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郭宏杰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河南 南陽 473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是呼吸系統常見慢性炎性疾病, 主要特征為進行性、 不完全可逆氣流受限[1]。 急性加重為COPD 病情進展的重要表現, 疾病反復急性加重可致肺功能減退。 目前臨床治療COPD 的重點為控制患者癥狀, 減少急性加重發作次數。 多索茶堿為支氣管擴張劑, 是治療COPD 的常用藥, 進入體內后可抑制AMP 合成釋放, 松弛呼吸道平滑肌,同時可刺激CAP 分泌, 發揮拮抗腺苷受體、 增強纖毛清除功能, 進而起到擴張支氣管及緩解氣道痙攣的作用, 在降低COPD 急性加重方面取得一定成效[2]。 COPD 患者發病期間由于機體炎性反應, 呼吸道多存在分泌物, 對其肺通氣功能產生不利影響, 故單用支氣管擴張劑治療存在一定不足。 N-乙酰半胱氨酸是一種祛痰藥物, 具有祛痰、 抗氧化的作用, 近年來被應用于COPD 的治療中[3]。 鑒于此, 本研究探討多索茶堿聯合N-乙酰半胱氨酸治療穩定期COPD 的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2 年6 月至2023 年5 月本院收治的90例COPD 患者。 納入標準: ①符合COPD 診斷標準[4], 且處于穩定期; ②入組前半個月未接受對癥治療。 排除標準: ①合并肺炎、 哮喘等; ②患有嚴重器質性損傷; ③需吸氧干預; ④過敏體質。 按照抽簽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 例。 觀察組年齡43 ~77 (60.43 ± 5.91) 歲; 男27 例, 女18 例; 病程(13.15 ± 1.26) 年, Brinkman 指數為448.97 ± 45.61。 對照組年齡45 ~77 (61.80 ± 5.48) 歲, 男30 例, 女15 例; 病程(13.52 ± 1.48) 年, Brinkman 指數為439.78 ± 48.40。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 (P >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多索茶堿治療, 0.3 g 多索茶堿與100 mL生理鹽水混合, 靜脈滴注, 1 次/d, 連續治療14 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N-乙酰半胱氨酸泡騰片治療, 0.6 g/次, 2次/d, 連續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治療效果評價: 顯效: 患者呼吸癥狀完全或基本消失, 肺通氣功能顯著改善; 有效: 患者呼吸癥狀好轉, 肺通氣功能輕度改善; 無效: 未達上述標準。 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 總例數× 100%。 采用血氣分析儀檢測動脈血氧分壓 (PaO2)、 二氧化碳分壓 (PaCO2)。 采用肺功能儀檢測第一秒用力呼吸量 (FEV1)、 用力肺活量 (FVC)。 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 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C 反應蛋白 (CRP)、 降鈣素原 (PCT) 水平。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以± 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56%, 高于對照組的80.00%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治療效果比較 [n (%)]
2.2 肺通氣指標治療后, 觀察組PaO2、 FVC、 FEV1水平高于對照組, PaCO2水平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肺通氣指標比較 ( ± s)

表2 兩組的肺通氣指標比較 ( ± s)
時間組別 n PaO2 (mmHg) PaCO2 (mmHg) FVC (L)FEV1 (L)治療前 觀察組 45 55.56±5.41 75.88±10.23 2.09±0.43 1.11±0.20對照組 45 53.89±7.10 76.37±10.26 2.10±0.38 1.14±0.28 t 1.2550.2270.1170.585 P 0.2130.8210.9070.560治療后 觀察組 45 92.70±9.37 51.29±4.56 2.71±0.33 1.46±0.17對照組 45 81.38±7.25 56.30±4.85 2.15±0.23 1.18±0.20 t 6.4105.0499.3397.156 P 0.0000.0000.0000.000
2.3 炎性因子水平治療后, 觀察組CRP、 PCT 水平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 ± s)
組別nCRP (mg/L)PCT (μg/L)治療前45 18.01±2.328 45 18.05±2.33 1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11±1.134.59±0.361.77±0.24對照組 3.27±1.764.62±0.313.86±0.29 t 0.08216.5500.42437.245 P 0.9350.0000.6730.000
COPD 是常見的慢性氣道炎性疾病, 主要特征為氣流不可逆受限、 病情進行性加重。 隨著環境惡化, COPD 發病人數不斷增多。 COPD 的發病是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導致的結果,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 目前主流觀點認為炎性反應學說為其主要誘因[5]。 COPD 的發生及病情進展中均伴有炎性反應,不僅可損傷肺組織, 并可致酶-抗蛋白酶系統失調, 加重機體炎性反應。 此外, 淋巴細胞、 巨噬細胞等多種炎性細胞均參與COPD 病理進展過程。 目前臨床治療COPD 主要從抗炎、 平喘等方面著手, 在控制患者癥狀、 延緩病情進展方面效果顯著。
多索茶堿為常用的支氣管擴張劑, 可快速改善患者氣道阻塞癥狀, 改善其肺功能。 但COPD 患者由于機體活躍的炎性反應, 呼吸道炎性分泌物較多, 影響患者肺通氣功能[6]。 因此在COPD 患者治療過程中配合對應的祛痰干預或可提高治療效果。N-乙酰半胱氨酸具有祛痰、 化痰作用, 其進入體內后可增強氣道纖毛運動功能, 促進氣道內分泌物排出。 諶妮[7]的研究表明, N-乙酰半胱氨酸的抗炎作用主要通過阻斷NF-κB 與炎性細胞的結合過程發揮。 肖佛義等[8]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N-乙酰半胱氨酸治療COPD, 結果顯示可對患者炎性因子產生明顯的抑制作用, 并可改善其肺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 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治療效果較好, PaO2、 FEV1、 FVC 升高,PaCO2降低, 提示多索茶堿聯合N-乙酰半胱氨酸治療COPD 可增強療效, 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肺通氣功能。 炎性反應在COPD的病理進展中發揮關鍵作用, CRP 是肝臟合成的急時相反應蛋白, 在機體受外界感染時大量合成分泌, 其可作為COPD 的早期炎性指標。 PCT 可在感染后大量合成, 多被用于下呼吸道疾病的診斷。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后觀察組CRP、 PCT 水平低于對照組, 提示多索茶堿聯合N-乙酰半胱氨酸治療可抑制機體炎性介質釋放。 分析原因為, 多索茶堿可作用于組蛋白去乙酰化酶, 逆轉氧化應激反應, 減輕氧化應激導致的炎性損傷。N-乙酰半胱氨酸可減少促炎因子的釋放, 抑制CRP、 PCT 等炎性因子分泌[9]。 此外N-乙酰半胱氨酸可刺激谷胱甘肽的合成分泌, 增強機體抗氧化能力, 抑制彈性蛋白的水解作用, 保持肺泡彈性, 改善肺部換氣功能。
綜上所述, 多索茶堿聯合N-乙酰半胱氨酸治療穩定期COPD 的效果理想, 可改善患者肺功能, 抑制炎性因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