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芬,萬玲玉(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婦幼保健院,廣東 深圳 518172)
牛奶蛋白過敏者通常會伴有不同程度不良免疫反應,是一種過敏性病癥,在臨床中較為多見。嬰幼兒接觸的諸多食物中,牛奶較為普遍,而正是因為如此,牛奶也成為諸多過敏食物中比較主要的一種。發生牛奶蛋白過敏的嬰幼兒主要是對乳清蛋白、酪蛋白產生過敏反應,通常是與嬰幼兒自身的免疫球蛋白E(IgE)存在密切關聯,在嬰幼兒進食某些食物后,其機體內的IgE無法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可能就會誘發嬰幼兒出現哮喘、過敏性濕疹、特應性皮炎等諸多過敏反應。發病患兒的臨床表現包括腹瀉、便血、嘔吐、咳嗽以及皮疹等,病情嚴重的還會造成過敏性休克、生長發育緩慢并累及機體臟器等一系列嚴重后果出現。既往諸多臨床研究指出,機體腸道菌群在受到益生菌的有效調控后可以實現菌群平衡,同時還可以在免疫系統中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進而有效調節免疫系統發育,增強機體免疫系統,對過敏性疾病發病風險給予有效降低[1]。為了進一步分析消化系統牛奶蛋白過敏對患兒體重的影響,現對我院收治的消化系統牛奶蛋白過敏表現嬰兒開展調查分析,發現益生菌治療的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消化系統牛奶蛋白過敏表現嬰兒60例,分為兩組,研究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1-7個月,平均(4.8±1.2)個月;對照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齡1-8個月,平均(5.0±1.1)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對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對照組:選擇深度水解蛋白配方治療,暫停其他輔食,持續治療3個月。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益生菌治療,選擇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予以口服,1粒/日,持續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治療效果:顯效:患兒治療后的濕疹皮損、腹瀉臨床癥狀及體征均徹底消除,大便性狀完全恢復到正常水平,且病情未再次反復;有效:患兒治療后的濕疹皮損、腹瀉臨床癥狀及體征均得到極大程度緩解,但治療后6個月病情再次反復;無效:患兒治療后多種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未有任何改變,后續病情反復。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的IgE水平:抽取患兒3ml空腹靜脈血予以離心處理,并獲取血清樣本,應用免疫擴散法對IgE指標進行檢測,嚴格遵循說明書實施相關操作,其數值越接近正常值則代表治療效果越顯著。③比較兩組的生長發育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計數資料[n(%)]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2.1 治療效果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例,%)
2.2 IgE水平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的IgE水平更接近正常值(P<0.05),見表2。
表2 兩組IgE水平對比(,ng/ml)

表2 兩組IgE水平對比(,ng/ml)
?
2.3 生長發育指標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的生長發育情況更好(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長發育指標對比()

表3 兩組生長發育指標對比()
?
消化系統牛奶蛋白過敏病癥是由一種或者多種蛋白造成的,過敏原有乳清蛋白和酪蛋白,免疫機制分為三種,第一是IgE介導的對應特異性過敏反應,其次是非IgE介導的對應過敏反應,最后是兩種混合類型。該病的出現是由很多原因一起作用產生,而腸道菌群失調是最主要的一種原因。機體的胃腸道可以發揮免疫屏障的作用,屬于機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而嬰兒處于發育時期,自身免疫系統還處于發育階段,整體功能尚未發育完全,同時,嬰兒的胃腸道屏障功能也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存在諸多臨床特點,例如腸道滲透壓增加、消化液分泌不足、黏膜細胞整體排列稀疏等,且腸道的上皮細胞彼此排列也不夠緊密,而這部分排列不夠緊密的間隙會讓大分子抗原透過黏膜進到機體,從而提高過敏風險[2]。所以,當嬰兒攝入牛奶蛋白后,牛奶蛋白會以過敏原的身份透過胃腸道屏障進入血液,在與血液中的IgE介導產生變態反應后導致嬰兒引發過敏。嬰幼兒出生后,若是母乳量不足,就需要攝入其他食物,而比較常見的食物之一就是牛奶,牛奶富含的多種成分中蛋白質種類多達四十余種,如果嬰兒存在牛奶蛋白質過敏情況,在攝入牛奶后就會存在極大概率發生過敏反應。嬰兒發生過敏反應后會出現腹瀉等癥狀,使食物過敏易感性有所提升,降低機體免疫功能,影響嬰兒的健康發育。通常情況下,嬰兒家長會盡可能地避免讓嬰兒攝入過敏原食物,且這種方式也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可是長此以往會嚴重降低嬰兒對營養物質的全面吸收,導致嬰兒營養不良,因此需要盡早干預,以改善患兒的預后效果[3]。
深度水解蛋白配方是指在利用酶解技術、加熱技術調控牛乳蛋白后,分解其中存在的相關蛋白質,使之轉化為少量的短肽、游離氨基酸,對原來完整牛乳蛋白中過敏原的對應序列給予拆分、減少,以達到攝入后讓機體抗原性有所下降的效果,促進對分解后成分的快速吸收、消化,有效降低牛乳蛋白過敏發生率。但是長期使用不能有效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需要輔以更加合適的治療方法。臨床研究發現,益生菌的有效定植可以提高患兒腸道的整體屏障功能,降低過敏幾率。在攝入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后,不但可以一定程度上刺激機體腸道免疫力,同時還可以對機體腸內防御屏障給予有效改善。由于嬰幼兒階段的嬰兒尚未具備成熟的免疫系統功能,因此導致腸道抵御過敏原能力相對薄弱。同時,機體腸道微生態平衡得以有效維持、免疫效果得以實現有賴于腸道上層存在的細菌屏障,但當腸道菌群出現失衡狀況,腸黏膜通透性會發生改變,無法有效發揮免疫保護作用,機體內開始進入大量致敏性蛋白,誘發機體發生過敏反應。鑒于此,為嬰兒應用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一方面能夠對嬰兒腸道菌群失衡情況給予有效調節,維持腸道菌群平衡,另一方面,能夠在嬰兒腸黏膜上構筑一層保護膜,并對腸黏膜的屏障功能進行有效修復,促進嬰兒免疫屏障功能的快速恢復并增強,有效抵御大分子蛋白的入侵,減少嬰兒過敏反應的發生幾率[4]。本研究發現,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的治療有效率較高(P<0.05);研究組的IgE水平更接近正常值(P<0.05)。表明益生菌治療的效果更好,能夠顯著降低免疫球蛋白水平,改善過敏癥狀,提高預后效果。
嬰兒在攝入食物、吸收食物中營養成分的過程中,其吸收優良性會受到嬰兒腸道功能的直接影響,當嬰兒存在不良狀況時就會導致腸道功能不良,引發嬰兒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加大嬰兒營養不良風險,生長發育所需能量無法得到滿足,對嬰兒的健康成長發育產生不利影響。所以,一方面需要確保嬰兒攝入足夠的營養物質,滿足身體發育所需能量,另一方面需要對嬰兒不良狀況給予有效預防、改善。益生菌的應用就可以滿足上述兩個方面的需求,一方面可以促進腸道營養有效吸收,另一方面對嬰兒不良狀況給予有效改善。益生菌屬于腸道的正常菌群,包含腸球菌三聯活菌、嗜酸乳桿菌、雙歧桿菌,生長、繁殖在腸道內,可降低腸道內的pH值,促進胃腸蠕動,對有害菌群帶來的異常發酵給予有效抑制,調節黏膜整體免疫反應,加速恢復胃腸功能[5]。體重是嬰兒在生長發育時期的一個重要指標,本研究發現,研究組的生長發育情況更好(P<0.05)。可以證明消化系統牛奶蛋白過敏會阻礙嬰兒的生長發育,尤其是體重的增長速率,而通過益生菌治療可有效改善嬰兒的整體營養狀況,最終提高其生長發育水平。
綜上所述,益生菌對消化系統牛奶蛋白過敏表現的嬰兒臨床療效更加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患兒的病情及臨床癥狀,恢復IgE水平,促進其生長發育,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