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

與發達國家相比較,中國制造業發展存在著突出問題。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自2011年以來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落。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的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06年時達到32.5%的峰值,并且自2011年開始逐年降低,2020年降到26.3%,9年時間下降了5.8個百分點。
全球主要工業國家如美、德、日、法、意、英、韓等,制造業比重出現明顯下降的趨勢,都是在邁入發達國家、高收入國家行列之后發生的。與這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比重前幾年從達峰到下滑,幅度明顯更大、速度明顯更快。近兩年,制造業比重稍有回升,2021年升至27.5%,2022年繼續提高到27.7%,但尚不穩定。
從經濟發展規律來看,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基本判斷:
一是國家在經濟發展進入發達國家的過程中,制造業占比會逐步下降,但不宜下降得過快過早,至少應該等到整個國家人均GDP超過1.5萬美元后,再逐步下降。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沒有達到這一標準就出現了制造業比重下降的現象,存在著未富先衰、未強先拐的情況,接下來要著力延緩下降的趨勢。
二是相對于中國的國情而言,制造業占比不宜過低。無論如何,制造業比重在2035年前不能低于25%。再加上10%左右的采礦業、電熱氣水和建筑業,整個第二產業在2035年前應該保持在35%以上。不能走美國等國家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不足18%的極端。
三是在制造業占GDP比重達峰并開始逐漸下降時,為保持工業發展的勢頭,務必加大研發投入,使創新能力成為工業制造業的第一動力。
四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伴隨著一定比例的生產性服務業,在制造業占GDP比重逐漸下降過程中,與制造業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從現在的25%左右逐漸增大到50%~60%。
當這四方面條件都滿足后,以制造業為主體的“第二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為主要組成部分的實體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將達到65%左右。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說中國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就有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的經濟總量也將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走向全球第一。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