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甫(湖南省職業病防治院,湖南 長沙 410000)
塵肺是一種肺部進行性纖維組織增生的全身性疾病,主要病因為長期吸入游離的生產性粉塵,其發生通常與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生產環境中粉塵濃度、生產暴露時間等密切關聯,以肺部廣泛性結節纖維化為主要病理特征[1]。部分患者因個體健康因素、自身因素、防護不當等也可誘發塵肺。該疾病早期缺乏典型的癥狀表現,在疾病持續進展下會出現進行性加重氣促、胸悶、胸痛、反復咳嗽、咳痰、咯血等表現,且易合并肺結核、肺氣腫等,更有甚者出現呼吸衰竭,對患者生命構成嚴重威脅[2]。通常早期癥狀不明顯,誤診及漏診幾率大,而對疾病的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是控制病情進展、改善預后的關鍵。既往臨床診斷塵肺多應用高千伏胸片,其準確率高,但分辨率不理想。隨著臨床醫療技術不斷發展及完善,CT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對塵肺的診斷和分期分辨中,并得到臨床重視。多層螺旋CT(MSCT)能清晰顯示機體肺部內微小陰影,具有高分辨率、不受其他組織影響、反復成像等突出優勢。有研究[3]顯示,塵肺患者因肺動脈壓力顯著升高,肺動脈直徑明顯改變。本研究選取66例塵肺患者和20例非塵肺患者展開研究,分析MSCT檢測主肺動脈直徑改變對塵肺早期診斷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66例塵肺患者作為觀察組,男50例,女16例,年齡43-72歲,平均年齡(56.15±3.43)歲。納入標準:①納入對象與《塵肺病診斷標準》中相關標準相符;②均具備職業疾病史,如煤礦、煎煮行業,接塵操作≥5年;③患者認知正常,可配合檢查工作;④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認同。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肺部疾病;②存在影像學檢查禁忌;③患有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④肺炎、肺結核、肺部手術史;⑤重要器官功能障礙;⑥并發肺部惡性病變。另選非塵肺患者20例為對照組,男14例,女6例,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55.84±3.59)歲。納入標準:未合并任何肺部及心臟類疾病。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備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1.2.1 分期依據 Ⅰ期:兩個肺部內均出現至少1處類圓形且密集度為1級的小陰影,直徑2cm以上,或有形狀不規則、密集度為1級的小陰影。Ⅱ期:兩個肺部內出現4個以上形狀規則或類圓形且密集度為2級的小陰影;肺部內分布有4個以上密集度為3級的小陰影,或有較大陰影,但不足Ⅲ期標準。Ⅲ期:出現較多或單個大陰影,長徑2cm及以上,寬徑1cm及以上;總面積超過右上肺面積。
1.2.2 檢查方法 高千伏胸片:使用移動式數字化醫用X射線攝影系統DR(規格型號:VX3733-SYS,生產廠家:美國銳珂Carestrean Health,Inc),患者脫去遮擋衣物,在站立體位下,雙肘屈曲,手背于臀部,肘部盡量向前貼緊攝影架,后前位胸片拍片,焦距為180cm,電流20mAs,電壓75kV,分析圖像,根據觀察病灶特征進行診斷。
MSCT:使用上海西門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64排128層螺旋CT。檢查開始前,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保證掃描圖像質量,檢查時呈仰臥體位,雙手抱頭,屏氣。掃描范圍為肺尖至肋下全部肺組織。掃描參數值調控為:管電壓120kV,管電流140mAs,層厚為5mm,間隔5mm。獲取CT數據。檢測肺動脈直徑(MPA)、右肺動脈直徑(RPA)、左肺動脈(LPA)、主動脈/升主動脈(RPAA)、主動脈/降主動脈(RPDA)。
應用肺功能檢測儀檢測一秒最大呼吸量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
1.3 觀察指標 以上圖像由醫院3名影像醫師(具備5年以上從業經驗,高年資)閱片,并做出最終診斷。①計算高千伏胸片、MSCT對塵肺的陽性檢出率。②對比不同分組患者肺動脈直徑相關指標:MPA、RPA、LPA、RPAA、RPDA。③分析肺動脈直徑相關指標與FEV1%的相關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高千伏胸片、MSCT對塵肺的陽性檢出率對比 MSCT對塵肺Ⅰ期、Ⅱ期、Ⅲ期的陽性檢出率分別為90.91%、90.91%、95.45%;高千伏胸片對塵肺Ⅰ期、Ⅱ期、Ⅲ期的陽性檢出率分別為59.09%、63.64%、72.73%;MSCT對不同分期塵肺的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高千伏胸片(P<0.05),見表1。

表1 高千伏胸片、MSCT對塵肺的陽性檢出率對比[n(%)]
2.2 不同分組患者肺動脈直徑相關指標對比 A組、B組、C組患者的MPA、RPA、LPA、RPAA、RPDA檢測值均高于對照組(P<0.05),且A、B、C三組間對比,C組以上5項肺動脈直徑指標均高于A組、B組,B組高于A組(P<0.05),見表2。
表2 不同分組患者肺動脈直徑相關指標對比(,mm)

表2 不同分組患者肺動脈直徑相關指標對比(,mm)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與A組對比,bP<0.05;與B組對比,cP<0.05。
?
2.3 肺動脈直徑相關指標與FEV1%的相關性 肺動脈直徑相關指標MPA、RPA、LPA、RPAA、RPDA與FEV1%均呈負相關(P<0.05),見表3。

表3 肺動脈直徑相關指標與FEV1%的相關性
現階段,關于塵肺病的發病機制并無明確定論,臨床研究主要涉及機械刺激學說、化學中毒學說、硅酸聚合學說、免疫學說等,但無法對塵肺的發病機制做出全面詮釋[4]。塵肺早期缺乏典型癥狀表現,在疾病持續進展下,逐漸出現胸悶、咯血、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及全身性損害,引發各種并發癥,如呼吸系統感染、肺結核、氣胸,晚期可造成肺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且危及生命安全[5]。塵肺病情具有不可逆轉性,通常發病時間越短病變程度越輕,因此早期診斷塵肺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6]。臨床診斷塵肺主要根據患者癥狀表現、職業史、肺功能檢查以及X胸片檢查,在塵肺診斷中,X線檢查應用較為普遍,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前后胸圖像重疊,無法對肺部小陰影大小、結構清晰顯示等,影響診斷準確性[7]。
影像學檢查是臨床診斷塵肺的主要診斷方法,由于塵肺可導致肺部纖維化和彌漫性損傷,從而產生肺部影像學差異,影像學檢查通過反映病變的分布和范圍可為塵肺分期提供有效依據。高千伏胸片是常用的一種檢查方法,是X線穿過肺部不同組織形成的灰階圖像,密度差異可反映病理差異,但單純X攝像無法準確做出臨床診斷,還需配合更為可靠的檢查方法[8]。隨著臨床CT技術的不斷完善及發展,其優勢逐漸凸顯。MSCT具有較高的分辨率,不會受到肺組織重疊的影響,成像清晰,立體效果明顯顯示,更易觀察小病灶,從而為塵肺診斷提供有效參考[9]。本次研究結果顯示:MSCT對不同分期塵肺的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高千伏胸片(P<0.05),說明MSCT在塵肺診斷中更具優勢。
有研究[10]顯示,肺動脈直徑與肺動脈壓力呈正相關,相較于機體健康群體,塵肺患者肺動脈壓力明顯升高,肺動脈直徑顯著增大,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調查顯示:A組、B組、C組患者的MPA、RPA、LPA、RPAA、RPDA檢測值均高于對照組(P<0.05),C組以上5項肺動脈直徑指標均高于A組、B組,B組高于A組(P<0.05)。說明MSCT檢測主肺動脈直徑變化對塵肺早期診斷具有積極作用,隨著患者病情加重,主肺動脈直徑逐漸增大。研究結果顯示:肺動脈直徑相關指標MPA、RPA、LPA、RPAA、RPDA與FEV1%均呈負相關(P<0.05)。說明檢測塵肺患者主肺動脈直徑改變可以為了解主肺動脈壓力增大和判定疾病進展提供有效依據。塵肺是一種與粉塵暴露相關的職業性肺病,通常需要患病多年才能引起明顯的肺部病變,通過監測主肺動脈直徑的變化,可以檢測肺部病變的早期征兆;同時肺部病變通常與肺組織結構改變相關,導致肺血管和肺動脈變化,MSCT檢測主肺動脈直徑可以提供肺部結構和功能信息,有助于發現早期肺部損害[11]。MSCT檢測塵肺患者主肺動脈直徑變化,通過定量信息有助于診斷和監測疾病的進展[12]。但需注意,主肺動脈直徑變化不是塵肺的唯一診斷標志,需要與其他臨床信息和影像學檢查(如X射線、CT胸部掃描)相結合來做出準確診斷。
綜上所述,塵肺患者利用MSCT檢測主肺動脈直徑變化可作為疾病分期的重要手段,從而為塵肺早期診斷提供有效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