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俏平(浙江省紹興市中心醫院醫共體華舍分院,浙江 紹興 312033)
經濟水平的上升帶動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上升,人口老齡化的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各種慢性疾病的發生風險,對于慢性高血壓患者來說,如果患者的血壓水平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各種心腦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率也會隨之上升,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脅[1-2]。目前我國高血壓發病率比較高,已經逐漸成為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而社區醫院主要工作內容為長期治療慢性疾病、控制疾病進展、保證患者的安全[3]。為此,有效的社區護理管理能保證患者血壓水平穩定,聯合應用其他干預方式,還能對患者進行全程護理管理,有助于及時發現患者在治療期間存在的問題,予以有效解決[4]。本文主要分析在慢性高血壓患者中實施社區護理管理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雙盲法分組,分別為實驗組(n=30,實施社區護理管理)與參照組(n=30,實施常規護理管理),實驗組男女之間比例為17∶13;年齡49-89歲,平均齡(63.46±3.04)歲;病程1-14年,平均(5.87±1.85)年。參照組男女比例為14∶16;年齡50-87歲,平均(63.02±3.42)歲;病程2-11年,平均(5.28±1.4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確診為慢性高血壓;有完整的資料;對研究知情同意;生活可以自理。排除標準:生活不能自理,存在精神、認知等方面疾病或障礙者;合并有其他嚴重并發癥者;合并有心腦血管嚴重病癥者。
1.2 方法 參照組予以常規護理管理,在患者接受社區醫院干預之后需要對患者進行常規干預措施,內容主要為高血壓的用藥指導、運動指導、飲食指導等,提升患者對疾病知識了解程度,保持健康生活。
實驗組予以社區護理管理:①建立檔案:在患者到社區醫院接受相關診療時為患者建立電子檔案,將患者基本信息納入到檔案中,便于及時調整與更新,包括年齡、性別、病情嚴重程度、最近一次測量血壓數據等,收錄患者不同時間段的檢查報告,便于及時對患者的基本信息進行相應的分析,旨在幫助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根據患者情況制定針對性作息表、飲食計劃、運動計劃等;同時告知患者不良生活習慣對疾病進展的影響,如抽煙、喝酒,均會對血管功能產生一定影響,對動脈血管壁產生損傷,進一步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②定期健康宣教:由于高血壓屬于一種慢性疾病,發病初期并沒有嚴重癥狀,因此部分患者并不能充分了解到高血壓的危害,需要加強患者的健康宣教;在高血壓的健康宣教當中,除了需要分析高血壓的危害之外,還應該宣講血壓自我監測方法、高血壓的定義、發病因素、穩定高血壓的方法、高血壓的臨床表現等,便于患者能全面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告知患者高血壓是一種終身性疾病,不能治愈,只能通過良好的護理管理措施穩定血壓水平,以培養患者長期用藥意識,正確認識控制血壓對疾病預后的重要性。③藥物分析:常規藥物指導通常是告知患者各種藥物的使用方法,在此基礎上還應加強藥物的健康宣教;藥物在治療期間可能會出現不同反應,需要將每一種藥物的作用以及用藥禁忌等告知患者,如利尿類降壓藥物會促進患者排尿,建議在上午或晨起時用藥,盡量避免睡前服用,以免降低患者的睡眠質量;如患者接受腎素-血管緊張素類藥物則應該要注意高血鉀、低血壓等不良反應,用藥期間應指導患者遵醫囑用藥,不要隨意更換用藥劑量或停藥,說明藥物對穩定血壓的重要性,及擅自調整藥物使用劑量帶來的危害等。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這是社區護理管理當中一項比較重要的內容,在建檔基礎上需要對家庭醫生進行培訓,培訓內容為醫生的職業素養、專業技術水平等,講解高血壓疾病的相關內容,如患者的生活方式以及疾病特點等,便于及時了解患者需要的護理服務。對于接受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患者,應為其講解這一服務的優勢與作用,強化社區宣教活動,便于患者及時了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概念,并充分了解這一服務的優勢,為這一服務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患者接受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之后需要及時為患者選擇家庭醫生,指導患者根據自身情況積極與醫生進行溝通、互動,提出疑問,也可通過線上交流方式溝通,醫生則需要及時解答患者的疑問,尤其是有關高血壓疾病的疑問,并為患者開展健康教育。給患者確定家庭醫生之后由社區護理人員為患者發放服務聯系卡,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診療方案,保證方案的個性化與針對性,有助于為患者提供各種咨詢活動;醫務人員也可通過高血壓綜合知識調查問卷每2個月對患者一般情況進行評估,分析患者的血壓水平以及綜合素養,及時為患者掃除知識盲點,并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家庭醫生可通過上門隨訪等方式進行干預,每個月1次,積極與患者進行交流與溝通,了解患者近期情況,包括運動、心理等方面,并指導患者正確測量血壓水平,講解高血壓疾病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對患者實際情況進行監督與指導;每個月都要在社區內開展1次健康教育知識講座,囑患者及其家屬按時參加,充分發揮家屬的監督作用,鼓勵患者積極提出相關問題,并認真回答患者的疑問。
1.3 研究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指標(舒張壓、收縮壓)、生活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生活質量評分:采用SF-36量表評估患者生活質量,主要包括生理職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身心健康、情感職能、活力,分數與生活質量成正比。護理滿意度:所有患者均需要接受3個月護理,3個月后采用我院自制護理滿意度量表評估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包括非常滿意、滿意與不滿意三個選項,患者在護理結束之后進行評估,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1.4 數據處理 選用SPSS22.0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實施χ2檢驗,計量資料實施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水平 干預前,兩組患者血壓指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血壓水平更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水平比較(,mmHg)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水平比較(,mmHg)
?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 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實驗組比參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
2.3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參照組高,P<0.05,見表3。
高血壓是臨床比較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也是一些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且這一疾病作為一種終身性疾病,患者通常需要接受終身治療,一般是從飲食、作息以及運動等方面控制機體的血壓水平[5]。對于慢性高血壓患者來說,多數患者并不能遵醫囑用藥,原因在于其對疾病知識了解程度不足,沒有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導致血壓水平波動,對靶器官造成嚴重損害,進一步誘發心腦血管疾病[6]。隨著臨床研究不斷深入,醫護人員認為要想合理控制患者的血壓水平,就應加強防治,其中最佳控制措施為社區防治,相比于上級醫院防治效果更好。社區醫護人員通過對患者開展相應的社區防治,應用社區護理管理,讓患者養成健康生活方式,遵醫囑用藥等[7]。
社區護理管理是近年來針對慢性疾病的重要護理方法,這一護理管理模式不但具有成本低等優勢,還能對血壓異常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促進患者血壓水平穩定[8]。在患者的社區護理管理中,通過為患者建立相應的檔案,能讓患者及時掌握自身的實際情況,且定期對患者實施相應的健康宣教,可提升患者對疾病的正確認知,促進疾病防治依從性。對患者宣講降壓藥物相關知識,使其遵醫囑用藥,提升藥物安全性,通過對患者進行心理減壓,也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9]。
在常規社區護理中,一般是結合患者實際情況以多對多模式進行護理管理,患者需長期用藥干預,且由于患者每次接診醫生不同,因此需要重新對患者一般情況進行評估,影響對疾病的判斷以及干預效果,導致患者的防治效果不佳[10]。社區護理管理中采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通過家庭醫生對患者開展針對性干預措施,能合理控制血壓水平,提升醫患之間信任度與配合度,對患者疾病治療以及并發癥預防有一定價值[11]。從結果上分析:實驗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與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參照組,血壓水平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
家庭醫生是授受相應的培訓并通過考核后,由衛生機構批準,居住在被批準社區的醫生;家庭醫生的資質通常為本科學歷及以上、有主治醫師以上職稱,在綜合醫院工作年限不低于5年。但家庭醫生的服務范圍有限,服務對象通常是醫生居住社區范圍內的居民。家庭醫生為居民提供醫療、康復等方面指導,還要予以疾病預防以及健康教育[12]。家庭醫生與居民之間是合作關系,實施首診負責制度,同時還需要進行全天健康咨詢、急診、出診、轉診等服務,該模式不僅可激發醫生積極性,還便于老年高血壓患者積極進行預防、保健以及治療,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13]。
隨著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社區護理管理模式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常見于慢性疾病患者當中。全國各地對于高血壓患者的社區管理都在不斷探索新方法、新模式以及新技術,以進一步提升高血壓疾病的知曉率,提升患者對血壓水平的控制效果,促使患者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降低疾病高危因素的影響,防控高血壓的發生,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14]。控制血壓水平最有效的方式是對社區內患者進行相應的護理管理以及疾病控制,在社區內開展健康教育,在這一基礎上綜合干預患者的不良行為,提升居民對疾病知識了解程度。同時還要加強社區高血壓篩查工作,早發現并及時進行預防,予以個體化行為干預,提升其治療效果[15]。
綜上所述,在慢性高血壓患者中實施社區護理管理模式的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