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君, 田莉
(安陽市婦幼保健院病理產三科, 河南 安陽 455000)
妊娠期糖尿病 (GDM) 是孕期常見的代謝紊亂性疾病, 孕婦體內長期的高血糖環境, 可增加高血壓、 巨大兒、 新生兒宮內窘迫等的發生風險, 危及母嬰安全[1]。 研究[2]表明, 妊娠期女性腸道菌落數量及種類出現明顯的變化, 腸道菌群結構變化可對其能量代謝產生明顯的影響, 進而引發糖代謝異常; 此外腸道菌群平衡打破后可致大量內毒素產生, 其介導的炎性反應可引起胰島素抵抗。 此前臨床常規治療方式為采用胰島素控制患者的血糖波動, 主要通過增強胰島素敏感性, 促進葡萄糖排泄等方式控制血糖水平, 但該種干預手段對患者的胃腸糖代謝功能無明顯的調節作用, 在應用期間患者的血糖水平波動較大, 不利于胎兒的生長發育[3]。 益生菌是腸道有益菌, 可調整腸道的菌群平衡狀態, 恢復胃腸道的正常功能, 促進糖脂代謝產物的排泄, 減少有害菌的增殖, 保證新生兒的健康發育。 基于此, 本研究探討益生菌聯合地特胰島素治療GDM 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本院收治的90例GDM 患者, 采用雙色球法分為兩組各45 例。 觀察組年齡21~34 (27.86 ± 3.24) 歲, 孕周24 ~28 (25.34 ± 2.44) 周, 體質量指數24 ~28 (25.67 ± 0.80) kg/m2; 初產婦27 例, 經產婦18 例; 孕次1 ~4 (2.20 ± 0.51) 次。 對照組年齡21 ~32(27.13 ± 3.10) 歲, 孕周25 ~28 (25.50 ± 2.31) 周, 體質量指數25 ~28 (26.81 ± 0.65) kg/m2; 初產婦30 例, 經產婦15例; 孕次1 ~4 (2.03 ± 0.46) 次。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 (P >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符合GDM 診斷標準[4]; ②孕24~28 周; ③可正常交流溝通; ④單活胎。 排除標準: ①患有肝腎功能障礙; ②既往存在糖尿病史; ③合并糖尿病急性并發癥; ④合并妊娠高血壓或甲狀腺功能異常; ⑤過敏體質。
1.3 方法入組患者均指導其合理運動及飲食等。 對照組采用地特胰島素治療, 餐前皮下注射, 1 ~4 U/次, 1 次/d, 根據血糖值調整用量。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服用益生菌, 3 g/次,溫開水沖服, 2 次/d。 兩組均治療至分娩。
1.4 觀察指標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小時血糖 (2hPG); 采用高效液相法檢測糖化血紅蛋白(HbA1c)。 胰島β 細胞功能指數 (HOMA-β) =20 × FINS/(FPG - 3.5); 胰島素抵抗指數 (HOMA-IR) =FINS × FPG/22.5; 胰島素敏感指數 (ISI) =Ln [1/(FPG × FINS)]。 統計兩組早產、 羊水過多、 巨大兒、 胎膜早破等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
1.5 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 23.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以± 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糖指標治療后, 兩組HbA1c、 FPG、 2hPG 降低, 且觀察組HbA1c、 FPG、 2hPG 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血糖指標水平比較 ( ± s)

表1 兩組的血糖指標水平比較 ( ± s)
注: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 *P <0.05。
組別 nHbA1c (%)FPG (mmol/L)2hPG (mmol/L)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5 11.20±1.85 6.31±0.64* 9.68±1.30 6.21±0.54* 13.70±2.12 7.05±0.67*對照組 45 11.16±1.80 8.67±1.18* 9.75±1.26 7.86±0.75* 13.65±2.17 8.64±1.23*t0.10411.7930.25911.9770.1117.615 P0.9170.0000.7960.0000.9120.000
2.2 胰島功能指標治療后, 兩組HOMA-β、 ISI 升高,HOMA-IR 降低, 且觀察組的HOMA-β、 ISI 高于對照組,HOMA-IR 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胰島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 ± s)

表2 兩組的胰島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 ± s)
注: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 *P <0.05。
組別 nHOMA-β (%)HOMA-IRISI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5 19.9 7±6.54 83.12±13.45* 3.79±0.61 2.33±0.32* -5.32±0.81 -3.42±0.51*對照組 45 20.05±6.91 42.67±13.02* 3.74±0.57 3.04±0.46* -5.39±0.88 -4.31±0.74*t0.05614.4950.40210.8940.3936.643 P0.9550.0000.6890.0000.6960.000
2.3 不良妊娠結局觀察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比較 [n (%)]
GDM 作為妊娠期常見的代謝紊亂綜合征, 隨著生育政策的開放, 其發病率不斷升高。 女性進入妊娠期后, 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閾值升高, 故胰島素需代償性分泌維持身體血糖水平的正常, 但長期的胰島素異常分泌可引起體內激素大量釋放, 引起生理性胰島素抵抗, 久之導致GDM 發生[5]。 控制血糖平穩是治療GDM 的主要目標, 目前常用方式有藥物治療及飲食干預, 而用于糖尿病的常規降糖藥物在GDM 中的應用存在爭議,故胰島素成為治療GDM 的主要手段。 地特胰島素是長效胰島素, 其經皮下注射后可形成雙六聚體, 延緩胰島素吸收速度,同時該藥可經血漿擴散至靶組織, 保證其作用時間更平穩[6]。隨著對GDM 研究的深入, 發現腸道菌群異常亦參與GDM 的發生過程, 菌群失衡可致大量內毒素產生, 引起的炎性反應可參與胰島素抵抗及糖耐量降低的過程[7]。 因此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益生菌治療或可提高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血糖指標 (HbA1c、 FPG、 2hPG)及胰島功能指標 (HOMA-β、 ISI、 HOMA-IR) 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 提示益生菌聯合地特胰島素治療可增強對血糖的調節作用, 并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胰島功能。 分析原因為, 益生菌可改善患者的腸道微環境, 促進有益菌增殖, 進而改善胃腸功能, 促進機體營養物質代謝功能的恢復, 同時益生菌可改善腸道菌群紊亂引起的炎性反應, 減輕胰島素抵抗作用, 促進胰島功能的恢復, 提高其對血糖的敏感性, 更好調節血糖水平[8-9]。GDM 患者在長期的高血糖狀態影響下可引起血管病變, 損傷血管內皮細胞, 引起血管管腔變窄, 影響機體血液循環, 增加母體發生妊娠期高血壓及胎兒高血糖的風險, 母體高血糖環境可引起高滲性利尿作用, 致使胎尿排出增多, 造成羊水量過多,引發早產。 母體高血糖環境可致血氧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刺激胎兒胰島β 細胞功能, 導致胎兒高胰島素血癥, 降低其對脂肪等的降解功能, 防止其發育過快出現巨大兒。 胎兒出現高胰島素血癥則增加耗氧量, 導致肺成熟遲緩, 引起胎兒宮內窘迫。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提示益生菌聯合地特胰島素治療可改善妊娠結局。 分析原因為益生菌可調節機體的能量代謝, 促進體內多糖降解, 改善機體血液循環作用, 促進糖類物質代謝, 以此改善妊娠結局。
綜上所述, 益生菌聯合地特胰島素治療可降低GDM 患者的血糖水平, 改善其胰島功能, 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