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佳,龍丹,胡裴佩,黃怡韻(上海市東方醫院吉安醫院,江西 吉安 343000)
聽力障礙作為新生兒常見疾病之一,其病因復雜,涉及生產損傷、病原體感染、遺傳等多因素,相關調查顯示,該病患病率約0.1%-0.3%,且近年來患病率逐漸升高[1]。研究[2]表明,早期發現新生兒聽力障礙情況,針對性予以相關干預治療,可改善其聽力缺陷,提高生活質量。聽力篩查作為評估新生兒聽力主要手段,其可有效檢出聽力缺陷,為臨床干預提供參考,但新生兒檢查耐受性、依從性不佳,容易影響篩查結果[3]。耳道干預作為臨床常用干預方案,其通過清潔外耳道,可避免耳道殘留物影響檢查[4]。撫觸護理是指安撫、觸摸皮膚的護理方案,其利用皮膚神經傳導,可緩解個體緊張、恐懼等情緒,使其保持身心放松、維持安靜狀態[5]。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撫觸護理對聽力篩查新生兒初篩通過率及新生兒情緒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上海市東方醫院吉安醫院2022年2月-2023年6月接受聽力篩查的新生兒103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52例)與研究組(51例)。納入標準:出生時間于48-72h;胎齡≥37周;單胎妊娠;生命體征穩定,無早夭風險;可耐受篩查;耳廓無畸形。排除標準:合并先天性器官器質性病變;合并先天性基因病變;合并嚴重宮內感染;合并血液系統疾病;合并先天性免疫缺陷性疾病;已確診有耳道病變,聽力異常。兩組性別、胎齡、出生體質量、娩出方式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見表1。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家屬知情同意研究。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耳道干預,檢查前充分與新生兒家屬溝通,講解聽力篩查流程、意義、重要性等,取得其配合,營造舒適、整潔的檢查室環境,注意控制雜音,環境噪音需<45dB;檢查前由經驗豐富的產科護士使用無菌棉簽輕輕擦拭新生兒耳道,清除外耳道上皮脫落物、分泌物等,并清理鼻腔處羊水,確認外耳道通暢后,觀察是否存在耳道畸形情況,并結合新生兒情況選擇適宜的耳塞與探頭,取側臥位,使用耳聲發射測定儀(廠家:丹麥爾聽美;型號:S/N900)進行聽力篩查;篩查結束后告知家屬篩查結果及注意事項,并讓其抱回病房。研究組基于耳道干預,給予撫觸護理,內容包括:①向家屬普及聽力篩查相關知識,并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宣教聽力篩查內容,使其正確認知聽力篩查,積極配合臨床護理。②聽力篩查前,于喂養后1h對新生兒進行撫觸護理,調節室內溫度于26℃-28℃,室內濕度于55%-65%,播放輕柔舒緩的音樂,由經專業撫觸培訓的護士進行護理,取新生兒俯臥位,四肢與腹部貼于床面,先用雙手輕輕觸摸其前額、頭部、下頜,并沿著身體緩慢觸摸胸部、腹部、上肢與下肢、背部,撫觸結束后將新生兒調整為仰臥位,再按上述的順序進行撫觸,撫觸期間應采用溫和的語言與新生兒互動,并加強眼神交流,撫觸時間為15min;撫觸期間需注意觀察新生兒狀態,若存在明顯哭鬧不止、情緒激動情況,則由家屬安撫,待其狀態穩定后再行撫觸護理。③篩查結束后,告知家屬初次篩查結果,若篩查未通過,告知其原因、假陽性可能等,并加強家屬心理疏導,排解其恐慌、緊張、焦慮等情緒,同時告知復篩時間,囑其提前做好準備等。
1.3 觀察指標 ①初篩通過率:記錄兩組初篩通過例數。②新生兒檢查時間與暴露時間:記錄兩組新生兒檢查時間、暴露時間。③新生兒情緒:兩組檢查前后均使用新生兒疼痛評估量表(NIPS)[6]評定,內容包括覺醒狀態、面部表情、呼吸形態、哭鬧、上肢動作、下肢動作6項,總分值范圍為0-7分,分值越高則對應情緒越差。④新生兒鎮靜狀況:保持安靜,配合完成檢查為優;頭部輕微搖晃,但整體處于安靜,完成檢查為良;頭部劇烈晃動,伴有哭鬧行為為差。⑤家長滿意度:篩查結束,使用自制滿意度問卷評定,問卷內容包括篩查結果、篩查服務等項目,總分值0-80分,分值越高對應滿意度越高;根據得分劃分為非常滿意(>64分)、滿意(48-63分)、不滿意(32-47分)、非常不滿意(<32分),總滿意度為非常滿意度與滿意度之和。
2.1 兩組初篩通過率對比 研究組初篩通過49例,通過率為96.08%,對照組初篩通過41例,通過率為78.85%;研究組初篩通過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933,P=0.009)。
2.2 兩組新生兒檢查時間與暴露時間對比 研究組新生兒檢查時間、暴露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檢查時間與暴露時間對比(,min)

表2 兩組新生兒檢查時間與暴露時間對比(,min)
?
2.3 兩組新生兒情緒對比 兩組篩查后NIPS評分升高,但研究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新生兒情緒對比(,分)

表3 兩組新生兒情緒對比(,分)
?
2.4 兩組新生兒鎮靜狀況對比 研究組新生兒鎮靜狀況較對照組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新生兒鎮靜狀況對比[n(%)]
2.5 兩組家長滿意度對比 研究組家長總滿意度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家長滿意度對比[n(%)]
3.1 聽力篩查新生兒護理必要性 聽力障礙是指聽覺中樞神經功能異常或器質性改變,主要以聽覺缺陷為表現,容易影響新生兒語言系統,嚴重者會發展為聾啞人,降低生存質量[7]。聽力篩查作為新生兒聽力障礙常用檢查方案,其具有無痛、便捷等優勢,且可早期發現聽力障礙情況,指導臨床干預。但新生兒面對陌生環境容易哭鬧不止,對檢查產生不良干擾[8]。因此,新生兒聽力篩查期間需采取有效護理干預,以安撫其情緒,確保檢查順利進行。
3.2 撫觸護理對聽力篩查新生兒初篩通過率、檢查時間的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初篩通過率較對照組高,檢查時間與暴露時間較對照組短,說明聽力篩查新生兒采用撫觸護理可提高初篩通過率。分析原因在于:研究[9]指出,新生兒外耳道整潔情況與聽力篩查結果存在一定關系,外耳道內遺留分泌物、胎脂等會減弱外界刺激音,影響聽覺系統感音傳導,從而可能會導致聽力篩查結果假陽性。耳道干預作為聽力篩查前主要干預方案之一,其通過對外耳道進行清潔,清除羊水、上皮脫落物等物質,可保持耳道清潔度,利于臨床篩查[10]。但新生兒情緒不穩定、鎮靜狀態不佳,會對篩查進度、結果等產生影響。撫觸護理作為新生兒常用護理方式,其通過輕柔地撫觸新生兒皮膚,可使其產生羊水震蕩錯覺,且經皮膚感官傳導,可使新生兒感受到溫暖,從而消除不良情緒,提高安全感[11]。付佳[12]等人的研究表明,撫觸護理可改善新生兒神經行為,提高睡眠質量,且利于其生長發育。而在耳道干預基礎上行撫觸護理,可消除新生兒恐懼情緒,使其進入身心舒適狀態,且有技巧的按摩、撫觸可持續刺激新生兒,并產生良好生理效應,從而減少對篩查的干擾,縮短檢查時間,提高初篩通過率[13]。
3.3 撫觸護理對聽力篩查新生兒情緒、鎮靜狀態及家屬滿意度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篩查后NIPS評分較對照組低,且鎮靜狀態較對照組優、家長總滿意度較對照組高,說明聽力篩查新生兒采用撫觸護理有助于新生兒情緒穩定,維持鎮靜狀態,且家屬滿意度高。分析原因在于:按摩、撫觸新生兒皮膚時可激發皮膚傳導中樞神經系統,促使神經傳導,減弱機體應激反應,且可增加新生兒安全感,穩定其情緒,同時可安撫新生兒行為狀態,使新生兒快速保持鎮靜,從而減少哭鬧行為及害怕情緒[14-15]。此外,新生兒聽力篩查順利通過、哭鬧行為減少可減輕家長緊張情緒,且在篩查前普及相關知識,并及時告知篩查結果、分析原因等,可消除家長恐懼心理,從而提高滿意度。
綜上所述,聽力篩查新生兒采用撫觸護理可提高初篩通過率,縮短檢查時間,穩定新生兒情緒,使其保持鎮靜狀態,且可提升家長滿意度。但本研究并未觀察兩組聽力篩查初篩未通過的新生兒復篩情況,且研究為單中心樣本量研究,整體樣本量不足,未來仍需展開進一步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