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地貫徹落實公安部《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警犬工作的意見》文件精神,配合警犬技術人員專業理論學習,本刊特開辟此欄,從警犬技術相關的權威資料中進行摘編,歡迎廣大讀者積極參與學習交流。
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確定是否患有狂犬病的宿主動物咬傷、抓傷、舔舐黏膜或者破損皮膚處,或者開放性傷口、黏膜直接接觸可能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或者組織。根據接觸方式和暴露程度將狂犬病暴露分為三級。接觸或者喂飼動物,或者完好的皮膚被舔舐為I級暴露。裸露的皮膚被輕咬,或者無明顯出血的輕微抓傷、擦傷為Ⅱ級暴露。單處或者多處貫穿性皮膚咬傷或者抓傷,或者破損皮膚被舔舐,或者開放性傷口、黏膜被唾液或者組織污染,或者直接接觸蝙蝠為Ⅲ級暴露。
摘自《狂犬病暴露預防處置工作規范》2023年版
警犬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工作必須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要求對疾病發生的原因、發病機理有全面的科學認識,并針對病因及機理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對于預防工作,應將經常性預防措施和在傳染病發生時所采取的撲滅措施結合起來,堅持經常與突擊相結合的原則;而在治療上強調的是整體觀念和個體化原則,避免局部觀點和單純藥物觀點,學會根據一般原則結合個體犬病特點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以便科學治療。
摘自《警犬學概論》2015年版
狂犬病預防處置門診的醫務人員在判定暴露等級后,及時告知暴露者狂犬病危害及應采取的處置措施。在獲得知情同意后(知情同意書模板見附件,各省份也可根據本地實際自行制定),醫務人員對傷口采取相應處置措施。判定為I 級暴露者,清洗暴露部位,無須進行醫學處置。判定為Ⅱ級暴露者,應處置傷口并接種狂犬病疫苗。確認為Ⅱ級暴露且嚴重免疫功能低下者,或者Ⅱ級暴露者其傷口位于頭面部且不能確定致傷動物健康狀況時,按照Ⅲ級暴露者處置。判定為Ⅲ級暴露者,應處置傷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動免疫制劑和接種狂犬病疫苗。
摘自《狂犬病暴露預防處置工作規范》2023年版
警犬疾病防治是警犬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關系到警犬的健康,影響到警犬的繁殖、訓練和使用。做好疾病防治工作不僅能有效地控制健康犬群疾病的發生,而且通過對病犬的及時有效治療,使病犬得以迅速康復,能更好地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摘自《警犬學概論》2015年版
人員范圍:狂犬病高暴露風險者應進行暴露前免疫,包括從事狂犬病研究的實驗室工作人員、接觸狂犬病病人的工作人員、獸醫、動物收容機構工作人員、接觸野生動物的研究人員、獵人等。計劃前往狂犬病流行高風險國家和地區的人員也可進行暴露前免疫。
疫苗接種:暴露前基礎免疫程序為第0、7、21(或28)天各接種1劑次狂犬病疫苗。持續暴露于狂犬病風險者,全程完成暴露前基礎免疫后,在沒有動物致傷的情況下,1年后加強1劑次,以后每隔3 ~5年加強1劑次。
推遲免疫:對妊娠婦女及患急性發熱性疾病、處于急性過敏期、使用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者可酌情推遲暴露前免疫。
摘自《狂犬病暴露預防處置工作規范》2023年版
傳染病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動物體內,并在一定部位定居和增殖,最終導致動物發病,并且具有傳染性的一類疾病。犬常發生的傳染病有狂犬病、犬瘟熱、犬細小病毒病、犬傳染性肝炎、犬冠狀病毒病、布氏桿菌病、結核病、炭疽鉤端螺旋體病、犬真菌病、破傷風、犬立克次氏體病等。其中以犬瘟熱、犬細小病毒病、犬傳染性肝炎、犬冠狀病毒病、鉤端螺旋體病和犬真菌病最為常見。
傳染病是對犬群危害最大的一類疾病,有下面一些特點:有其特異的致病微生物、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被感染的犬發生特異性反應、患傳染病而康復的犬能獲得特異性免疫、具有特征性的臨床表現。
摘自《警犬學概論》2015年版
寄生蟲消耗宿主的營養,損害宿主的組織器官,并且產生毒素,引起宿主發病,這類疾病稱為寄生蟲病。犬常見的寄生蟲病有蛔蟲病、鉤蟲病、絳蟲病、血色食道蟲病、犬心絲蟲病、犬利什曼蟲病、犬焦蟲病、犬球蟲病、弓漿蟲病、疥癬(鱗病)、犬毛囊蟲(蠕形)病以及虱、蟬、蚤病等。臨床上尤其是蛔蟲病、絳蟲病、疥癬病和犬毛囊蟲病更為多見。
寄生蟲對宿主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掠奪宿主營養;機械損壞,比如損傷、阻塞、壓迫等;毒素作用;引入病原微生物。寄生蟲的上述影響是否構成寄生蟲病,還需其他條件而定,如寄生蟲毒力、數量和宿主的抵抗力等。
摘自《警犬學概論》2015年版
這里說的普通病,是指除傳染病、寄生蟲病之外的疾病,主要包括內科病、外科病、產科病等。它的致病因素與傳染病、寄生蟲病不同,主要是由于風吹雨淋、跌撲扭傷、勞役不節、飼喂等飼養管理不善所引起的。
犬內科病主要是指消化、呼吸、循環、神經、泌尿五大系統疾病及中毒性疾病。臨床上以口炎、食道梗阻、胃腸異物、胃腸炎、感冒、支氣管肺炎、中毒、維生素缺乏癥等多見。
犬臨床常見的外科與產科疾病有創傷、骨折、佝僂病、外耳炎、難產、不孕癥等。
摘自《警犬學概論》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