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俊,呂增波,張朝青(.貴州省盤州市人民醫院,貴州 盤州 553000;.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云南 曲靖 655000)
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肺癌最常見的病理類型,早中期NSCLC以手術治療為首選,但是癌組織極易形成微轉移,導致腫瘤復發,且早期不易發現[1]。NSCLC術后復發可導致全身癌細胞擴散,預后較差,中位生存期為11.4-17.7個月[2]。因此探尋預測NSCLC根治術后復發的生物學指標十分重要。可溶性CD105(SCD105)是CD105的可溶性形式,CD105在內皮細胞上表達上調,調控新生血管形成,是癌癥預后的潛在生物指標[3]。骨膜素(periostin)是一種多功能的細胞外基質蛋白,可通過激活PI3K/Akt信號通路促進癌細胞轉移,與腫瘤發生進展密切相關[4]。胸苷激酶(TK1)是一種參與嘧啶代謝的胞質酶,可催化γ-磷酸基團添加到胸苷,TK1在惡性腫瘤中過表達,且與預后不良有關[5]。本研究旨在探討血清S-CD105、periostin、TK1水平與NSCLC根治術后復發的關系,為NSCLC根治術后復發診治提供參考依據,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9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27例NSCLC患者,納入標準:①均接受肺癌根治手術和淋巴結系統清掃,經術后病理證實為NSCLC,符合《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8版)》[6]中NSCLC診斷標準;②術后定期接受隨訪,至少6個月;③患者及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②術前CT、MRI、骨掃描等影像檢查已證實腫瘤細胞已發生遠處轉移;③隨訪失聯。本研究已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實驗室檢查 所有NSCLC患者術后48h內采集靜脈血,檢測血清S-CD105、periostin、TK1水平。血標本處理:采集外周靜脈血3ml注入干燥試管,待血液凝固后取上層血清離心(2000rpm,半徑15cm,時間10min),然后取上清液冷凍保存。采用UniCel DxI 800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檢測血清TK1水平,采用ST-360型96孔板多功能全自動酶標免疫檢測儀(濟南巴艾貝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運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S-CD105、periostin水平,試劑盒購自美國賽默飛公司。
1.3 臨床資料收集 收集患者年齡、性別、吸煙史、組織學分型(鱗癌、腺癌、其他)、分化程度(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腫瘤直徑(≥3cm、<3cm)、T分期(T1、T2、T3)、縱隔淋巴結轉移、手術方式(全肺切除、肺葉切除、肺葉袖式切除)、腫瘤標志物[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癌胚抗原(CEA)、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水平]。
1.4 隨訪 從手術結束后隨訪至患者復發或隨訪期滿,隨訪期為24個月,每3個月門診復查一次,接受CT、PET-CT、超聲、纖支鏡、MRI、骨掃描、血清腫瘤標志物等檢查,確定復發情況,根據術后是否發生復發將患者分為復發組和無復發組。
1.5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5.00進行數據分析,經Kolmogorov–Smirnov檢驗的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NSCLC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分析S-CD105、periostin、TK1以及聯合預測NSCLC術后復發的價值。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臨床資料以及血清S-CD105、periostin、TK1水平比較隨訪期間53例復發,復發率41.73%。復發組年齡、中低分化、T3、縱隔淋巴結轉移、血清S-CD105、periostin、TK1、CEA、NSE水平高于無復發組(P<0.05),兩組性別、吸煙史、組織學分型、腫瘤直徑、手術方式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復發組和無復發組基線資料、血清S-CD105、periostin、TK1水平差異[,n(%)]

表1 復發組和無復發組基線資料、血清S-CD105、periostin、TK1水平差異[,n(%)]
?
2.2 影響NSCLC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分析 建立Logistic回歸方程,以年齡、分化程度、T分期、縱隔淋巴結轉移、S-CD105、periostin、TK1、CEA、NSE為自變量,NSCLC術后復發為因變量(賦值:0=否,1=是),ENTER法篩選變量(入=0.05,出=0.10)。結果顯示,縱隔淋巴結轉移、高水平S-CD105、高水平periostin、高水平TK1是NSCLC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影響NSCLC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分析
2.3 血清S-CD105、periostin、TK1預測NSCLC術后復發的價值血清S-CD105、periostin、TK1預測NSCLC術后復發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700、0.717、0.718,其中periostin、TK1曲線下面積高于CEA(Z=2.141、2.086,P= 0.032、0.037),S-CD105與CEA比較,無統計學差異(Z=1.747,P=0.081),S-CD105、periostin、TK1曲線下面積均高于NSE(Z=2.766、3.139、2.905,P=0.006、0.002、0.004)。聯合S-CD105、periostin、TK1預測NSCLC術后復發的曲線下面積為0.892,高于單獨S-CD105、periostin、TK1(Z=4.358、3.848、3.611,P=0.000、0.000、0.000),見表3和圖1。

表3 S-CD105、periostin、TK1預測NSCLC術后復發的效能
早期預測NSCLC根治性手術后復發有助于指導臨床治療,為臨床術后聯合放化療提供依據。常規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方便、經濟,但是靈敏度和特異性不理想,在腫瘤復發評估中應用較為局限,因此有必要探討更為敏感的生物標志物。
CD105又稱內皮糖蛋白,是一種I型同源二聚體整合跨膜糖蛋白和輔助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受體,主要表達于血管內皮和基質細胞,在增殖的內皮細胞上特異性高度表達,誘導內皮細胞活化和增殖,促使新生血管生成,與惡性腫瘤發生和進展有關[7]。S-CD105作為S-CD105的可溶性形式,與細胞中S-CD105表達有密切相關性。本研究發現S-CD105與NSCLC根治術后復發也存在密切關系,復發組血清S-CD105水平明顯高于無復發組,S-CD105水平增高是NSCLC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說明S-CD105水平增高可能促使NSCLC術后腫瘤復發。分析可能的機制為:CD105通過TGF-β1信號轉導促使內皮細胞增殖分化,基質內內源性血管生長因子(VEGF)的合成,誘導新生血管和血管網絡形成[7],導致NSCLC增殖、遷移和復發。
periostin是一種由信號肽組成的多模塊蛋白質,在骨膜、成纖維細胞、富含膠原蛋白的結締組織中表達,periostin的FAS1域和N端EMI域與細胞外基質蛋白結合調節細胞增殖分化,促進骨發育,參與組織修復和上皮-間充質轉換過程[8]。研究[9]表明,periostin與NSCLC也存在密切關系,NSCLC癌癥相關成纖維細胞的periostin表達增高,且與NSCLC病理分期、惡性程度和淋巴結轉移有關。本研究結果發現periostin與NSCLC根治術后復發亦有關,periostin水平增高是NSCLC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表明periostin可作為NSCLC術后復發的預測指標。上皮間質轉化與肺癌術后復發有關,periostin可能通過p38/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信號通路促使Snail和Twist表達,促使上皮間質轉化,增加細胞遷移潛力[10],導致腫瘤復發。
TK1是一種DNA補救途徑酶,在胞質溶膠內轉化為單磷酸鹽形式(dTMP),dTMP被胞質溶膠內連續酶轉化為三磷酸形式的脫氧胸苷三磷酸(dTTP),dTTP再通過核孔復合物被動輸入細胞核,參與DNA合成和轉錄[11]。有研究[12]顯示,TK1水平與乳腺癌復發、轉移均存在正相關關系。本研究發現TK1與NSCLC患者根治術后復發亦存在密切關系,TK1水平增高是NSCLC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提示TK1參與NSCLC術后腫瘤復發過程,推測可能的機制為MAP激酶途徑激活上調TK1表達,TK1被轉錄因子MAZ轉錄上調,TK1通過誘導生長和分化因子15表達促進肺癌細胞生長,增加癌細胞侵襲性和轉移能力[13],導致腫瘤復發。
本研究ROC分析結果顯示S-CD105、periostin、TK1預測NSCLC術后復發的曲線下面積高于常規腫瘤標志物CEA、NSE,說明S-CD105、periostin、TK1在NSCLC預后預測中具有較高的價值。聯合S-CD105、periostin、TK1后預測效能較單獨指標明顯增高,提示聯合檢測可提高預測效能,為臨床NSCLC根治術后復發的預判提供更可靠的信息。回歸分析還顯示縱隔淋巴結轉移與NSCLC根治術后復發有關,臨床可結合高危因素和血清學標志物識別高復發風險患者,強化術后放化療,以控制病情,預防腫瘤復發。
總之,NSCLC根治術后復發患者血清S-CD105、periostin、TK1水平均增高,S-CD105、periostin、TK1水平增高是NSCLC患者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可作為復發風險的預測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