工作中需要密切關注各行各業的發展情況,從中找尋有價值的信息內容,深入了解新聞內容后,嘗試從基層群眾視角解讀新聞內容,運用該方法落實輿論引導的要求。
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分眾化傳播已經成為重要發展趨勢,在不同媒體環境中,受眾的信息需求和傳播要求存在明顯差異,所以新聞記者在信息傳遞過程中需要關注模式問題。不同傳播模式承載的信息存在較大差異,而且信息傳遞過程中表現的方式各有不同,所以新聞記者在工作中需要掌握媒介環境,然后根據環境選擇合理的模式,確保新聞傳遞的信息贏得受眾認可。但是,就目前實際工作情況來看,部分新聞記者在工作中難以認識到信息傳播模式的影響和信息媒體平臺的差異性要求,導致新聞內容和目標用戶需求存在不協調現象。
寫作綜合能力是新聞記者的核心素養,全媒體時代,新聞記者需要具備信息整合和深度加工的能力,并且在工作中需要對信息資源完成分類、歸納、總結和編排等一系列活動;同時,新聞記者在工作中需要關注視覺效果的表現力,所以新聞記者可以在視覺思維驅動下,營造與新聞事件相符的情境,利用視覺渲染更好地反映新聞事實。
全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創作者、加工者和傳播者,而且大部分網絡傳播者習慣采用匿名的方式,這種方式很容易造成未經篩選信息隨意發布的現象,最終導致網絡環境中信息質量良莠不齊,對新聞記者的篩選能力、鑒別能力和責任意識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社會公眾可以自主利用多種不同渠道驗證信息內容的真實性,導致傳統主流新聞媒體的地位遭受明顯沖擊。
雖然新聞記者可以從專業視角驗證信息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但是其單一的信息傳播方式將在全媒體時代下明顯暴露傳播效率低的弊端。特別是在新媒體規模持續擴張的條件下,新聞傳播已經呈現出緊張的競爭局面,部分自媒體人員習慣通過篡改信息的方式博人眼球,這種現象與媒體工作的初衷背離,同時很容易對主流媒體的社會公信力造成明顯影響。
思維意識和職業道德是新聞記者職業素養的外在表現,其中思維意識主要體現在新聞事件未發生或即將發生之時,新聞記者需要在思維意識的驅動下,綜合掌控和判斷新聞事件,然后圍繞著新聞現場實際情況合理傳遞新聞內容,切實保障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和時效性,因此思維意識對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具有直接影響。但是,就目前發展情況來看,部分新聞記者的思維意識薄弱,其主要原因在于新聞記者缺乏實踐工作經驗和充足的理論知識儲備,導致其在新聞事件即將要發生之時,難以把控新聞報道。
全媒體時代發展中,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對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造成了明顯沖擊,要求新聞記者在工作中不僅要關注時代發展變化,同時在工作中需要表現出深層次的人文關懷,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弘揚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符的思想內容,以高尚的道德修養為全媒體時代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但是,就目前實際發展情況來看,部分新聞記者的道德素養不高,而且在工作中沒有很好地認識到輿論引導和政治思想弘揚的責任。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記者在工作中應具備思考、發現和表達能力,并通過感知、判斷和寫作等一系列活動整合全部資源。因此,新聞記者在工作中,需要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為實現資源的全局把控創造便利條件。但是,目前部分新聞記者并不具備良好的大局觀,在資源整合過程中,習慣從單一視角看待新聞資源,導致新聞信息在呈現過程中暴露出明顯的片面性弊端。
新媒體應用的廣泛推廣為社會公眾提供了多樣性的信息獲取渠道,豐富多樣的媒體平臺、娛樂活動和便捷的參與方式能夠滿足社會公眾多樣性的信息需求[1]。所以,新聞記者在工作中,需要深刻認識全媒體時代背景下的發展變化,結合媒體產業發展變化,主動學習多種不同信息平臺的功能優勢,根據媒體平臺的特性了解工作方法和用戶定位,這要求新聞記者在工作中持續提升信息收集能力,在信息收集能力支持下,深入挖掘有價值的信息內容。全媒體發展為新聞信息傳播范圍和傳播速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社會公眾開始習慣于應用網絡平臺獲取實時信息[2]。但是,網絡平臺信息內容的客觀性較弱,部分自媒體人習慣通過篡改信息的方式獲取流量,這種信息內容很容易對社會公眾的認知造成誤導。因此,新聞記者在工作中,需要表現出網絡信息綜合把控能力,深刻認識新聞記者工作的職業素養,科學應用多種新興技能,高效處理和評價網絡新聞信息,為提升新聞記者的業務素養創造便利條件。
專業能力、學習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是新聞記者業務素養的外在表現,所以新聞記者在工作中需要關注提升專業能力、學習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從專業能力提升視角來看,新聞記者專業能力對新聞內容質量和傳播效果具有直接影響,所以新聞記者在工作中需要關注自身專業能力的提升[3]。新聞記者可以從工作時間的接觸和觀察中提升自身專業能力,而且在新聞事件觀察中,需要嘗試從多種不同維度解析事件的本質;同時,新聞記者在工作中,需要對新聞事件的類別進行科學劃分,通過增加相同類別事件報道頻次的方式提升新聞報道的深度,為提升新聞記者專業能力創造便利條件。新聞記者在提升專業能力過程中,需要關注以往事件的借鑒和分析,從內容整合中提煉新聞事件的核心思想[4]。例如,2022 年春節主題報道中,中央廣播電視臺曾組織60 位新聞記者深入基層,在實地走訪中了解到堅守在一線人員的艱苦,使社會公眾在觀看新聞節目時,深刻認識到一線人員在國家安全方面的付出。
新聞記者在工作實踐中,需要持續了解和學習新鮮事物,完善對各個領域的知識儲備,運用豐富多樣的知識內容構建立體化、多樣化的知識結構,為提升新聞記者業務能力創造便利條件。在新聞事件發生后,新聞記者需要利用自身豐富、完善的知識儲備,精準提取新聞事件發展的細節,為提升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廣度創造便利條件。
突發事件是新聞記者經常遇到的新聞事件,這類新聞事件報道對新聞記者的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具有較高要求,新聞記者不僅要對該事件進行全面分析和探究,同時要對有關該事件的新聞信息進行系統性整合。新聞記者可以通過積累以往相似事件經驗的方式提升現場把控能力,并且在現場資源整合過程中,對不同來源和不同層次的信息內容進行合理分類,切實保障新聞信息的條理性,為提升新聞信息的吸引力創造便利條件。
新聞行業在長期實踐發展中已經形成了特定的新聞職業道德,所以新聞記者在業務素養提升中,應深刻認識新聞使命和職業道德。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媒體已經難以滿足現代化信息需求,所以新聞記者需要在正確的動機下,主動革新工作模式[5]。但當前仍有個別媒體為了獲取更大經濟利益,發布虛假甚至違規的信息和廣告,這不僅有悖于職業道德,侵犯當事人權益,更損害媒體的公信力和長遠發展的根基。所以,各級黨委和政府需要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引導工作,引導新聞記者在政治引領下,深刻認識社會服務的重要責任,使得新聞記者在工作中主動承擔新聞使命和責任,在正確的政治引導下全面落實各項工作任務;并在科學的傳播理念指導下,多樣性創新工作方式,全面提升新聞輿論的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
真實、準確和客觀的新聞信息傳播是新聞記者的基本工作責任,所以新聞記者需要在正確的新聞理念理念驅動下傳遞健康信息,為營造和諧、綠色的網絡環境創造便利條件。傳統媒體傳播方式具有傳播時效性低、傳播范圍狹隘的弊端,運用傳統單一的傳播方式很容易導致新聞信息失效,所以新聞記者可以利用全媒體功能特點,提升新聞信息傳遞的速度,利用新媒體多樣性功能特點,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確保新聞信息在最短時間內快速傳達到社會公眾眼前,應用該方法不僅可以保障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同時也可以深刻體現新聞信息的輿論引導作用。
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信息可以通過多種網絡平臺實現快速傳播,這種信息傳播方式對新聞記者的解讀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從教育視角來看,教育的目標在于鼓勵人才發揮創新精神,所以在新聞專業人才培養中,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和全媒體時代特點,制定完整的人才培養方案[6]。例如,高校可以為學生開設網絡傳播課程,利用網絡傳播課程內容引導學生深化對全媒體的認識,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深入了解全媒體發展理念,掌握文字、圖像、音視頻等形式信息的鑒別、解讀和運用能力。特別是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記者需要關注信息解讀能力,在新聞內容獲取方式和新聞內容傳播方式創新過程中,需要提升信息甄別和提煉信息要點的能力,圍繞著社會熱點,深入洞察新聞信息內容的本質,并從宏觀視角引領社會輿論。新聞記者在工作實踐中,應深刻認識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主動樹立創新意識和學習意識,運用更多知識技能創新新聞傳播方法和完善知識體系。例如,新聞記者可以應用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拓展新聞傳播渠道,這類新媒體應用可以優化新聞互動效果,通過與受眾緊密互動的方式,能夠明顯提升新聞信息的社會影響力,為凸顯新聞信息的傳播價值創造便利條件。
新聞媒體需要應用業務培訓的方式提升新聞記者的業務素養,圍繞著傳媒產業發展趨勢,融入前瞻性理論內容和技能培訓內容,為針對性提升新聞記者的業務素養創造便利條件。首先,新聞媒體可以聘請該領域專家學者開展線上或線下培訓活動,圍繞著全媒體發展理念講述理論知識和案例,促使新聞記者在理論和實踐融合學習中,實現工作理念革新,使得新聞記者對全媒體時代新聞工作理念形成深刻認識[7]。而且在培訓活動中,可以選取幾位優秀的新聞記者,通過案例和工作經驗分享的方式,引導新聞記者討論和交流,使得新聞記者在學習和借鑒中實現業務素養提升。最后,新聞媒體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創建科學完整的考核制度,通過公開考核的方式檢驗新聞記者的培訓成果,可以將考核結果與新聞記者的工資待遇相關聯,運用這種激勵的方式全面激發新聞記者的主觀能動性,促使新聞記者在學習過程中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
總體來說,全媒體時代是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化高新技術整合的結果,已經成為媒體行業新型表現形式。在國家政策持續推陳出新的背景下,新聞記者的業務素養已經成為影響新聞產品質量的重要內容。所以,新聞記者需要深入研究全媒體時代的特點,依據全媒體時代新聞創作要求,提升自身業務素養,將豐富的新聞內容用多種渠道呈現到公眾眼前,切實滿足新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