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琳華,趙傳浩(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人民醫院,四川 巴中 636064)
中醫學當中的周圍性面癱相當于西醫當中的畸形面神經炎以及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早在《醫學入門》中有所記載:“風邪初入反緩,正氣反急,牽引口眼?僻”,認為面癱的發病主要因脈絡空虛、風邪之邪入中所致[1]。也有研究報道[2]認為,該病的發生發展與經氣阻滯、內在血虛等密切相關。同時,筆者在臨床治療工作中發現,面癱也容易受到勞累、體質較差等因素影響,與正氣不足、脈絡空虛、外邪侵襲以及氣血運行不暢有關。因此在治療時需要將補中益氣、驅邪外出等作為主要的治療原則。為此,我院在星狀神經結節阻滯治療周圍性面癱基礎上增加腹針與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2020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周圍性面癱患者120例分為三組,每組各40例,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納入標準:西醫符合《中國特發性面神經麻痹診治指南》[3]中相關標準;中醫符合《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西醫疾病部分》[4]中相關標準;患者自愿參加本次試驗。排除標準:符合繼發性面癱診斷標準;處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女性;對本次研究用藥有過敏史者;合并嚴重心、腦、肝、腎功能障礙、造血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暈針或不耐受針刺治療者。

表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1.2 方法 對照A組給予西醫聯合星狀神經結節阻滯治療,西醫治療方法包括營養神經、激素以及抗病毒治療等[5]。星狀神經結節阻滯具體操作方法:對穿刺點實施常規消毒處理后,將第6頸椎橫突部位作為進針部位,由右手持7號針,以垂直進針的方法進針約2cm,當針尖觸及到第6頸椎橫突部位后,需要回針2mm,外移到橫突邊緣[6]。在經過阻滯后連續觀察30min,每次間隔1次,以14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2個療程中間間隔2d。
對照B組在對照A組基礎上增加腹針治療:針刺所選擇的腹針直徑為0.25mm,長度為25mm。按照順序對下列穴位進行針刺治療:中脘(梅花刺)、下脘、氣海、關元、滑肉門、外陵等,具體針刺操作采取三步法進行,以14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2個療程中間間隔2d[7]。
觀察組于對照B組基礎上加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方劑構成:黃芪20g、炙甘草10g、人參10g、當歸10g、白術10g、陳皮6g、升麻6g、柴胡6g,上述藥材用水煎煮,每次取汁300ml,每次150ml,每日分為早晚2次口服。以14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2個療程中間間隔2d。
1.3 療效評價標準 ①H-B面神經功能評價標準:對患者的面神經功能進行評價,分級在Ⅰ-Ⅵ級,得分越低,提示面神經功能越好[9]。②臨床療效:參考H-B面神經功能評價標準面部神經以及肌肉功能恢復正常,H-B分級為Ⅰ級評為基本治愈;將患者經過治療后面部表情及肌肉功能基本正常,但仔細觀察能夠看到輕微的功能減弱,H-B分級為Ⅱ級評為顯效;將患者經過治療后面部表情及肌肉功能有所改善,但仍然能夠觀察到明顯的功能減弱,H-B分級為Ⅲ級評為有效;將患者經過治療后面部表情及肌肉功能無改善甚至加重,H-B分級為Ⅳ-Ⅵ級評為無效,計算總有效率[8]。③不良反應:統計三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Z檢驗,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多組資料采用F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分別與對照A組、對照B組相比,臨床總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H-B分級對比 觀察組分別與對照A組、對照B組相比,H-B分級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H-B分級對比
2.3 三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對比 三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三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對比[例(%)]
面癱作為一類較為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以不同程度的面神經水腫、脫失以及髓鞘腫脹等為主要癥狀及表現,而中醫則認為,周圍性面癱的發生主要因正氣不足、脈絡空虛所致,這也導致了機體抵御外邪的能力減退,此時一旦受到風寒等外邪情況則會對面部經脈造成影響[10]。星狀神經結節阻滯作為一種新型的治療方法,利用該方法將麻醉藥物注入患者頸部,由此對頸部動脈以及椎動脈內的血流量產生調節的效果,同時可促進神經水腫的消退,從而達到緩解血管痙攣以及肌肉緊張的目的,并由此阻礙痛覺傳導的過程,幫助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性,達到改善患者面癱癥狀的目的[11]。
我院為了獲得更好的效果,在星狀神經結節阻滯基礎上增加腹針與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其中腹針治療的取穴方法為“引氣歸元法”,選擇的穴位為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滑肉門、外陵等,其中中脘及下脘均屬于胃脘的范疇,認為針刺二穴可發揮較強的調升降、理中焦的功效;而氣海作為氣之海,關元培腎固本,針刺上述四個穴位可聯合發揮“以后天養先天”的作用,發揮較強的梳理經氣、調和氣血的功效。補中益氣湯中包含了具有補益肺衛功效的黃芪,具有可發揮補氣功效的人參,可發揮較強理胸中之氣功效的陳皮,柴胡及升麻可引黃芪以及甘草甘溫之氣上升、補衛之氣解散等功效。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星狀神經結節阻滯聯合腹針與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周圍性面癱獲得了更好的臨床療效,H-B分級降低,證實了該治療方法的應用可有效治療周圍性面癱,發揮內外兼顧、標本兼治的治療優勢,可更好地促進面癱癥狀的緩解與改善,加快了康復進程。同時,此治療方法的應用尚未增加不良反應,也證實了其安全性。
綜上所述,星狀神經結節阻滯聯合腹針與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近期療效顯著,可有效促進面神經功能改善,安全性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