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旭斌, 周英杰, 禚漢杰, 郝宇鵬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脊柱外二科, 河南 洛陽 471002)
頸椎屬于脊柱活動性較大的關節之一, 外傷所致的脊椎損傷、 脫位和關節交鎖十分常見。 目前, 臨床對于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交鎖患者多采用手術治療[1], 常用手術方式有前路和后路兩種, 但采取何種手術方式效果更好尚無確切定論。 鑒于此, 本研究探討單純前路撬撥復位內固定治療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交鎖患者的臨床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交鎖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 例。 對照組男19 例, 女11 例; 年齡25 ~67 歲, 平均(41.57 ± 4.26) 歲; 受傷原因: 暴力傷3 例, 車禍傷12 例, 墜落傷7 例, 重物砸傷13 例; 損傷脫位節段: C4~C511 例, C5~C68 例, C6~C711 例。 觀察組男20 例, 女10 例; 年齡23~70 歲, 平均 (41.48 ± 4.24) 歲; 受傷原因: 暴力傷5 例, 車禍傷14 例, 墜落傷5 例, 重物砸傷6 例; 損傷脫位節段: C4~C510 例, C5~C66 例, C6~C714 例。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經臨床診斷確診為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交鎖, 符合手術治療指征; 臨床資料完整; 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 排除標準: 合并陳舊性骨折; 粉碎性骨折; 合并感染類疾??; 嚴重臟器功能不全。
1.3 方法對照組采取單純后路釘棒內固定治療: 患者取仰臥位, 麻醉后在患者頸后正中位置作一切口, 依次切開皮膚、 皮下組織、 筋膜和棘上韌帶, 沿棘突和椎板骨膜下剝離, 顯露兩側椎板和關節突; 隨后確認病椎上下椎體雙側椎弓根進釘點,置入定位針, 經C 臂透視, 確定定位針位置, 在預彎連接棒后安裝椎弓根螺釘, 并在適當撐開后鎖緊螺帽。 沖洗術野, 放置引流管, 逐層縫合, 關閉切口。 觀察組采取單純前路撬撥復位內固定治療: 麻醉方式同對照組, 改變體位為仰臥位, 在患者頸部作橫向切口, 探查受損椎體或椎間盤, 清理受損脫位的上下終板和椎間盤, 若患者合并椎體后緣骨折, 需要仔細探查后清除, 隨后行減壓處理; 將取自自體的三面帶皮質骨骼髂骨塊進行植骨與融合, 應用鋼板固定后關閉切口。 術后兩組患者均隨訪3 個月。
1.4 觀察指標①椎體復位情況。 術后3 個月對兩組患者進行X 線片復查, 統計其椎體復位率。 ②脊髓功能損傷程度。 術后3 個月采用脊髓損傷ASIA 分級判定患者脊髓功能損傷程度[2]。A 級: 完全損傷, 在骶段無感覺和運動功能; B 級: 不完全性損傷, 神經平面以下無運動功能, 骶段 (S4~S5) 在內的神經平面以下感覺功能殘留; C 級: 不完全性損傷, 神經平面以下運動功能殘留且半數以上的關鍵肌肌力0 ~2 級; D 級: 不完全性損傷, 神經平面以下運動功能殘留且半數以上的關鍵肌肌力≥3 級; E 級: 感覺和運動功能正常。 ③術后并發癥。 統計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包括吞咽困難, 術后感染, 供骨區疼痛、 麻木, 頸部血腫, 聲音嘶啞等。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椎體復位情況觀察組椎體復位率為96.67%,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椎體復位情況比較 [n (%)]
2.2 脊髓功能損傷程度觀察組術后脊髓功能損傷ASIA 分級A級、 B 級占比低于對照組, E 級占比高于對照組 (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脊髓功能損傷程度比較 [n (%)]
2.3 術后并發癥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67%,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6.67% (P <0.05)。 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
頸椎的椎體體積、 強度均小于其他椎體, 其周圍缺乏堅強的保護, 也極不穩定, 輕微的外力損傷即可造成嚴重后果。 臨床上通常采用前路、 后路等固定術治療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交鎖損傷, 以保持復位, 促進融合[3]。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椎體復位率為96.67%,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 (P <0.05), 提示單純前路撬撥復位內固定治療可更有效促進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交鎖患者椎體復位。 分析原因在于, 單純后路釘棒內固定治療對于關節突交鎖雖具有良好的復位作用, 但該術式最大的缺陷是無法有效處理椎間盤損傷, 尤其是對于無脊髓損傷的脫位患者, 單純后路釘棒內固定手術在提供復位的同時, 不能直接進行椎管減壓, 復位過程中可能會因為前方髓核碎片進入椎管, 加重脊髓損傷, 增加患者椎體復位失敗率。 而單純前路撬撥復位內固定能夠重建脊柱的穩定性和完整性, 故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交鎖患者椎體復位情況更好[4]。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 觀察組脊髓功能損傷ASIA 分級A 級、 B 級占比低于對照組, E 級占比高于對照組 (P <0.05), 提示采取單純前路撬撥復位內固定治療可明顯減輕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交鎖患者脊髓功能損傷。 分析原因在于, 單純前路撬撥復位內固定能夠減少體位變動所產生的二次損傷, 還能直接清理來自脊髓前方壓迫情況, 融合節段少, 穩定性較好, 因此可減輕患者術后脊髓功能損傷[5]。 本研究結果亦顯示,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67%,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6.67% (P <0.05), 提示單純前路撬撥復位內固定治療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交鎖患者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 單純前路撬撥復位內固定治療可明顯提高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交鎖患者椎體復位率, 減輕脊髓功能損傷,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