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楊麗(浙江康復醫院,浙江 杭州 310000)
老年腦梗死患者通常在病情穩定后出現偏癱后遺癥。偏癱會導致患者一側肢體肌力和運動能力的下降,甚至完全喪失,嚴重影響康復和生活質量。為了改善這種情況,現代醫學主張在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盡早進行康復訓練。偏癱肢體康復訓練有助于改善肢體功能、縮小梗死區域,并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1]。然而,由于大多數腦梗死偏癱患者對疾病了解有限,往往不能準確認識到康復訓練的必要性。常規健康教育采用口頭告知形式開展,是單向的灌輸,效果并不理想。Teach-back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種雙向信息傳遞的方式,在向患者傳遞健康知識后,要求患者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或演示所學內容,以評估他們的理解程度。如果患者沒有完全理解,則進一步解釋和說明,直到患者真正理解為止。本次研究中給予研究組老年腦梗死后偏癱患者Teach-back健康教育聯合偏癱肢體康復訓練以探尋其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于2023年1月-2023年9月期間收治的86例老年腦梗死后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兩組。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齡61-79歲,平均(69.67±6.47)歲,病程1-11個月,平均(5.67±0.23)個月,偏癱部位:左側23例,右側20例。研究組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齡61-80歲,平均(70.06±4.51)歲,病程1-10個月,平均(5.71±0.33)個月,偏癱部位:左側25例,右側18例。兩組間一般資料相比,無顯著差異(均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納入標準:①經MRI或CT檢查證實且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2];②首次發病;③遺留一側偏癱;④年齡≥60歲;⑤患者對研究內容知情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發病前存在肢體功能障礙;②合并急性腦出血;③伴有嚴重骨及關節疾病;④存在嚴重意識、認知等障礙;⑤由其他疾病所致偏癱;⑥合并其他腦組織病變;⑦中途退出本研究。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應用常規健康教育聯合偏癱肢體康復訓練。(1)常規健康教育包括發放康復鍛煉、健康素養教育手冊,并向患者講解相關內容。(2)偏癱肢體康復訓練在入院后的第5天開始進行,具體包括以下內容:①體位擺放:根據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特點進行功能位擺放,以預防并改善肌肉緊縮、關節功能受限等問題。②體位變換:每2小時進行一次體位變換,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環、預防壓瘡等并發癥。③關節活動:針對患側肢體的關節功能進行活動訓練,促進關節靈活度的恢復。每個關節5-6次,每日兩組。④坐站訓練:通過逐漸增加床頭高度,引導患者從仰臥位到坐位,再逐漸進行坐立、站立的訓練,以提高肢體的穩定性和站立能力。每次進行15-20分鐘,每日進行3次。⑤步行訓練:根據患者的康復情況,逐步引導患者進行步行訓練,包括使用助行器或家屬的攙扶,并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和步態。每次進行10-15分鐘,每日進行3次。⑥生活能力訓練:通過協助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訓練,如洗漱、進食、穿衣等,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每次進行20-30分鐘,每日進行3次。⑦核心穩定訓練:通過徒手訓練和平衡氣墊訓練,加強核心肌群的穩定性,提高身體的平衡能力。每次進行20-30分鐘,每日進行4次。
1.2.2 研究組應用Teach-back健康教育聯合偏癱肢體康復訓練。偏癱肢體康復訓練同對照組。(1)準備階段:組建Teach-back健康教育小組,由康復科醫師、神經科醫師、護士長和責任護士組成。所有醫護人員都接受系統、專業的培訓并進行統一考核,醫護人員需要完全掌握Teach-back健康教育的實施步驟和注意事項,具備高質量的專業素養。(2)實施方法:①了解患者對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在患者入院當日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對疾病知識以及偏癱肢體康復訓練的認知現狀。②實施個性化健康教育: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從患者入院第2天到出院當天進行干預。采用圖文并茂、動畫視頻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健康教育,如舉辦健康知識講座、發放健康宣教手冊、觀看疾病相關的動畫視頻,并通過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等方式推送疾病知識以及偏癱肢體康復訓練等信息。③效果評價:在健康宣教結束后,通過面對面交流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反饋信息,檢查他們知識的掌握情況。如果患者能夠準確無誤地復述所學內容,則達到預期效果,健康教育結束。如果患者不能復述或復述有誤,則針對他們的知識盲點循環進行健康指導,直到他們完全理解和掌握為止。
1.3 觀察指標 ①健康素養:使用自制的健康素養問卷對兩組患者在入院第2天及出院當天調查。問卷包括健康信念、健康知識、健康技能和健康行為四個維度。每個維度的總分范圍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健康素養水平越高。②依從性:在出院當天使用自制的依從性量表對兩組患者依從性進行評估。該量表滿分100分,根據分數劃分為完全依從(>90分)、一般依從(60-90分)和不依從(<60分)。依從率=(完全依從例數+一般依從例數)/總例數×100%。③治療效果:使用《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及臨床療效評定標準》[3]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評估。治愈:評分減少≥80%,病殘程度為0級;顯效:評分減少范圍在60%-80%之間,病殘程度為1-3級;有效:評分減少范圍在20%-59%之間;無效:評分減少低于20%。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以()表示計量資料,組間采用t檢驗;以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健康素養比較 兩組患者入院第2天健康素養指標相比,無顯著差異(P值均<0.05)。兩組出院當天健康素養指標與入院第2天相比,評分顯著升高,且研究組健康素養指標與對照組比較,評分顯著更高(P值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健康素養比較(,分)

表1 兩組健康素養比較(,分)
注:與本組入院第2天數據相比,△P<0.05。
?
2.2 兩組依從性比較 研究組依從率(95.35%)與對照組(74.42%)相比明顯較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依從性比較[n(%)]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95.35%)與對照組(76.74%)相比明顯較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腦梗死后遺癥的發生率較高,尤其是偏癱等運動功能障礙。然而,在病情穩定后進行早期的康復訓練可以促進神經修復和側支循環的建立,改善偏癱側肢體的功能[4]。相關研究[5]表明,有效的健康教育對于腦梗死患者的康復至關重要,可以幫助患者正確理解疾病的知識,掌握康復訓練的方法,提高康復效果。Teach-back健康教育是一種綜合性、跨學科的教育模式,能夠實現雙向信息傳遞,患者能夠全面、準確地掌握與疾病相關的知識,糾正錯誤的認知[6],讓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康復訓練的方法,加速康復進程。
本次研究中給予研究組患者Teach-back健康教育聯合偏癱肢體康復訓練,結果顯示,兩組出院當天健康素養指標與入院第2天相比,評分顯著升高,且研究組健康素養指標與對照組比較,評分顯著更高(P值均<0.05)。研究組依從率(95.35%)與對照組(74.42%)相比明顯較高(P<0.05)。結果說明Teach-back健康教育聯合偏癱肢體康復訓練不僅可以提升患者的健康素養,還能增強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究其原因:①組建健康教育小組并進行培訓,確保組員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熟練的實踐技能,可以為健康教育的有效實施提供保障,從而更好地滿足患者的需求。②通過要求患者向醫護人員復述所接受的信息,醫護人員可以及時、準確地評估患者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這種實時的評估機制可以幫助醫護人員發現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掌握的薄弱點,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再教育,以糾正和澄清錯誤。經過多次重復的教育和反饋,可以正向激勵患者,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③通過與醫護人員的密切溝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當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關心和支持時,會更加信任和依賴他們的建議和指導,這種積極的互動和溝通有助于增強患者的依從性[7]。偏癱肢體康復訓練對于腦梗死偏癱患者來說至關重要。偏癱肢體康復訓練可以通過刺激受損的神經通路,促進神經再生和重塑,從而幫助患者恢復肌肉力量、關節活動范圍和日常生活能力。加以Teach-back健康教育方法,可以向患者傳達關于偏癱肢體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和益處。通過患者回顧所學內容并向醫護人員復述,患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內化所接受的知識,增強對康復訓練的依從性和參與度。患者意識到積極配合康復訓練對預后的益處后,會更有動力克服康復訓練過程中的痛苦和困難,堅持遵醫囑進行訓練[8]。這種主動參與和積極配合可以幫助患者獲得更好的康復效果,因此本研究中研究組治療效果更優。
綜上所述,老年腦梗死后偏癱患者應用Teach-back健康教育聯合偏癱肢體康復訓練可有效提升健康素養和依從性,有利于改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