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國敏
(包鋼集團礦山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隨著數字礦山的建設及發展,智能礦山建設將成為礦業行業發展的趨勢。現代化的數字化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通信技術、信息化技術、大數據技術及其他先進技術,越來越多地被用于智能礦山建設,實現對礦山開采、采剝工藝、破碎篩分、配礦運輸等各環節的協調。降低各環節成本,減少或避免各種影響,提高礦巖采剝、分選加工、運輸及銷售等全流程的運行效率。烏海包鋼礦業公司為了進一步提高產能,降本增效,實現可持續發展,圓滿完成公司“四降兩提”目標要求和安全、環保高質量綠色發展,響應國家對于兩化融合的建設要求,同時能夠更好地應對日益嚴峻的市場形勢,將數字礦山建設提上日程是勢在必行的,以數字化為基礎,打造“安全、高效、綠色、智能”礦山。
在礦業領域,無論是為了提高資源利用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礦區,還是為了安全生產、預防地質災害和進行管理,都需要科學、詳實、完整的信息系統作為決策支撐。本文結合礦山自身需求,規劃礦山采選數字化系統架構,將有效推進數字礦山建設進程,對于前期探索礦山智能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該石灰石礦年采礦石量約200 萬t,其生產工藝主要分為采剝工藝、破碎篩分、運輸等環節,礦山采礦系統均采取外包形式。礦山經歷了60 多年的建設,現已建成以生產石灰石、白灰石為主的國有現代化大型非金屬礦山,是輔助原料石灰石、白灰石的主要生產基地。由于建礦時間較長,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引進相對滯后,導致礦山數字化、智能化程度遠低于其他先進礦山。
縱觀國內外石灰石水泥礦山數字礦山、智能礦山建設的情況,露天礦數字礦山智能管控系統是一套體系,從資源、排產、配礦、調度、管理、監控到三維管控,涵蓋了礦山生產整個壽命周期[1-2]。同時要求全員參與系統的建設和使用,從而協助礦山實現精細化管理目標。結合礦山情況,整理礦山的智能管控系統建設的需求如下:
(1)礦山資源合理化開采、生產計劃科學、礦石質量控制均衡穩定。當前礦山前期已完成資源模型的建立,實現了礦山資源的數字化呈現,可從資源可視化的角度更好地掌握資源的分布情況。但仍然存在資源模型沒有能夠很好地服務生產的問題,需要通過一些技術手段、系統功能實現對這些資源模型的合理化應用;建設生產計劃編制系統,實現在資源模型的基礎上進行生產計劃的編制,從多個維度達到生產計劃科學、資源開采合理[1];建設自動配礦系統,實現從資源的角度對石灰石的品質進行控制,通過資源離散化,實現滿足多重約束條件下,最優化配礦計劃的生成。
(2)車輛調度智能化,優化派車線路,實現車鏟高效配合、降本增效。需要建立卡車智能調度系統,針對現有車輛情況,采用合理的智能調度方式,執行配礦計劃,建立礦車運輸科學、合理、智能化調度,提高生產效率。
(3)礦山生產管理缺乏信息化手段。現有的生產管理在流程化、信息化、共享性方面都存在不足;在數字礦山建設中,通過建立生產執行系統進而改善現有生產管理不足;改變現有生產管理流程繁瑣的問題;與汽車衡稱重系統對接,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和共享,完成礦車礦量計量工作的精細化、數字化。
(4)礦山數據集中管理,消除數據孤島,保證各系統互聯互通。數字礦山、智能礦山系統是一個統一、共享、協同作業的整體系統。因此,底層的數據互聯互通至關重要,整套系統需要建立一套滿足礦山生產需求的數據中心管理系統,消除數據孤島,最終達到礦山數據集中管理。
(5)礦山資源、現場卡車調度管理、監測監控未實現在一個平臺統一管理。利用三維GIS、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通過三維可視化管控平臺將露天礦臺階、爆堆、運輸道路等開采環境對象及生產工藝過程進行三維數字化建模,實現實時三維展示,形成三維可視一體化集成管控系統,支撐企業生產調度和生產運營管控。
(6)對邊坡和采礦環境進行在線監控,做好安環管理工作。當前礦山開采已經形成了永久邊坡,存在邊坡災害的風險。因此,礦山需要建立完善的邊坡監測系統,對已經形成的境界邊坡進行實時的在線監測,保證礦山生產安全。
為提升智能礦山建設水平,成為國內一流石灰石示范礦山,打造智能型綠色礦山,全面實現礦山技術、生產、安全、管理全作業鏈智能化,根據項目整體建設目標和原則,結合礦山生產實際情況,提出一期項目“1 個中心+1 個平臺+3 個系統”,以及配套信息化基礎建設;二期項目卡車智能調度系統(適用于自采)。由于整套系統要覆蓋2個礦山,因此,二期的卡調系統需要在2 個礦山布設專屬網絡,部署2 套卡車調度系統,實現車輛的調度。
一期具體建設內容如下:
(1)礦山數據中心含數據采集、數據組織、數據應用3 個功能模塊,需要增加5 臺機柜。機房主要設備有流媒體服務器、視頻存儲設備、視頻解碼器、交換機、網閘設備、點超融合虛擬化平臺、自動化控制服務器、投影融合器和液晶拼接控制器柜等設備。
(2)三維可視化管控平臺含礦山三維虛擬仿真、礦山裝備模型庫與材質庫、生產作業過程管控、視頻監控數據接入、車輛定位數據接入。
(3)露天礦智能配礦系統含基礎平臺、地質建模、儲量計算、測量驗收、采剝計劃編制、智能配礦。
(4)生產管理系統含基礎平臺、礦山生產管理、質量管理、移動端APP。
(5)安全監測監控系統含邊坡在線監控系統、環境監測系統、調度指揮中心。
二期建設主要是卡車智能調度系統,含車載終端、調度系統軟件、網絡通信系統(專網)。
基于建設目標,通過對現有資料調研,參考國內智能礦山建設方面的經驗,遵循如下原則:
(1)以資源綜合利用、品質控制為原則。圍繞質量控制進行系統建設,摸清資源情況,礦山合理開采、生產配礦、配礦調度監控等子系統的建設為實現控制供礦質量在穩定需求范圍。
(2)堅持以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安全可靠為原則開展項目建設工作,保證項目最終能夠滿足設計需求、礦山需求。整個項目建設始終遵循技術切實可行可落地,解決實際問題;經濟合理少投資,緩解前期資金壓力;安全可靠有成效,保障礦山人、車、環境整體安全,提高整體效益。
(3)以全局統籌、合理部署、分步實施為原則。整個系統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從全局的角度進行統籌規劃,將整個項目規劃為不同的階段,分步實施。
基于礦山生產過程,對整個礦山的業務流程進行梳理,劃分為5 個階段,分別是資源開采環境數字化階段、規劃與設計階段、采場施工階段、破碎篩分與皮帶運輸階段、堆場出礦階段(圖1)。每一階段又進行具體環節的梳理,形成完整的礦山生產礦石流、數據流。

設計的數字礦山智能管控系統由1個中心,即數據中心;一1 個平臺,即三維可視化管控平臺;4 個系統,即露天智能配礦系統、生產管理系統、安全監測監控系統和卡車智能調度系統組成[3-5](圖2)。整套系統以礦石品質控制為主線,從資源三維可視化、生產計劃編制、生產配礦、智能卡調、在線監控、質量控制、生產管理到三維可視化集中管控形成一個閉環,覆蓋露天礦山全業務流程。

三維可視化智能管控平臺、露天礦智能配礦系統采用C/S 架構部署,通過服務程序與數據庫對接,單個礦山不限并發訪問授權數量,可在公司項目現場進行數據訪問。
生產管理系統、卡車智能調度系統、安全監測監控系統采用B/S 架構部署,各級人員通過網絡訪問相應系統,進行日常工作,系統部署在礦山服務器上,可以通過局域網和互聯網以客戶端和Web 瀏覽器的2種形式無線訪問。
數字礦山智能管控系統建設能大大提高企業決策和管理效率,提升企業收益,增加企業競爭能力,并能實現經營成本下降。
(1)準確把握資源分布情況、估算儲量,對資源消耗進行密切跟蹤,科學管理生產作業環節,及時更新資源品位信息,實現出礦品位精細化控制、減少礦山排廢,以類似礦山為例,此項每年可為礦山提升經濟效益上千萬元[6]。
(2)引入新作業平臺,節約工作時間、提升工作效率。通過對比同類礦山采用數字采礦軟件平臺進行三維建模、設計、儲量計算和驗收的實踐經驗,使用數字采礦軟件平臺可綜合提高技術人員工作效率20%~30%;利用生產執行系統平臺可提升管理效率40%~50%[4]。利用生產執行系統平臺進行審批工作,對比線下審批,不僅可提升工作效率,還不受審批人工作地點的限制。
(3)規范化梳理數據管理及業務流程,提高全流程的管理力度。通過數據中心建設,實現數據格式規范、分類清晰、接口規范、數據共享便利的目標,由以往礦山資料及數據管理雜亂的狀態轉變為大量信息自動獲取、數據系統管理的模式,實現數據安全監管、數據集中統一管理,為礦山智能化系統基礎網絡、數據存儲、信息安全、生產調度提供支撐[7]。詳細分解生產調度計劃,緊密跟蹤執行過程,對計劃與執行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實現生產過程質量嚴格把控,及時查找生產異常情況原因,為生產過程優化提供有力參考。
(1)通過規劃數字化監控集成平臺,消除“信息孤島”,實現礦山各系統信息共享和有效整合,從而為智慧型礦山建設奠定技術基礎。
(2)通過規劃三維管控平臺,有效促進安全管理,提高生產管理的時效性、有效性以及資源優化配置水平。
(3)在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綠色礦山建設的要求,按照低碳生態礦山模式構建管控平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低碳循環的生態模式推進礦山智能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