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婷婷, 杜樺
(開封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重癥監(jiān)護病房, 河南開封475000)
腦卒中是常見腦血管疾病, 具有較高發(fā)病率和致殘率, 腦卒中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礙, 導致食物、 液體不能順利進入消化道, 可引起吸入性肺炎、 誤吸等, 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安全[1]。 臨床常采取持續(xù)經鼻至胃管飼給予患者營養(yǎng)支持, 雖能解決患者的飲食問題, 但長時間留置胃管會對患者吞咽反射造成影響, 不利于患者自主吞咽功能恢復[2]。 間歇經口至食管管飼僅在患者進食時才放置導管至食管, 進食結束后立即拔除, 可保證人體的正常營養(yǎng)供給。 本研究旨在探討間歇經口至食管管飼在腦卒中所致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1 年10 月至2022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腦卒中所致吞咽障礙患者92 例。 納入標準: 符合 《中國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指南》[3]中腦卒中診斷標準; 符合 《中國吞咽障礙康復評估與治療專家共識 (2013 年版)》[4]中吞咽障礙診斷標準; 患者簽署知情書。 排除標準: 伴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 嚴重智力異常。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6 例。觀察組年齡43 ~70 (56.57 ± 2.34) 歲; 腦卒中類型: 腦梗死19 例, 腦出血27 例; 男24 例, 女22 例; 合并高血壓12 例,糖尿病19 例, 高脂血癥15 例; 吞咽功能分級: Ⅰ級5 例, Ⅱ級16 例, Ⅲ級18 例, Ⅳ級7 例。 對照組年齡43 ~70 (56.59± 2.36) 歲; 腦卒中類型: 腦梗死20 例, 腦出血26 例; 男25例, 女21 例; 合并高血壓13 例, 糖尿病20 例, 高脂血癥13例; 吞咽功能分級: Ⅰ級6 例, Ⅱ級17 例, Ⅲ級19 例, Ⅳ級4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P >0.05)。 本研究獲醫(y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
1.2 方法對照組采取持續(xù)經鼻至胃管飼: 協助患者采取坐位或半坐位, 將濕潤后的胃管沿著后壁緩慢插入, 插至咽喉部時囑患者低頭, 并做空吞咽動作, 繼續(xù)插入胃管約25 ~30 cm,確定胃管在合適位置后, 采用膠布妥善固定, 連接注射器, 將水、 食物等通過通過導管推注至食管中上段, 每次進食量在250 ~350 mL, 注食速度控制在50 mL/min 為宜。 觀察組采取間歇經口至食管管飼: 插管、 喂食操作與對照組相同, 每次喂食結束后, 囑患者深呼吸, 于患者呼氣末迅速拔出胃管, 并要求患者保持進食姿勢30 min 以上, 每次注食前后向營養(yǎng)管內推注20 mL 溫開水進行沖洗, 依據患者身體需要, 每日進食4 ~6 次, 每次進食量約300 ~400 mL, 取出的導管可采用溫水或等滲鹽水沖洗, 晾干后備用, 一人一管, 定期更換。 兩組患者均持續(xù)干預觀察2 周。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的吞咽功能、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口咽舒適度和日常生活能力。 ①于干預前和干預2 周后采用標準吞咽功能量表 (SSA)[5]從重復吞咽、 軟腭運動、 自主咳嗽、 唇閉合等方面對患者吞咽功能進行評價, 采用4 級計分, 滿分18~46 分, 分數與吞咽功能呈負相關。 ②統(tǒng)計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③于干預前和干預2 周后采用Kolcaba 的舒適狀況量表(GCQ)[6]從心理、 社會文化、 生理及環(huán)境4 個維度評價患者舒適度, 共28 項, 采用4 級評分法, 總分28 ~112 分, 分數越高則舒適度越好。 ④于干預前和干預2 周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動量表 (ADL)[7]從床椅轉移、 穿衣、 進食、 沐浴、 上下樓梯等10 個項目評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滿分100 分, 分數越高則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 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SSA、 GCQ、 ADL 評分干預后, 觀察組SSA 評分低于對照組, GCQ、 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SSA、 GCQ、 ADL 評分比較 ( ± s, 分)

表1 兩組的SSA、 GCQ、 ADL 評分比較 ( ± s, 分)
注: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 *P <0.05。
組別 nSSAGCQADL干預前 干預后干預前 干預后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6 35.50±2.12 22.14±1.87* 63.95±3.52 80.98±4.24* 58.04±3.42 75.85±4.11*對照組 46 35.57±2.15 26.63±1.95* 63.87±3.46 74.46±4.17* 57.89±3.26 66.69±4.05*t0.15711.2720.1107.4360.21510.767 P0.8750.0000.9130.0000.8300.000
2.2 并發(fā)癥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n (%)]
腦卒中發(fā)病后患者常會合并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礙, 導致機體長期處于應激狀態(tài), 影響營養(yǎng)物質的攝入, 不利于患者康復[8]。 因此, 及時對患者進行營養(yǎng)評估, 并選擇合適的管飼方法對于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后, 觀察組GCQ、 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 SSA 評分、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表明間歇經口至食管管飼可改善腦卒中所致吞咽障礙患者的吞咽功能, 減少吸入性肺炎發(fā)生, 從而增加患者口咽舒適度, 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 分析原因為, 間歇經口至食管管飼更加符合人體生理節(jié)律, 進食完畢后即拔除胃管, 可減少胃管對鼻腔黏膜的持續(xù)壓迫, 對患者日常生活和康復訓練影響較小, 最大限度保留患者自尊, 使其更易接受自己的外觀, 增強患者康復信心。 間歇經口至食管管飼無需長期留置胃管, 可減少口鼻分泌物, 有利于保持口鼻咽衛(wèi)生, 提升患者口咽舒適度, 并降低吸入性肺炎發(fā)生風險, 有效保障患者安全。 同時反復插管會對口腔、 咽部吞咽相關肌群形成一定刺激, 加快吞咽肌群的收縮, 進而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幫助患者早日恢復經口進食。 間歇經口至食管管飼操作簡單方便, 易于患者接受, 有助于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 促進疾病快速康復。 何妮娜等[9]的研究結果表明, 對腦卒中伴吞咽障礙患者采取間歇經口至食管管飼, 吞咽功能有所改善, 并發(fā)癥較少, 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 間歇經口至食管管飼可改善腦卒中所致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 降低吸入性肺炎發(fā)生率, 有助于增加患者口咽舒適度, 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