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琪(遵義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貴州 遵義 563000)
1950年《落基山醫學雜志》(Rocky Mountain Medical Journal)首次將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這一概念提出來。1958年Apley和Nasih則首次描述出了IBS的一個重要特征——復發性腹痛(Recurrent abdominal pain,RAP)[1]。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種常見兒科疾病,也是兒童復發性腹痛常見原因,易對兒童及家長造成焦慮與困擾,影響兒童生活質量。該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并伴有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秘、腹瀉或兩者交替出現),在診斷IBS前,應先排除器質性原因。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是由嬰兒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腸球菌和蠟樣芽孢桿菌4個菌種組成的活菌制劑[2],是臨床常用的益生菌制劑之一,具有代表性。本文觀察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口服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治療兒童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兒的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我院兒科60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兒進行研究。納入標準:符合IBS指南診斷標準[3],入院前7天未使用過抗菌及止瀉藥物,14天內未服用益生菌制劑。排除標準:排除消化系統器質性病變,排除甲狀腺功能亢進、惡性腫瘤,無法配合治療的患兒。患兒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每組各30例,治療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9.03±3.19)歲;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齡(9.32±3.05)歲;兩組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兒均給予常規的藥物對癥治療,同時給予推拿治療。在此基礎上,治療組患兒給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杭州遠大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60010,規格:0.5g)進行治療,藥物用法用量: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口服,3g/次,3次/d。兩組均按照要求連續治療28天。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詳細記錄患兒腹痛、排便次數等。②臨床療效:治愈:大便成形、排便次數1-2次/d,腹痛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顯效:大便成形、排便次數<3次/d,腹痛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有效:大便不成型、排便次數>3次/d,腹痛、腹脹等不適癥狀、體征均有所緩解。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改善,或者加重。治療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24.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后兩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且治療后治療組大便次數、腹痛次數明顯優于對照組,具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2.3 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情況 治療期間兩組患兒均未出現不良反應。
腸易激綜合征主要依靠臨床癥狀診斷,雖然羅馬Ⅳ標準在2016年將羅馬Ⅲ腸易激綜合征診斷標準進行了校正,但有國外文獻[4]指出,羅馬Ⅳ標準在我國和西方人群中的敏感性較低。《2020年中國腸易激綜合征專家共識意見》[5]為我國IBS患者的診療提供了有效參考。隨著益生菌在不同疾病領域中的嘗試和作用發揮,及其制劑能夠在腸道菌群失調的疾病中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而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正常成人的腸道菌群相對固定,不容易改變,使用益生菌后,腸內菌群可短暫改變,停用后即可逐漸恢復。但兒童因年幼,其腸道菌群未完全形成固定的微生態系統,使用益生菌后也許能夠使其在腸道定植[6]。IBS病因尚未明確,臨床表現有很大差異性,其發病機制仍然不能完全闡明。目前研究認為與感染、炎癥、過敏、菌群失調、胃腸功能異常、精神因素、飲食、遺傳因素等相關[7-8]。臨床在選擇治療措施時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患兒及家屬對于癥狀的闡述不甚清晰,是臨床工作中的難點。此外,兒童用藥方面治療劑量的確定尤為重要,如果治療劑量不準確則無法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近年來,我國對于益生菌治療兒童IBS的研究甚少,特別是早產兒、后天有缺陷或先天不足的患兒,因其腸道屏障發育不完善,腸道內的細菌易通過腸道屏障進入血液,引發感染。但本研究患兒不存在該問題,且治療期間均無不良反應發生。本文結合臨床治療腹瀉型IBS經驗,加用雙歧桿菌四聯片能夠顯著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兩組患兒大便次數、腹痛次數均得到有效改善,提高了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