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翔飛, 常家偉, 朱秋潔
(永煤集團總醫院介入中心, 河南 永城 476600)
經肝動脈介入化療栓塞術 (TACE) 是臨床治療不能手術切除肝癌或術后肝癌復發的首選治療方式, 具有較好的局部化療作用, 可栓塞中段腫瘤血供, 阻止腫瘤生長, 促進腫瘤壞死, 但仍有部分肝癌患者因腫瘤組織侵入肝臟的小血管和微血管, 僅采用TACE 治療無法徹底阻斷腫瘤組織局部血供, 仍有新生血管形成的可能。 研究[1]表明, 阿帕替尼屬于多靶點抗血管生成藥物, 可抑制腫瘤血管生成。 基于此, 本研究探討TACE 聯合阿帕替尼治療復發性肝癌的臨床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 年10 月至2022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90 例復發性肝癌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 例。 納入標準: 符合肝癌診斷標準[2], 相關檢查提示復發; 肝功能Child-Pugh 分級為A、 B 級; 有TACE 治療指征; 預計術后生存期>3 個月。 排除標準: 心、 肺、 腎等臟器功能不全; 存在凝血功能障礙; 近期接受過其他方式治療; 存在其他原發性腫瘤疾病; 對所用藥物過敏。 對照組男35 例, 女10 例; 年齡44 ~65 歲, 平均 (54.18 ± 6.48) 歲; 腫瘤直徑2.0 ~8.0 cm, 平均(4.25 ± 1.23) cm; 根治性手術后復發時間2 ~31 個月, 平均(10.89 ± 4.21) 個月; 肝功能Child-Pugh 分級: A 級33 例, B級12 例。 觀察組男36 例, 女9 例; 年齡43 ~67 歲, 平均(55.37 ± 6.19) 歲; 腫瘤直徑1.6 ~7.8 cm, 平均 (4.63 ± 1.14)cm; 根治性手術后復發時間3 ~34 個月, 平均 (11.02 ± 4.37)個月; 肝功能Child-Pugh 分級: A 級33 例, B 級12 例。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 >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TACE 治療: 患者局麻后, 于一側股動脈行Seldinger 穿刺, 將導管插入相應血管后行肝動脈造影, 觀察腫瘤部位、 大小、 病灶內血管分布情況, 后經導管緩慢注入栓塞化療藥物, 先將適量的5-氟尿嘧啶 (海南卓泰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1627)、 順鉑 (德州德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0524)、 鹽酸表柔比星 (瀚暉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260) 直接進行灌注, 部分化療藥物和碘化油(上海旭東海普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1021603) 混合成為乳劑后再次灌入, 必要時可加用顆粒性栓塞劑進行栓塞, 藥物準確用量需要醫生觀察病灶部位、 數目、 大小后進行調整。最后, 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栓塞情況確認栓塞完全后, 拔除導管, 并對穿刺點進行壓迫止血。 術后1 個月復查, 若發現活性病灶并有TACE 治療指征, 可再次行TACE 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阿帕替尼治療, 其中TACE 治療同對照組,TACE 治療3 d 后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片 (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40103), 起始劑量為500 mg/次, 1次/d, 連續用藥1 個月。 若患者期間出現不良反應, 劑量改為250 mg/次, 患者耐受性差、 不良反應嚴重時, 則需要考慮停止用藥7 ~14 d, 情況好轉則恢復用藥。
1.3 觀察指標①治療效果。 參照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評價:完全緩解: 病灶消失, 至少4 周腫瘤標志物正常; 部分緩解:病灶最大徑之和減少≥30%; 病情穩定: 病灶最大徑之和減少<30%; 病情進展: 病灶最大徑之和增加20%, 或有新生病灶。 總有效率=(完全緩解例數+部分緩解例數) /總例數×100%。 ②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 于治療前、 治療1 個月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VEGF)、 基質金屬蛋白酶-9 (MMP-9) 與甲胎蛋白(AFP) 水平。 ③不良反應。 比較兩組的消化道癥狀、 骨髓抑制、 蛋白尿、 高血壓、 手足綜合征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5.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 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60.0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7.78%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治療效果比較 [n (%)]
2.2 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治療后, 觀察組VEGF、 MMP-9、AFP 水平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 ± s)

表2 兩組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 ± s)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P <0.05。
組別 nVEGF (ng/L)MMP-9 (ng/L)AFP (ng/mL)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5 218.97±32.69 125.47±23.47* 120.18±13.86 38.76±8.99*248.67±129.02 105.42±32.21*對照組 45 219.34±33.57 168.54±22.43* 119.27±14.25 64.25±10.41*249.51±124.37 128.34±37.46*t0.0538.8980.88412.4310.0323.111 P0.9580.0000.7620.0000.9750.003
2.3 不良反應治療期間, 觀察組高血壓、 手足綜合征發生率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n (%)]
針對復發性肝癌, TACE 治療方式具有創傷小、 可重復等優勢; 但單一TACE 治療, 部分患者仍難以獲得理想療效。 因此, 臨床治療中通常聯合靶向藥物治療, 以提高治療效果。
腫瘤生長、 轉移和VEGF、 MMP-9 等因素介導作用相關,VEGF 會促使新生血管生長, MMP-9 在腫瘤微環境中高度表達, 進而增加腫瘤細胞的侵襲能力, 并協調VEGF 促使內皮細胞生長、 遷移; AFP 作為肝癌的標志性檢測物, 其水平和腫瘤細胞數量密切相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治療后血清VEGF、 MMP-9、 AFP 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TACE 聯合阿帕替尼治療效果較好, 能有效降低復發性肝癌患者AFP、 VEGF、 MMP-9 水平。 分析原因為, TACE 通過將化療藥物直接注入腫瘤動脈內, 使病灶保持較高藥物濃度;同時, TACE 治療可栓塞血管, 延長藥物在病灶處的時間, 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繁殖[3]。 而阿帕替尼為VEGF 抑制劑, 可通過抑制VEGF 活性, 阻斷相關因子的信號表達, 從而阻止內皮細胞生長、 遷移, 進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4-5]。 阿帕替尼聯合TACE 可發揮協同作用, 從而明顯提高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 觀察組治療期間手足綜合征、 高血壓發生率高于對照組, 提示TACE 聯合阿帕替尼治療會增加復發性肝癌患者高血壓、 手足綜合征發生風險。 分析原因為, 阿帕替尼會對機體其他部位的毛細血管產生抑制作用, 造成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因手足等受力部位毛細血管豐富, 導致部分患者出現高血壓、 手足綜合征。 但相關研究[6]表明, 高血壓、 手足綜合征等不良反應可通過調整藥量得到緩解。
綜上所述, TACE 聯合阿帕替尼治療復發性肝癌效果較好,可明顯降低患者血清AFP、 VEGF、 MMP-9 水平, 但可能會增加患者高血壓、 手足綜合征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