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恒
摘 要:文物是博物館最重要的核心資源,圍繞文物開展的影像信息采集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文物影像信息采集工作為博物館文物的信息化管理、數字化保護和展示、智慧化傳播與服務提供了最為直觀、可靠的原始圖像信息,是數字博物館建設和文物“活化”利用的基石。
關鍵詞:博物館;影像信息;采集;“活化”利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23
文物影像信息采集是博物館一項極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它為文物的收藏、保護、研究、管理和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提供了最為直觀、可靠的原始圖像信息,是支撐博物館藏品管理、學術研究、陳列展覽、文物保護、社會教育、宣傳出版等業務工作不可或缺的基礎資源。在“讓文物活起來”日益成為文博工作的重要課題,而做好文物影像信息采集、逐步構建完善的文物資源數據庫,既是新時期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要求,也是面向社會公眾有序開放、實現文物資源數據信息共享的需要。
1 文物影像信息采集方式的變化見證博物館事業的與時俱進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記載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于一個博物館而言,如何留存文物的珍貴影像資料,是一項基礎且重要的工作。長期以來,河南博物院專業技術人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用不變的匠心和高超的技藝,留下了數以萬計珍貴的文物影像信息資料。
1927年河南博物院建立之初,隨著攝影技術的傳入,博物館工作者的足跡就多次深入考古發掘現場、各類遺址遺跡進行拍照,留存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河南博物院現存有1300多塊玻璃干板,在多年來的陳列展覽、藏品研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玻璃干板就來源于那一時期①。
1961年,河南省會從開封遷至鄭州,河南博物院也隨之搬遷到鄭州市人民路,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64年,河南博物院正式設立了照相室,并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專門負責拍照和照片洗印等事宜。1971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隊與河南博物院合并,文物影像信息采集力量得到了加強。1981年以后,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博物館事業也迎來了春天。特別是1998年,河南博物院新館在農業路落成對外開放,在國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博物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照相室的工作環境、工作條件和設備設施都有了極大的改善,逐步購入“林哈夫”專業技術相機、“愛玲瓏”燈具以及其他輔助設備②,這一時期留下了大量的膠片資料,目前已經通過數字照相機、膠片掃描儀等現代技術手段進行了信息提取,實現了數字化轉化。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影像信息采集設備越來越先進,圖像采集精度要求越來越高,河南博物院的文物影像信息采集工作實現了從傳統信息采集方式到數字化信息采集的轉變。
河南博物院文物影像信息的采集工作,伴隨著采集設備與采集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多元,經歷了逐步發展壯大的成長過程。從采集方式看,經歷了從早期的二維圖像采集到音視頻影像、三維數據采集加工的發展階段;從采集設備看,經歷了原始的木制干版座機、單雙反相機到數碼影像器材、三維掃描設備的變化;從影像信息載體看,從早期的玻璃干板、膠片逐步發展到磁盤、光盤存儲的數字化轉化。河南博物院近百年的發展歷程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在不同歷史時期采集的數以萬計的文物影像信息,通過數字化轉化,建立數字影像信息資源庫,已經轉變為珍貴的數字資產,不僅自身極具典藏價值,也為其他信息化應用提供了豐富的數據內容支撐,涉及博物館藏品管理、文物保護、文化傳播、學術研究、觀眾服務等多個方面。這些影像信息真實記錄了博物館人為文物保護事業所付出的努力,采集方式的變化也見證了中國博物館事業不斷融入時代、發展繁榮的歷史。
2 文物影像信息為博物館業務工作提供強力支撐
文物是反映中華文明進程的重要物證,是國家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的具象載體,是博物館事業的根本。文物影像信息為博物館各項業務工作服務,也是實現博物館文化價值和核心功能的重要手段。
2.1 文物影像信息是數字博物館建設的核心資源
現代信息技術創新發展迅猛,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元宇宙為代表的網絡信息技術加速與其他前沿科技交叉融合,正在引發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建設數字強國已經成為國家戰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明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隨著“讓文物活起來”的理念不斷加強,以文物信息提取、文物數字化保護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已經成為推動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③。在這樣的背景下,打造數字博物館以營造全新的參觀體驗,通過數字化形式傳播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內不少博物館追求的新目標,也是今后一個時期內文博事業創新發展的客觀要求。推進數字博物館建設,需要大量的數字資源來支撐,數字資源的采集、加工、傳播與展示構成了數字博物館的主要內容④。可以說,文物的影像信息資源是數字博物館建設中的核心資源,數據的利用對數字博物館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河南博物院珍藏著17萬多件(套)珍貴的文物,代表著河南各地不同時期的技術水平和風格特征,是我國歷史、考古等研究的重要實物佐證。為夯實河南博物院文物數字化建設的基礎,我們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一是加強基礎藏品數據的采集、加工范圍,并且不斷提高藏品重點信息的提取水平。在不斷完善文物二維圖像信息的基礎上,重點開展文物三維信息的采集、加工,通過自身團隊日常采集和社會服務集中采集相結合的方式,持之以恒地做好基礎數據采集、加工、存儲工作,不斷豐富院藏文物數據庫。二是建設數字資產管理系統,打造一個藏品數據信息的開放平臺,該平臺須支持對多媒體數據的采集、創建、管理、存儲、歸檔、檢索、傳輸和顯示⑤,根據安全性、共享性、開放性、兼容性的原則進行構建。針對不同需求,實現院內信息資源共享,并面向社會全面定期、有序開放文物資源數據信息。三是規范文物影像信息的使用流程。依托國家有關知識產權相關法律、保護條例,制定《河南博物院數字資源使用管理辦法》,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河南博物院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立知識產權侵權應對機制,確保信息安全。
2.2 文物影像信息為博物館文物藏品構建真實的“生命檔案”
博物館的文物影像信息包括二維圖像、視頻、音頻、三維數據模型等,這些不同時期采集的文物影像信息,真實記錄了文物形貌特征、完殘情況的細微變化,成為直觀的文物“健康檔案”,為文物健康狀況的評估與制定科學的保護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據。特別是三維激光掃描和三維建模技術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應用,使文物“永生”成為可能。文物是博物館最為重要的資源,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征,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文物的材質也在不斷地老化、劣化,并最終走向消亡,這是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何能夠讓人類瑰寶長久保存,如何最大限度延長文物腐爛、變質直至消亡的時間一直是文博工作者的美好愿望。但是,在當今社會還不具備這樣的保護方法、保護手段和保護技術。在文物保護的過程中,所采集的各種影像信息,是一種生動、直觀的文物信息記錄方式,不僅可以保存文物原貌、記錄修復過程、展現保護成果,而且可以為將來文物的再保護提供原始數據。
由于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具有不用接觸被量測目標、掃描速度快、點位和精度分布均勻等特點,更為重要的是它能夠真實記錄文物精確的幾何信息等三維數據,可以讓館藏文物以數字信息的形式得以永久保存。從某種意義上說,文物的各種數字影像信息就是給文物建立了一份數字化的“生命檔案”。
2.3 文物影像信息為博物館文物“活化”利用助力添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對于博物館來講,闡釋、解讀好文物密碼,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弘揚好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以及黃河文化,日益成為文博工作對標提質的中心任務。
要真正做到讓文物“活”起來、“火”起來,實現文物“活化”利用,離不開文物影像信息的支撐。一是將館藏文物的數字化資源與多媒體展示相結合,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拓展文物展現方式,提升展示效果。河南博物院在主展館陳列改造提升過程中,結合文物特點,運用AR、VR、巨幕、文物魔墻等不同展示形式,精心打造50多個多媒體展項,通過專家深度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形象逼真的三維動畫演示以及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展現河南厚重歷史文化、文物精湛工藝、再現考古發掘場景等,帶給觀眾更為直觀的文化體驗,增強中原文化的感染力。二是利用數字影像資源,探索多元傳播方式。河南博物院在編輯出版文物圖錄、畫冊等研究成果用于對外宣傳與交流外,還以官方網站為依托,深入挖掘文物內涵,打造了“中原藏珍”“中原藏珍·講述”等文化傳播品牌,豐富網絡展示內容。三是為博物館的文化創意工作提供生動素材。提到河南博物院文創產品,很多人并不陌生,不少文創產品火遍全網,如考古盲盒、豫博網紅咖啡、錢幣巧克力、3D版數字文創產品婦好鸮尊等。這些文創產品最大的特色就是通過影像采集等手段,提取中原文化中的“符號”元素,以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生活用品為載體,展示中原文化的厚重與深沉。
3 文物影像信息采集工作任重道遠
博物館要適應數字化時代的要求,保持旺盛的活力和充足的發展后勁,需要大量的數字影像資源來支撐。但大批量的采集和加工這些數字影像資源,往往受人才、設備、場地、經費等方面的制約。在采集過程中,文物也面臨著可能受損的風險。在數字影像信息存儲和使用過程中,也面臨著信息安全的問題。同時,文物影像信息采集是一項技術難度較高的工作,對采集設備精度和采集人員的技術水平也是一種考驗。如果采集的信息不準確,使用效果會大打折扣,這項工作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因此,要做好文物影像信息采集工作,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重視。
3.1 制定規范,統一量化采集標準
博物館文物影像信息技術是圍繞文物藏品本體,利用數字成像設備、掃描設備拍攝或掃描獲得的,以數字形式存儲于磁盤、光盤等載體,并依靠計算機等設備進行閱讀和處理的影像數據,其成果形式主要包括二維圖像、三維數據模型及視頻等。由于文物本身的特殊性,無論哪種采集方式都必須遵循嚴格的操作規程。但是受諸多因素的制約,博物館影像信息采集目前尚缺乏統一的規范和標準,各館在實施過程中仍然是各自為戰。面對這一問題,河南博物院影像信息采集工作人員結合河南地區的工作實際,牽頭起草了河南省地方標準《博物館二維影像數據采集與管理規范》,對影像數據采集工作的人員、場地、設備以及拍攝流程進行了統一規范,對數碼相機像素、掃描儀分辨率、燈光色溫、顯色指數以及感光度等指標進行了量化,對影像采集的規范開展提供了依據。
3.2 培養人才,提升文物影像信息采集能力
由于受機構編制等因素的制約,博物館普遍存在文物影像信息采集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的問題,不少博物館甚至沒有配備專業的攝影師,使影像信息采集的質量和效率受到影響。文物影像信息采集是一項技術含量較高的工作,對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與博物館工作經驗都有較高要求,它不僅反映出采集人員對文物角度、原貌、結構、質感、紋飾、銘文、印記、款識等的選擇和把控,還涉及針對文物具體情況(質地、器型、尺寸)對采集設備的適配選型,甚至還需要對文物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有比較深刻的理解。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博物館必須著手培養復合型人才:不僅具有出色的專業技術能力,又對博物館藏品知識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河南博物院歷經多年積累與傳承,目前已經形成一支專業化的文物影像信息采集團隊,涵蓋文物圖片拍攝、錄音錄像、三維掃描及模型加工等方面,專業方向也從單一的文物影像采集向影像技術和影像載體保護研究進行拓展。
3.3 藏物于技,加大三維數據采集力度
對當下的博物館而言,無論是信息化、數字化,還是智慧化,離開基礎數據信息都是一句空話。文物作為歷史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其特有的功能和屬性以及承擔的責任和使命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隨著科技水平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整合博物館產生的海量數字影像信息資源,構建完整的文物數字資源庫,弘揚博大精深的優秀中華文化,是博物館文物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
目前我國大多數博物館都建立了藏品管理系統,二維圖像的采集與存儲比較完善,但三維數據十分有限。因此,文物三維數據的采集、加工、整理、儲存將是一項十分緊迫而繁重的長期工作任務。由于三維數據的采集加工技術難度較高、采集設備投入較大,持續時間較長,需要博物館在人員和經費上的大力支持。面對這一突出問題,河南博物院高度重視,在人員上予以支持,在經費上予以保障。一是組建三維信息采集團隊,購置三維采集、加工、存儲設備,制定采集計劃,堅持日常采集、以我為主的方法,量化指標,常抓不懈;二是采取購買社會服務方式,集中突擊批量采集。兩種方式相互結合,使河南博物院的三維數據采集量有了較快的增長,豐富了數字資源庫。
3.4 技術加持,確保影像信息安全
博物館在傾注了人力、物力、財力后獲得的數字化資源,同博物館藏品一樣,都屬于博物館的核心資源。數字資源的價值越來越大,無形資產的屬性越來越凸顯。在當前“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現代博物館的職能也在不斷拓展。由傳統的文物收藏、研究、保護、展示,向更加主動和開放的領域延伸,例如,互聯網+服務、文化創意、文化傳播等,社會公眾對文物影像信息的開放共享期望很高。面對信息共享與安全的矛盾,不能一味強調信息共享、使用方便而忽視信息安全,也不能片面強調信息安全而不公開信息。
針對這種情況,一是全面了解、深入研究相關法律依據,制定數字資源使用管理辦法;二是對數字信息進行綜合研判,明確資源分類開放的條件,建立館藏文物數據資源信息統一開放平臺,面向社會全面、平等、有序開放文物資源數據信息;三是完善技術加持,保障信息安全。我們計劃將區塊鏈技術引入數字化文物影像信息管理領域,設計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化資源管理模型。通過區塊鏈自身的不可篡改、時間戳、可追溯、分布式存儲等特點,為數字化資源管理提供版權保護、流通共享、數據安全存儲等方面的全鏈式服務,以此來保證版權的權威性和溯源性⑥。
4 結語
在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大背景下,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日新月異,對文物影像數據的需求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文物影像信息采集的數量和質量提升任重道遠。我們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持之以恒、不懈奮斗,探索新的采集方法和路徑,更好地支撐各項業務工作的開展,滿足社會公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無愧于這個偉大的時代,才能不負于社會公眾對博物館的厚愛。
注釋
①②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80年(1927—2007)[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
③陳剛,李晨,祝孔強.中國智慧博物館研究[R]//中國博物館協會登記著錄專業委員會.中國智慧博物館研究報告.[內部資料],2016.
④沈曉峰,王建,汪清.博物館數字資產管理系統[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9(33):9132-9134.
⑤劉康,趙直.古藝新生 匠心傳情:河南博物院文物保護工作70年[J].河南博物院院刊,2020(1):138-144.
⑥高利,王春艷,高心丹.運用區塊鏈技術構建數字化古籍管理體系模型的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9(3):8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