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昱(浙江省嘉善縣第一人民醫院,浙江 嘉興 314100)
直腸癌具有較高的發生率,屬于惡性腫瘤之一,即發生在齒狀線到直腸乙狀結腸交界位置的癌。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癌細胞會朝著腸管縱徑或腸壁深層浸潤,隨后即可轉移到全身,使患者的病情迅速進展,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1-2],其中低位直腸癌較為常見,即腫瘤下緣和肛緣距離小于5cm的情況。現階段,在低位直腸癌確診之后,需實施手術治療,然而因其病灶存在位置深以及解剖關系復雜的特點,導致手術治療效果不理想,存在較高復發風險,故應注重輔助治療方案的設計和實施,為臨床療效提供保障[3-4]。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低位直腸癌術后化療方案逐漸趨于多樣化、高效化,mFOLFOX6屬于常用方案之一,被廣泛運用在臨床治療之中,方案中涉及氟尿嘧啶、奧沙利鉑、亞葉酸鈣等多種藥物,可以為治療效果提供保障[5-6]。然而,結合臨床經驗不難發現,該治療方案存在不良反應較多等弊端,會影響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導致無法達到預期治療目標。貝伐珠單抗是一種新型的抗腫瘤藥物,通過抑制血管生長而阻滯腫瘤血管的生成,減少腫瘤細胞的血供,進而達到抑制癌細胞生長的目的,是一種有別于常規化療藥物的新型抗癌藥物[7]。為此,本研究探討貝伐珠單抗與mFOLFOX6化療方案聯合應用對低位直腸癌的治療作用及安全性,主要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時間范圍為2018年1月-2023年1月,選取該期間我院診治的86例低位直腸癌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將其分成觀察組(43例)和對照組(43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P>0.05,差異不突出,可進行比較,見表1。入選要求:①患者符合低位直腸癌的診斷標準[8];②患者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③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且配合術后輔助化療;④患者認知和精神無異常,可正常配合本次研究;⑤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篩除要求:①患者對本次研究用藥存在禁忌證;②患者重要臟器功能異常;③患者缺少完整的臨床資料;④患者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⑤患者接受了其他相關治療;⑥患者合并嚴重感染。脫落剔除要求:①中途退出者;②隨訪失聯者;③患者遵醫行為差,未能落實相應治療方案;④檢查結果不完整,難以有效評估療效和研究相關指標者。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mFOLFOX6化療方案,藥物選取奧沙利鉑注射液(生產企業: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962,藥物規格:20ml:40mg),將100mg/m2本品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用藥時間為治療首日,用藥方法采取靜脈滴注;亞葉酸鈣注射液[生產企業: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584,規格:10ml:0.1g(以亞葉酸計)],將400mg/m2本品溶于250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用藥時間和方法同上;注射用氟尿嘧啶(生產企業: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7995,規格:10ml:0.25g),將400mg/m2本品溶于500ml的0.9%氯化鈉注射液中,用藥時間和方法同奧沙利鉑。此外,實施氟尿嘧啶泵入治療,劑量控制在2400mg/m2,泵注時間為46h,每14d治療1次,持續治療3次。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臨床指標進行密切觀測,包括血常規、重要臟器功能等,完善用藥后不良反應監測。
觀察組:在對照組方案基礎上增加貝伐珠單抗治療,將貝伐珠單抗注射液(德國Roche Diagnostics GmbH,國藥準字S20170035,商品名:安維汀,規格:100mg:4ml)20ml與250ml 0.9%氯化鈉注射液混合后靜脈滴注,每隔2周給藥1次為1個治療周期。
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3個周期后觀察評估療效。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在完成治療后,通過客觀緩解率(ORR)、疾病空置率(DCR)進行評估。②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抽取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3ml,置入肝素抗凝管內,實施10min離心處理,轉速控制為每分鐘5000r,取上清液對癌胚抗原(CEA)、糖鏈抗原19-9(CA19-9)、糖鏈抗原50(CA50)加以測定,檢測方法為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時間為治療首日和治療后1d。③遠期療效:對患者實施跟蹤隨訪,對總體生存期(OS)加以記錄和評估。④不良反應:對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記錄和分析。
1.4 療效判斷標準 臨床療效的評估依據采用《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9],可分為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CR)、部分緩解(Partial remission,PR)、穩定(Stable disease,SD)、進展(Progress disease,PD)。根據影像學檢查結果可知病灶完全消失,且持續時間大于1個月,則符合CR的判斷標準;檢查結果為病灶縮小超過50%,持續時間同上,記作PR;檢查結果即病灶有所縮小,25%≤縮小范圍≤50%,且未出現新病灶,持續時間大于1個月,則可以判斷為SD;影像學檢查結果為病灶縮小范圍小于25%,或病灶有所增大,或存在新的病灶,視為PD。客觀緩解率(Objective remission rate,ORR)=CR發生率+PR發生率;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CR發生率+PR發生率+SD發生率。
1.5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數據處理工具選用SPSS20.0,計量資料的表達形式為,通過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通過χ2檢驗,判斷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的依據為P<0.05,檢驗水準雙側α=0.05。
2.1 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ORR為69.77%(30/43),DCR即83.72%(36/43),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48.84%(21/43)、62.79%(27/43)(P<0.05),見表2。

表2 兩組近期療效對比[n(%)]
2.2 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根據表3可知,在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方面,治療前,兩組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觀察組相比于對照組較低(P<0.05)。
表3 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

表3 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
注:與同組患者治療前比較,*P<0.05。
?
2.3 遠期療效指標對比 經隨訪觀察顯示,治療后觀察組OS水平為(19.37±4.80)個月,對照組為(15.11±4.32)個月,存在顯著差異(t=4.326,P=0.000)。
2.4 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治療期間觀察組、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20.93%(9/43)、13.95%(6/43),組間無明顯差異(χ2=0.727,P=0.394)。
在直腸癌中,低位直腸癌具有相對較高的發生率,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臨床中以手術治療為主,然而因其解剖關系復雜,導致手術難度較高,手術治療無法徹底切除病灶,術后復發率較高[10]。基于此,在術后應注重輔助治療方案的應用,為臨床療效提供有力保障。術后的輔助化療則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臨床中mFOLFOX6較為常用,是一種多藥聯合方案。奧沙利鉑屬于鉑類抗腫瘤藥物之一,具有比順鉑更突出的抗腫瘤活性,能夠破壞癌細胞DNA堿基,對癌細胞生長和分化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時還可以破壞癌細胞細胞膜結構;亞葉酸鈣在化療輔助治療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范圍,和氟尿嘧啶聯用方案較為常見,可以將整體臨床療效提高;氟尿嘧啶可以對癌細胞DNA合成加以影響,同時還可以對癌細胞RNA產生輕微抑制作用,還能夠抑制細胞周期,具備良好的抗癌價值。聯合應用上述三種藥物,能夠起到協同增效的價值,將整體抗腫瘤效果提高[11]。然而,單純化療方案存在毒副作用大等弊端,會影響機體免疫功能,制約了臨床療效的提升,故應加強對輔助治療方案的研究以及應用。
貝伐珠單抗是一種新型的抗腫瘤藥物,與常規化療藥物的作用機制有顯著的區別[12]。貝伐珠單抗的抗腫瘤機制是基于抑制腫瘤新生血管形成中的關鍵因子VEGF,其能減少腫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減少腫瘤病灶的血供,阻止腫瘤病灶的進展,從而發揮有效的治療作用[13]。貝伐珠單抗可以對新生血管生長起到良好的抑制效果,還能夠對現存血管加以破壞,使其缺乏營養供應,同時促使癌細胞獲取氧氣、養分的能力下降,對其生長造成消極影響,從而對腫瘤生長起到延緩或抑制作用[14]。此外,貝伐珠單抗能夠對腫瘤血供加以改變,有助于藥物到達腫瘤組織,提高化療效果。根據本次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ORR、DCR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意味著貝伐珠單抗在提高治療效果方面效果顯著。觀察組CEA、CA19-9、CA50水平相比于對照組較低(P<0.05),表明貝伐珠單抗有利于改善腫瘤標志物水平,能夠基于分子生物學角度驗證本品的應用價值。貝伐珠單抗和mFOLFOX常規化療方案的聯合應用從不同作用機制和作用途徑發揮協同增效的目的。根據隨訪情況可知,觀察組生存期相比于對照組較長(P<0.05),意味著貝伐珠單抗有利于提高遠期療效。組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相差不大(P>0.05),表明聯合治療方案并不會對治療安全性造成消極影響。
綜上所述,在低位直腸癌患者治療中采用貝伐珠單抗聯合mFOLFOX6化療方案具備重要應用價值,能夠提高臨床療效和遠期效果,有助于改善腫瘤標志物水平,并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發生風險,具有突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