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糧食種植結構的合理布局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勞動力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價格不斷上漲是否會對糧食種植結構產生影響值得關注。基于2007—2020年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面板數據,采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探究農業勞動力價格上漲對糧食種植結構的影響。結果表明:農業勞動力價格上漲顯著降低糧食整體的種植比例,但在糧食種植結構內部,農業勞動力價格與馬鈴薯種植比例顯著負相關,與小麥顯著正相關,對水稻、玉米和大豆沒有顯著影響;農業機械化對農業勞動力價格和糧食種植結構具有顯著調節作用,且能夠顯著弱化勞動力價格上漲對糧食種植結構的負向影響。因此,可從優化種植結構布局、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以及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供給等方面入手弱化農業勞動力價格對糧食種植結構的影響,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
關鍵詞:農業勞動力價格;種植結構;農業機械化;調節效應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40604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labor price on grain planting structure
Hou Yan, Fan Huiling
(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
Abstract: The rationaliz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food cultivation is a matter of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t is worth paying attention to whether the rising price of labor will have an impact on the grain planting structure.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07 to 2020, a two-way fixed-effects model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he rising price of agricultural labor on the grain planting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rise agricultural labor pric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overall planting proportion of grain, but within the grain planting structure, agricultural labor price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portion of potato planting,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wheat, and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rice, corn and soybea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price of agricultural labor and the structure of grain planting and can significantly weaken the negative effect of rising labor price on the structure of grain planting. Grain planting structure of the negative impact. Therefore, we can optimize the layout of planting structure, improve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supply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ocialization services to weaken the impact of labor prices on the structure of food cultivation, to ensure China’s food securit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labor prices; planting structure; mechanised agriculture; moderating effect
糧食安全是保證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我國始終強調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耕地資源有限的背景下,如何平衡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提高耕地資源的利用效率以確保糧食安全成為重要問題。勞動力是農業生產活動中的重要生產要素,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農村人均工資性收入不斷上漲,并誘使農業勞動力不斷向非農部門轉移。勞動力成本上漲與資源短缺影響著農業生產活動。因此,探究農業勞動力價格對糧食種植結構的影響,對于提高農民收入、深化農業改革以及確保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學者對于糧食種植結構的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農作物種植結構特征變化,二是農作物種植結構的影響因素。關于種植結構特征變化,部分學者從區域層面對農作物、主糧作物的種植結構的時空演變特征進行研究,研究發現都呈現出糧食種植面積逐漸減少的趨勢[1-2]。相比于種植結構特征變化,關于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更為廣泛,目前學者主要就農地流轉、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勞動力等因素對農作物種植結構的影響展開研究[3]。高延雷等[4]基于微觀數據展開研究,指出農地轉入能夠顯著提高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從而對糧食播種面積產生負面沖擊。李克樂等[5]則認為土地流轉能夠對糧食播種面積產生顯著正影響,但對糧食播種面積占比產生負影響。農業機械會對農業勞動力產生替代,從而提升糧食生產效率,進而促進糧食種植面積擴大,并且農業機械化水平還會對鄰近地區產生影響[6-9]。
關于農業勞動力對糧食種植結構影響的研究主要包括勞動力轉移、勞動力價格上漲兩方面。勞動力轉移對種植結構趨糧化有顯著正向影響[5,10]。閆周府等[11]基于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展開研究,認為勞動力價格上漲只顯著促進了糧食整體種植比例。黎星池等[12]提出相同觀點,并通過空間杜賓模型回歸進一步指出,農業勞動力價格上漲還會提高鄰近地區糧食的種植比例。但也有學者提出相反的觀點。郭健等[13]認為勞動力成本上升會降低水稻、小麥的種植比例,而促進玉米和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黃瑪蘭等[14]也提出與之相似的觀點,認為勞動力價格上漲會顯著減少糧食種植比例,且區域間存在顯著差異。但勞動力價格上漲對糧食整體種植比例以及內部結構的影響需要進一步驗證,并且上述學者均提出農業機械化會對農業勞動力進行替代,從而影響種植結構,然而并未通過實證模型進行驗證。
基于此,本文將對農業勞動力成本上升對糧食整體以及內部結構的影響進行探究,并進一步檢驗農業機械化是否對農業勞動力價格與糧食種植比例產生顯著調節效應,從而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旨在有效減弱農業勞動力價格上升對糧食種植結構的不利影響。
1 農業勞動力價格對糧食種植結構的影響機理
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勞動力逐漸由第一產業部門向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部門轉移。隨著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我國農村勞動力向非農部門轉移的比例日益增加,這使得農業勞動力成本也隨之增長。
在農業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部分農戶會選擇進入收益更高的非農部門,從而出現“土地閑置”的情況,這使得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逐漸減少。而繼續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農戶,為確保自身收益最大化,其會更加傾向于調整生產決策與要素投入。生產決策主要體現為作物種類和種植比例的調整,在投入成本不斷增加的情況下,農戶更加傾向于種植附加值較高的經濟作物,從而對糧食作物產生一定程度的替代。而要素投入則表現為勞動、化肥以及機械等要素之間相互替代。通過購買農機社會化服務來減少勞動力投入,從而緩解勞動力資源緊張所帶來的生產約束。但經濟作物具有勞動密集、種植環節多、機械化程度低的特點,因此農戶會傾向于種植易于機械化種植的糧食作物。但勞動力價格上漲對糧食種植結構的影響具體如何需要通過計量方法進行定量分析。
2 研究設計與數據說明
2.1 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07—2020年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面板數據作為研究對象,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業機械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以及各省歷年統計年鑒。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見表1。
2.2 變量選取
2.2.1 被解釋變量


通過水稻、玉米、小麥、大豆、馬鈴薯的種植比例的變動來表示糧食內部結構的變動,并選取糧食種植比例來反映糧食整體變化情況。
2.2.2 解釋變量
當前對農業勞動力價格的衡量主要分為兩種,一是用某種作物的日雇傭工資來衡量,二是用農村可支配收入中的工資性收入來衡量。鑒于數據可獲得性,本文用農村工資性收入來衡量。
2.2.3 控制變量
作物綜合機械率:在農業勞動力價格不斷上升的情況下,為了節省成本,農戶用農業機械替代勞動力作業的可能性增加,從而使得易于機械化作業的作物的種植比例逐漸增加,進而影響種植結構。本文用“機耕率×0.4+機播率×0.3+機收率×0.3”來計算該指標。
農業勞動力人數:農業勞動力投入越多,使得農戶在農業生產中要素投入的自由度增加,其種植勞動密集型的經濟作物的可能性增加,從而擠出部分糧食作物的種植比例。本文用第一產業從業人數來表示該指標。
耕地面積:土地是糧食種植的必要生產要素,對于土地密集型的糧食作物而言,其比勞動密集型的作物需要更多的土地,因此耕地面積較大的區域更加傾向于種植糧食作物。本文用年末耕地面積來表示該指標。
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越高,則人力資本水平越高,從而選擇從事非農就業的可能性增大,進而增加土地閑置,減少糧食種植。本文用每10萬人高校在校生數量來表示該指標。
人均GDP:GDP水平越高的地區,居民消費支出中食品消費占比往往越小。收入的增長不僅增強了中國居民的食物購買能力,也改變了食物消費結構,并且食品消費種類呈現多種多樣,人們往往會傾向于增加蔬菜、肉類、水果等消費比例,減少糧食消費比例,因此居民飲食結構的變動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糧食種植和供給。本文用GDP總值與年末總人口來表示該指標。
2.3 模型構建
為了檢驗農業勞動力價格變動對糧食種植結構的影響,建立以下計量模型:

式中:Yi,t為被解釋變量,其代表第t年省份i某種糧食作物種植比例;Wagei,t為核心解釋變量,其代表第t年省份i的農業勞動力價格;Xi,t為一系列控制變量,其包括作物綜合機械化率、農業勞動力人數、耕地面積、教育程度以及人均GDP;εi,t為隨機擾動項;α0、α1、α2為模型待估參數。
為了控制氣溫、降水等因素隨地區和時間變化產生的影響,在模型中加入了省份和時間的虛擬變量,最終采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
為進一步驗證農業機械是否對農業勞動力價格與糧食種植結構的關系產生影響,構建調節效應模型,其表達式如下:

式中:Ti,t為調節變量,其代表第t年省份i的作物綜合機械化率,Wagei,t × Ti,t為交互項;Zi,t為其余控制變量,分別為農業勞動力人數、耕地面積、教育程度、人均GDP;β為模型待估參數;μi,t為隨機擾動項。
3 農業勞動力價格對糧食種植結構影響的實證分析
3.1 基準回歸分析
首先進行豪斯曼檢驗,其P值小于0.000 1,表示拒絕原假設,因此選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在此基礎上,加入時間和省份的虛擬變量,采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糧食種植比例中農業勞動力價格的系數為-3.449,且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表明隨著農業勞動力價格的上漲,糧食種植比例將顯著減少。農業勞動力價格的上漲促使部分勞動力向非農部門流動,從而導致部分土地閑置,進而擠出部分糧食種植面積,降低播種比例。而另一部分農戶則更加傾向于選擇種植收益更高的經濟作物,這也會對糧食種植面積造成擠出。其中馬鈴薯種植比例與勞動力價格的相關關系與之相同,其系數為-1.163,但在5%的置信水平下顯著相關。與上述兩者不同,小麥種植比例中的勞動力價格系數為2.128,且在5%的置信水平下顯著相關,即勞動力價格與小麥的種植比例呈顯著正相關。這可能與小麥較高的機械化水平相關,通過機械替代勞動力作業,緩解勞動力價格上漲對種植面積比例的負向影響。除此之外,水稻、玉米、大豆種植比例與勞動力價格并不顯著相關,表明勞動力價格上漲并沒有對這些作物的種植比例產生顯著影響。
在其他變量的回歸中,作物綜合機械化率的提高并沒有顯著影響糧食整體的種植比例,但是對小麥和馬鈴薯的種植比例卻呈現出顯著正相關,這是由于機械對勞動力的替代緩解了勞動力成本上漲帶來的種植比例減少的問題;農業勞動力數量與水稻和玉米的種植比例呈顯著正相關,即增加勞動力這一要素投入能夠顯著促進擴大水稻和玉米的種植比例,但是對糧食整體、小麥和大豆卻產生相反的影響。這可能是由于勞動力這一要素投入不斷增加,農戶受到勞動力資源約束的可能性減弱,從而會更加傾向種植收益更高但勞動力投入較多的經濟作物,因此增加擠出部分糧食作物種植的可能性。而玉米作為飼料糧的重要來源,其規模種植的增加會促進其作為飼料糧的需求。
耕地面積的增加能夠顯著增加糧食整體和玉米的種植比例,但是會對大豆和馬鈴薯的種植比例產生負向影響。耕地面積的增加會促使土地經營規模化,從而增加易于規模化種植的糧食作物。但是受地理因素限制和農業生產區位分布調整,西部地區種植經濟作物的比例增加,從而替代部分糧食作物種類的種植,最終可能使得大豆和馬鈴薯的種植比例與耕地面積呈反向變動關系;教育程度的提高并沒有對糧食整體的種植比例和大豆種植比例產生顯著影響,但是對玉米、小麥和馬鈴薯卻產生了顯著正向影響,而對水稻卻產生顯著負向影響。教育水平的提升會增加人力資本,而人力資本的投入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從而促進作物種植比例的提升。但水稻種植區域多集中在南方,而這些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力資本的提升使得居民流向非農部門的可能性增加,從而使得水稻的種植比例減少。

人均GDP水平與糧食整體、玉米和小麥的種植比例呈顯著負向關系,而與水稻、大豆、馬鈴薯的種植比例呈顯著正向關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開始由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不斷增加水果、蔬菜、肉類以及奶類食品的攝入,從而減少一定量的糧食攝入,進而對糧食作物的種植比例產生負向影響。
3.2 農業機械化的調節效應檢驗
由于勞動力可被農業機械替代,從而影響農業勞動力價格與種植結構之間的關系,因此本文用作物機械化水平作為調節變量,運用面板雙向固定效應模型,以進一步探討農業勞動力價格對糧食種植結構的作用機制。其中表3的(1)列中勞動力價格的系數為負,且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相關,表明農業勞動力價格顯著減少糧食種植比例。在(2)列中加入作物綜合機械化率、農業勞動力價格與作物綜合機械率的交互項,其中農業勞動力價格的系數仍顯著為負,而交互項的系數卻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為正,表明機械化水平能夠弱化農業勞動力價格上漲對糧食種植比例的負向影響。

一方面,由于農業機械具有較強的專用性,考慮到投入成本,農戶更加傾向于通過購買農機社會化服務來增加農業生產活動中的機械投入比例。而相比于農業勞動力價格,農業機械服務的相對價格更具有優勢。雖然經濟作物的收益相比于糧食作物更高,但是其播種環節復雜,且多種植于山區、丘陵等地,機械化作業存在較大難度。因此,從成本與收益的角度考慮,農戶更加傾向于種植機械化程度較高的糧食作物。另一方面,農業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使得農業從業者不斷向非農部門轉移,但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且農機社會化服務的供給不斷提升,這使得農業勞動力相比于農業機械較難獲得。因此,為了緩解勞動力資源相對稀缺所帶來的約束,農戶更加傾向于種植勞動密集度較低、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的糧食作物。綜上所述,農業機械化水平可以顯著減弱農業勞動力價格上漲對糧食種植比例的負向影響。
4 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4.1 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2007—2020年中國31個省區市自治區的面板數據,探究農業勞動力價格對糧食整體以及糧食內部結構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業勞動力價格與糧食種植結構的調節效應。研究結果表明:第一,農業勞動力價格上漲能夠顯著降低糧食整體的種植比例。在糧食結構內部,勞動力價格上漲會顯著降低馬鈴薯的種植比例,而顯著增加小麥的種植比例,但并不會對水稻、玉米和大豆產生顯著影響。第二,農業機械化對農業勞動力價格與糧食種植結構具有調節效應,其能夠顯著弱化農業勞動力價格上漲對糧食種植比例產生的負向影響。
4.2 政策建議
為緩解農業勞動力價格上漲對我國糧食種植結構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在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轉型的同時,為糧食安全的持續鞏固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本文提出如下相關對策建議:
4.2.1 優化種植結構布局
由于農業機械能夠顯著調節農業勞動力價格與糧食種植比例之間的關系,而山區、丘陵等地區受地形限制較難使用農業機械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因此可以在平原地區提高易于機械化作業的糧食作物種植比例,而在山區、丘陵等地區提高附加值更高的經濟作物種植比例,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4.2.2 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
農業勞動力價格的上漲誘使部分農業勞動力向非農部門轉移,而農業機械與勞動力之間存在替代關系,因此通過加速農業機械化進程,實現糧食生產鏈各環節的全面機械化覆蓋,可以有效緩解勞動力資源緊張對糧食生產活動所帶來的約束,同時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與穩定性,進而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4.2.3 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供給
考慮到農用機械的專用性和投資成本,農戶主要通過獲取農機社會化服務來實現農業機械的要素投入,而其相對價格往往低于農業勞動力價格。因此,政府可以通過進一步優化農機補貼政策,降低農戶采用機械化作業的門檻,以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供給,從而緩解勞動力價格上升給農戶帶來的成本壓力。
參 考 文 獻
[1]安悅,譚雪蘭,譚杰揚,等.湖南省農作物種植結構演變及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21,41(2):156-166.
[2]蔣凌霄,安悅,譚雪蘭,等.近30年來長株潭地區農作物種植結構演變及優化對策[J].經濟地理,2020,40(1):173-180.
[3]王建國,邵凱超.中國糧食種植結構的影響因素研究綜述[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1,46(5):15-17+56.
[4]高延雷,張正巖,王志剛.農地轉入、農戶風險偏好與種植結構調整:基于CHFS微觀數據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21(8):66-80.
[5]李克樂,楊宏力.勞動力轉移、土地流轉和溢出效應對農戶種植結構的影響[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4(5):77-89.
[6]朱滿德,張夢瑤,劉超.農業機械化驅動了種植結構“趨糧化”嗎?[J].世界農業,2021(2):27-34+44.
[7]彭繼權,吳海濤,程威特,等.機械化水平對農戶種植結構的影響研究:基于IVGMM和IVTobit的估計方法[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1):55-65.
[8]伍駿騫,方師樂,李谷成,等.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對糧食產量的空間溢出效應分析:基于跨區作業的視角[J].中國農村經濟,2017(6):44-57.
[9]包心悅,余欣悅,杜蓉.農業種植結構變化對糧食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2,47(6):7-11+17.
[10]檀竹平,洪煒杰,羅必良.農業勞動力轉移與種植結構“趨糧化”[J].改革,2019(7):111-118.
[11]閆周府,吳方衛,袁凱彬.勞動稟賦變化、技術選擇與糧食種植結構調整[J].財經研究,2021,47(4):79-93.
[12]黎星池,朱滿德,劉超.農業勞動力價格對種植結構的影響研究:基于空間溢出視角的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2(1):83-86.
[13]郭健,李谷成,李欠男.勞動力成本上升對中國主要農作物種植結構的影響:基于1998—2014年的省級面板數據[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8(4):44-50.
[14]黃瑪蘭,李曉云,曾琳琳.農村勞動力價格上漲與勞動力轉移對作物種植結構的區域性影響差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9,40(1):9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