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怡(天津市北辰醫院,天津 300400)
醫院各科室的護理人員尤其是骨科等外科手術科室日常工作中會直接或間接接觸患者體液,部分患者存在乙肝、HIV等傳染性疾病,因此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性疾病職業暴露風險[1]。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將職業性感染性疾病暴露定義為經皮損傷(如針扎、尖銳物體切割)或黏膜或非接觸性皮膚(如皮膚開裂、擦傷或受皮炎影響)與血液、組織或其他物質接觸,并可能感染相關傳染性疾病[2-3]。一項以確定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有關的職業因素橫斷面研究[4],覆蓋了贊比亞全國30家衛生機構,共有370名護士參與了該項研究。該研究認為,未接受正規培訓的護士發生HIV、乙肝等職業暴露的概率顯著增高。目前,醫護人員職業暴露防護及宣教方面的工作仍比較薄弱,相關數據缺乏。因此,本研究對2018年6月天津市北辰醫院34位護士進行銳器損傷職業暴露情況調查和干預,評價職業暴露原因及干預效果。
1.1 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骨科被調查護理人員34人為研究對象,收回31份有效問卷,有效問卷收回率為91.18%。31份有效調查中報告銳器損傷67例次,平均每位被調查護士發生(2.21±0.23)例次。31份有效問卷中,女性30人(96.8%),男性1人(3.2%),平均年齡(34.3±7.2)歲;工作年限(7.2±6.4)年,職稱中副主任護師2人(6.5%),主管護師15人(48.4%),護師14人(45.2%)。
1.2 調查方法 采用天津市北辰醫院醫院感染管理科設計銳器損傷登記表,對我院骨科2018年6月在編護理人員工作期間發生的醫療銳器損傷情況進行分析,探討骨科護理人員銳器損傷等職業暴露發生率、暴露原因。同時根據入職時是否接受骨科護理人員職業暴露培訓分為接受培訓組和未接受培訓組,分析比較兩組職業暴露情況是否存在差異。問卷中調查的內容包括:①被調查人的基本特征,如年齡、性別、學歷、職稱等;②發生職業暴露損傷時間、地點、損傷特征、暴露劑量等;③傳染性疾病的種類;④處理方法。
2.1 調查結果 骨科被調查護理人員共34人,收回31份有效問卷,有效問卷收回率為91.18%。31份有效調查中報告銳器損傷67例次,平均每位被調查護士發生(2.21±0.23)例次。
2.2 致傷原因分析 銳器損傷原因分析提示,空針或輸液穿刺針損傷2 2例次(3 2.8%),手術刀劃傷1 1 例次(16.4%),剪刀刺傷12例次(17.9%),骨科其他銳性器械損傷4例次(6.0%),其他18例次(26.9%),見表1。

表1 致傷器械及損傷原因分析[n(%)]
2.3 銳器損傷與職業暴露 67例次銳器損傷中有9例次為傳染性疾病暴露,其中HBV暴露8次,梅毒暴露1次。9例次傳染性疾病暴露中,4例次發生暴露后立即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并根據暴露情況、暴露時間、暴露劑量等進行了相應的處理;2例次暴露后24小時內上報醫院感染管理科,并做了相應處理。
2.4 職業防護培訓與損傷發生風險 31份有效調查報告中11人未接受職業暴露培訓(未培訓組),20人接受培訓(培訓組)。未培訓組發生銳器致傷30例次,平均發生率為(2.7±1.3)例次/人;接受培訓組發生銳器致傷37例次,平均發生率為(1.9±0.9)例次/人,培訓組顯著低于未培訓組(P<0.05),見圖1A。培訓組中骨科護士培訓后到發生職業暴露的平均時間為(26.2±11.3)個月,而未培訓組平均暴露時間為(18.7±8.6)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HR=2.99,95%CI:2.07-4.33,P<0.05),見圖1B。

圖1 兩組患者銳器致傷發生次數及暴露時間比較(A:兩組患者職業暴露發生頻次比較;B:兩組培訓后至發生職業暴露事件的時間間隔)
近年來相關流行病學數據顯示,傳染性疾病如乙肝、梅毒、艾滋病等感染率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5]。在臨床工作的一線護理人員日常工作中會接觸大量的患者體液、分泌物和血液及上述體液污染的物品和銳利器械[6]。這些被患者體液污染的銳利器械在手術操作過程中、回收過程中及其他操作中均有導致醫護人員發生職業暴露和感染傳染性疾病的風險[7]。相關研究[8]顯示,每年全球范圍內有數十萬起因污染的器械損傷醫護人員的職業暴露事件,而因上述損傷發生的傳染性疾病亦有文獻報道。因此,對于手術科室或長期接觸銳利器械的科室和消毒供應室醫護人員應加強職業暴露培訓,規范操作,以降低感染風險[9-10]。尤其是乙肝、艾滋病和梅毒等傳染性疾病,上述疾病在普通人群中普遍易感,當發生上述感染性疾病污染的銳利器械損傷時,發生感染的職業暴露風險明顯增高。因此,骨科等手術科室醫護人員應按各項操作規程操作,避免發生感染性疾病職業暴露[11]。
本研究采用天津市北辰醫院醫院感染管理科設計銳器損傷登記表,對我院骨科2018年6月在編護理人員工作期間發生的醫療銳器損傷情況進行分析,探討骨科護理人員銳器損傷等職業暴露發生率、暴露原因。同時根據入職時是否接受骨科護理人員職業暴露培訓分為接受培訓組和未接受培訓組,分析比較兩組職業暴露情況是否存在差異。調查結果顯示34例被調查護理人員中收回有效問卷31份,共報告銳器損傷67例次,平均每位被調查護士發生(2.21±0.23)例次。說明大多數被調查的骨科護理人員均發生過1次或1次以上的銳器損傷事件,提示在骨科等手術科室,銳器損傷的發生情況較為普遍。原因主要包括空針或輸液穿刺針損傷22例次(32.8%),手術刀劃傷11例次(16.4%),剪刀刺傷12例次(17.9%),骨科其他銳性器械損傷4例次(6.0%),其他18例次(26.9%)。空針或輸液穿刺針損傷是主要的致傷原因,其發生率較高可能與日常護理工作中空針和輸液穿刺針的接觸與操作頻率最高有關,從而導致發生損傷的概率增大。因此,日常進行穿刺和拔除穿刺針及回收上述銳器時應規范和謹慎操作,避免損傷。67例次銳器損傷中有9例次為傳染性疾病暴露,其中HBV暴露8次,梅毒暴露1次。傳染性疾病暴露提示,乙肝病毒(HBV)暴露是主要的感染源,這與我國HBV感染率較高有關。本次調查中未發現HIV暴露事件,可能與HIV在我國普遍流行較低有關。31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11人未接受職業暴露培訓(未培訓組),20人接受培訓(培訓組)。未培訓組發生銳器致傷30例次,平均發生率為(2.7±1.3)例次/人;接受培訓組發生銳器致傷37例次,平均發生率為(1.9±0.9)例次/人,培訓組顯著低于未培訓組(P<0.05)。結果說明,適當的職業暴露防護培訓可降低骨科護理人員發生銳器損傷風險,對護理人員起到了切實的保護作用。培訓組中骨科護士培訓后到發生職業暴露的平均時間為(26.2±11.3)個月,而未培訓組平均暴露時間為(18.7±8.6)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骨科護士銳器致傷發生率較高,部分銳器致傷會導致相關傳染性疾病職業暴露發生。職業培訓有助于減少傳染性疾病暴露風險[12]。同時,及時和高效的感染性疾病職業暴露培訓和上報體系也有助于降低醫護人員感染風險,有助于切實保護醫護人員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