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麗 周赟


摘 要:2019年7月,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邗江區西湖鎮蜀崗村西陳莊發掘出明代揚州籍官員錢璁墓志一合,較為詳盡地介紹了其生平家世等,為我們借以研究揚州錢氏家族世系譜系,并進一步探討明代普通仕宦的生活狀況、時代背景等提供了珍貴的文字材料。文章以此合墓志為基礎,簡要介紹了錢璁家世及其生平事略,并對其涉及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揚州;明代;墓志;錢璁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04
2019年7月,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邗江區西湖鎮蜀崗村西陳莊組配合城市基建工地中,發掘出了5座明代墓葬。其中2座出土有墓志,據此可知其分別為錢璁夫婦與其父錢釗夫婦之墓①。這2合墓志中以錢璁墓志記載的內容較為詳細,故先將其單獨摘錄出來并略做考釋(圖1)。
錢璁墓志為一蓋一底,方形,青灰色砂石質,質稍粗。兩者大小基本一致,邊長63厘米,厚13厘米,背面粗糙、正面磨光嵌刻文字。出土時兩塊文面相向、斜置于墓室填土中,蓋上底下有錯縫,外側未發現束箍痕,但蓋底間有墊塞痕。其蓋上為篆書書法,上刻“明宣義郎工部營繕所所正東泉錢君合葬墓志銘”,字體舒朗規整,計4行,每行5字,計20字;志文楷書,字體較小而密集。現將志文摘錄如下(字跡不辨者以□代替):
“明宣義郎工部營繕所所正東泉錢君合葬墓志銘/嘉靖二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宣義郎工部營繕所所正錢君卒時年七十有一矣其子邑庠生良/佑將以二十七年十一月十三日奉君柩葬于金匱山祖塋之右與其配蕭氏合焉于是手狀君行/請銘于李子曰先君之不朽惟吾子之惠且宿謒也子其無辭蓋君卒時良佑即以銘事屬李子者/志曰君諱璁江都人也字宗閏號東泉居士先世為宋吳越王□之裔/祖有諱貴三公者于君為曾祖生廷勉廷勉生釗皆以齒德為恩榮官釗者君之父也初娶張氏生/璋及君繼娶周氏生玹君八歲喪母育于周稍長業市?久厭之棄去為府掾為府掾也兢……奉法/弗為深刻舞文阿衛官臺上官甚任之嘉靖己丑赴銓部選以精法律考上等授宜黃丞君為治公/慎弗苛數丞檄編徭役追逋屃番保甲飭戎伍咸宜于民為撫藩臬所嘉獎而尤崇尚學校蓋嘗/署篆金溪云其治□宜黃而崔子俊者賢士也寓跡鄉賢祠尤亟厚給之聲振一郡時樂安□之知/縣樂安人聞君賢也爭欲上請移治己邑會君以進□表乃已時甲午歲也后二年/修建/廟需大木御史選賢能□部解僉稱君行而催僭/皇木郎中者貪而□人也意解官必厚賚乃重索君賄弗遂因數回君且銜之行次桃源遇盜劫掠水/手工食銀千余金君稱貸補之抵京以勞績升工部營繕所所正居數月部尚書莆田林公委修/京城九門功將□成矣而郎中者竟從中傷之遂以戊戌考察罷歸人多為君不平君豫然曰君安/能害我哉我歸而教子□孫茍有成名亦□□乃公名矣于郎中何尤□其量可以窮達動之耶君/素篤于孝友易居時繼母周欲厚分入己子玹而玹人悍慠與璋爭持產不相置君獨拒護以順其/意后周喪君又厚買杉官葬而友于玹者勿替然君以讓分故自京辦事回也用益乏又遭時/大侵舊居且圮爰館兄珙宅及仕有俸始別歸新居是時珙業益落以死無嗣君念厘德人不報乃/迎養孀嫂于家以終其身云君為人簡直無偽不兢勢利而急友義數以賺貸人不責其盡罷官后/日會故人握槊慱□相樂□讀史至忠孝節義之事輒舉以誨子亦其天性然也君生于成化丙/申七月初三日配蕭氏楊之故族也生于成化乙未十一月初三日修□敏慧莊忠媛□其奉丞嘗/事舅姑處娣姒御□綜理內政咸以厥善克標壸范為宗人稱首先君二十四年卒于嘉靖元年/十二月十七日生子二長良弼娶□十朱蕓□□女卒次即良佑博學藻雅克□□□娶福建按察/僉事應天石溪敫公鏊女女一京姐適庠生顧維翰亦卒副室羅氏無出孫男五一元殤一魁勝□/生張文光□女一麒一鳳一龍孫女二尚幼銘曰/胡裔之綿而庸之□胡修之妍而□之憐長攸靡□□壽之慰□后之賢吁嗟乎金匱之所于君是/憺邑人搏征李應陽撰書 鳳林尹瑜篆”。
此志文字跡漫滅不清者較多,但文意尚可辨析。現以此為基礎將錢璁家世、事跡及其涉及的一些問題等略做考釋,以求教于方家。
1 錢璁籍貫、家族世系及生平事略
《明宣義郎工部營繕所所正東泉錢君合葬墓志銘》(以下簡稱“《志》”)對錢璁的生平記載較為詳盡,其籍貫為“江都人也”,按“江都縣本秦廣陵縣地,漢置江都縣,屬廣陵國。東漢屬廣陵郡,三國魏吳并晉皆因之。隋開皇初改為邗江縣,大業又析置江陽縣,與江都縣皆屬江都郡,尋廢,江陽縣并入江都縣。至唐始以為揚州治所,復析置江陽縣。南唐以江陽省入廣陵縣,宋熙寧五年省廣陵縣,入江都。治城東南隅。元仍為江都縣,至正十三年徙治北關外”②,即今揚州市江都區。
錢璁其人史志無載,按《志》文載其名璁、字宗閏,號東泉居士。其職官為“宣義郎”“工部營繕所所正”。按“宣義郎”或為“宣議郎”,為文勛散階四十二中正七品之吏出身虛銜③。而工部為明初設立的六部之一,其職官及分部幾經變革,“至(洪武)二十九年(1396)定為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一人”④,其中“營繕所所正”為正七品實職⑤。
錢璁的生卒時間《志》文記載較詳,其生于成化丙申年(1476)七月初三,歷成化、弘治、正德及嘉靖數朝,至嘉靖二十五年(嘉靖丙午年,1546年)十二月十四日卒,享壽七十歲,《志》文載為七十一歲,當為虛歲。喪后停柩2年,于嘉靖二十七年(嘉靖戊申年,1548年)十一月十三日葬于“金匱山祖塋”,金匱山在“(江都)縣西七里善應鄉,高十丈,周二里。多墓田,俗謂黃金入匱,因名”⑥。則此片地域當為明代金匱山范圍。
錢璁的家族世系《志》文上迄曾祖、下及孫輩,沿及六輩,記載亦較詳細。其先世為宋吳越王之裔,吳越錢氏家族被認為是“千年名門望族,兩浙第一世家”,聲名遠播,多為后世錢姓所附會。其曾祖名貴三,祖父名廷勉(此載有誤,按其父錢釗墓志所載,其祖父名應為彥明,廷勉是其父錢釗之字),父名釗。《志》文載:“皆以齒德,為恩榮官。”對照其父之墓志,被賜以恩榮壽官的是其父錢釗,是在正德元年(正德丙寅年,1506年)之事。恩榮壽官是明清兩代的一種閑職官員,品階多為八品,是官府對于年達70歲、德行著聞、為鄉里所信服的老人,由鄉人向地方官府推薦,地方官府奏報朝廷,經皇帝恩準欽賜冠帶和匾額,享以品級待遇,俾以榮耀之銜。
錢璁幼時喪母,《志》文載其“八歲喪母”,此說有誤。對照其父錢釗墓志,其母張氏卒于成化十八年(1482),其時錢璁年僅6歲。后由其繼母周氏撫養成人。其妻蕭氏乃“揚之故族”,生于成化乙未年(1475)十一月初三日,比錢璁年長1歲,卒于嘉靖元年(1522)。繼室為羅氏。
錢璁有兩子一女,皆蕭氏所出(羅氏無出)。長子良弼,早卒,妻朱氏;次子良佑,為“邑庠生”,按“庠生”為明清科舉制度中府、州、縣學生員的別稱,在縣學考取的稱“邑庠生”,在府學考取的稱“郡庠生”,統稱“秀才”。其妻乃福建按察僉事石溪敫之女,女名京姐,適庠生顧維翰,早卒。
錢璁孫輩計7位,5男2女:長孫名元,早卒;次孫名魁,妻張氏;其余名各為麒、鳳、龍。兩位孫女當時皆年幼。據此,我們可以繪制出錢璁家族世系圖(圖2)。
錢璁的生平事略《志》文記載的較為詳細,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其出身。錢璁出身于民籍,為揚州商戶之家,其父雖有“恩榮壽官”之封號,實乃走鄉販運之人。他小時候也跟隨父經營生意,只是稍長以后棄商從政,起于揚州府吏。揚州府即今天的揚州市,“府治江都蜀岡”⑦。說明錢璁并非起身于世家官宦,亦非科考進士和舉、貢,而是以吏員身份入官途。
一是其為官經歷。錢璁此經歷記載較多,他自揚州府吏入宦途后,于嘉靖乙丑年(嘉靖八年,1529年)、在其53歲時赴銓部候選,并因精通法律得以榮升,授宜黃縣丞。縣丞乃是正八品實職,曾掌管檄文、徭役、追捕、戍番、保甲、戎伍等事務。這是其生平第一次外調及重要升遷。宜黃屬撫州府下轄縣,即今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后曾轉調金溪,金溪亦屬撫州府轄地。嘉靖十五年(1536),在錢璁60歲時有機緣押送皇木,此途一路多舛:先是遇到郎中(《志》文未提其名諱)索賄,得罪了上級;中途又在桃源(明屬湖廣常德府,在今湖南省西北)遇盜,劫掠水手工食銀千余,錢璁自己出錢補充。此舉得到上級稱道,等皇木送到京城后,他得以升遷為工部營繕所所正,這是錢璁擔任的最高職位。只是他在此位上的時間并不長久,數月之后,在督修京城九門時即被郎中中傷而罷官歸家。
另一件事是處理家務糾紛。這是錢璁罷官歸家之后的事,《志》文記載了他平息家族矛盾、厚葬繼母周氏、迎養孀居寡嫂等義舉。
2 墓志反映的明代相關史實探討
作為珍貴的文字實物資料,錢璁墓志洋洋灑灑千余字,在通篇褒獎錢璁生平事跡的基礎之余,也從一個個體實例反映出明代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形態、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內容,這對于我們借以考證當時相關問題,同時彌補史料之不足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們就其所涉及的一些問題略做探討。
2.1 錢璁為官背景探討
錢璁出身屬明代籍貫管理中“凡戶三等:曰民、曰軍、曰匠”⑧中的民戶,其既非世籍,亦非蒙蔭的世襲職官,也不是通過科舉考試而得的進士或貢、舉,而是從吏員起步,通過銓部考選而升職的。
明代定例,官員入職計三種途徑:“進士為一途,舉、貢等為一途,吏員為一途,所謂三途并用也。”其中“外府、外衛、鹽運司首領官、中外雜職、入流未入流官,由吏員承差等選”⑨,這種考選之法只重科考不看具體能力和實際需要,且按出身劃分官員職位,其流弊不言而喻。特別是吏員出身的人屢屢遭到怠慢與輕視,當時的有識之士也指出了其弊端⑩,這也是錢璁以吏出身所面臨的一個實際問題。
明代“選人之法:每年吏部六考、六選;凡引選六,類選六,遠方選二。聽選及考定升降者,雙月大選。改綬、丁憂、后補者,單月急選。其揀選,三歲一舉行”k。錢璁正是參加了嘉靖八年(1529)的銓選,才得以被調任宜黃縣丞,開啟了他到外地入職的經歷。
錢璁其父錢釗,《志》文載曾獲恩榮官,錢釗墓志載為恩榮壽官。按恩榮乃是集中記載歷代皇帝對本家族或某些成員的褒獎,包括各種敕書、誥命、御制碑文甚至皇帝或官員為本家族題寫的匾額等,目的是通過重君恩來彰明祖德;壽官是明清時期由地方推選并經皇帝恩詔頒下,授予耄耋老人冠帶等的一種名譽頭銜,其品階多為八品。按錢釗墓志所載,其授予恩榮壽官的時間在正德元年(1506),其時錢釗僅58歲,以不足耳順之年獲此殊榮,反映出明代頒恩對年齡要求似乎不甚嚴格。而錢璁官至營繕所所正,官品為正七品。按明初律例“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蔭一子以世其祿”l,但錢璁二子良弼、良佑皆不見承蔭,其中良佑僅是一名邑庠生,其妻張氏亦不見封贈。這或與錢璁在職時間短、未能得以封妻蔭子等有關。
2.2 錢璁家族婚配
《志》文對錢璁家族婚配情況略有記載,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其一些特點:
其父錢釗老年時有“恩榮壽官”之榮譽頭銜,但其妻張氏、繼室周氏不載其父家姓名,亦無封號,應屬普通庶民通婚。
錢璁以吏員入職,中老年時得以升職,其妻蕭氏雖有“揚之故族”之稱,但也不載父家姓名,亦無封號,可能也屬普通庶民通婚。
次子良佑只是一位邑庠生,其妻為福建按察僉事(正五品)石鏊之女。
女兒京姐,配庠生顧維翰。
從這些婚配個例來看,錢璁父親及其本人婚配尚屬庶民通婚,但到了其子女則開始了與官員及秀才通婚的情況,這可能與其先輩為平民身份、后入職官場的經歷有關。
2.3 喪葬習俗
錢璁墓志中對明代的喪葬制度和喪葬習俗有所涉及,如志蓋、底題名中所載的錢璁合葬,便是一種當時通行的喪葬習俗。合葬是古時夫婦死后安葬在一起的習俗,此俗由來已久,文獻載其始于周,《禮記·檀弓》云:“季武子曰‘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來未之有改。”至西漢中期以后,廣為流行,逐漸形成了夫婦“生則同屋,死則同穴”的習俗。明代時受這種傳統思想的影響較深,合葬之風十分盛行,為當時的品官仕宦家庭多采用。錢璁夫婦合葬便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錢璁夫婦墓葬亦有其特點,其墓葬(包括繼室羅氏)是采用簡單的豎穴土坑墓穴,葬式為仰身直肢葬,頭西足東向,其中錢璁居中,早喪的蕭氏墓偏北,繼室羅氏墓偏南。三座墓葬的底部并不在一個平面上(蕭氏墓稍深),可能是在錢璁死后入葬時、挖開其先喪的蕭氏墓穴并葬在一起,而將墓志置于墓室西南角外側掏挖出的高龕上。待羅氏喪后,再貼錢璁南側挖出墓穴歸葬。同時為了避開先前埋藏的墓志,羅氏墓穴稍往東面凸出。這種特點反映出當時喪葬方式上一種因地制宜的變通思想。
在喪葬制度上,錢璁墓葬也反映出明代的一些特點。如錢璁升職為品官,可以隨葬墓志;志石為一蓋一底,二者文面相向,斜置于墓室外側壁龕上。墓志外側雖未見以鐵索束箍,但文面間似有墊塞痕。這些特點與明代文獻所載的“志石二片,品官皆用之,其一為蓋,書某官之墓;其一為底,書姓名、鄉里、三代、生年、卒葬及子孫、葬地……二石相向,鐵束埋墓中”m等內容基本吻合。這種體例格式,反映出明代墓志行文的規范性及格式已趨定型化的特點。另外,《志》文所載的錢璁卒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十二月十四日,葬于二十七年(1548)十一月十三日,這之間有兩年時差。人死后停柩如此之久,應與當時人擇時歸葬等厚葬之風有關。
注釋
①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揚州新出土宋元明清墓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
②朱懷干,盛儀.嘉靖惟揚志:卷之二[M]//廣陵書社.揚州文庫(第一輯).揚州:廣陵書社,2005:20.
③“正七品:承事郎、文林郎,吏出身授宣議郎”,見于龍文彬.明會要:職官十五:卷四十三:百官祿秩[M].北京:中華書局,1956:783.
④龍文彬.明會要:職官四:卷三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1956.
⑤“正七品:九十石……營繕所所正”,見于龍文彬.明會要:職官十五:卷四十三:百官祿秩[M].北京:中華書局,1956:783.
⑥⑦揚州市檔案館,揚州市地方志辦公室.萬歷揚州府志:卷之一[M].楊洵,修.徐鑾,纂.揚州:廣陵書社,2019:308.
⑧《明史·食貨志》卷七十七。
⑨龍文彬.明會要:選舉:卷四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1956:893.
⑩顧炎武曰:“后乃立格以限其所至,而吏員之與科第,高下天淵矣。”見于龍文彬.明會要:選舉二:卷四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1956:893-894.
k龍文彬.明會要:選舉二:卷四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1956:894.
l龍文彬.明會要:選舉二:卷四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1956:885.
m見劉惟謙撰《大明律·戶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