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俊凱 肖武平 何慧東(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

2023 年是世界航天發展歷史上創造新紀錄的一年。在美國、中國航天的帶動下,全球航天活動高位高速推進,全年共完成223 次航天發射,合計發射航天器2945 個,創造了運載火箭發射次數和航天器年度發射數量的歷史新高。
2023 年,世界航天發射活動高度活躍,發射次數、發射質量、航天器數量等多項指標刷新歷史紀錄,達到航天發展史上的最高值,全球進入和利用空間能力變革展現端倪。截至2023 年底,全球累計實施6572次發射任務。歷年全球航天發射次數如圖1 所示。在冷戰時期第一個發射高峰后,全球航天發射自2018年以來進入新的高峰期,發射次數連續創造新的紀錄。2023 年,全球運載火箭發射次數大幅躍升,首次突破200 次大關,達到223 次,較上年增長19.9%;發射質量達到1490t,超越1985 年的1439t;發射次數、發射質量均為1957 年人類首次實施航天發射以來的最高值。

圖1 歷年全球航天發射次數
“獵鷹”(Falcon)系列、“長征”(CZ)系列、“聯盟”(Soyuz)系列等運載火箭近十年高頻發射,2023 年發射次數已占全球70%以上,是美、中、俄的主力運載火箭(圖2)。其中,“獵鷹”系列運載火箭憑借重復使用技術實現進入空間能力的跨越式突破,發射次數從2013 年的3 次提升到2023 年的96 次,十年增長31 倍,并創造了年度單一型號的發射次數紀錄,實現對美國“宇宙神”(Atlas)、“德爾他”(Delta)等運載火箭的超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次數連續三年達到約50 次量級,十年增長約3.3 倍。“聯盟”系列運載火箭近十年發射次數整體平穩,保持在15~20 次量級。
全球航天器研制發射數量實現跨越式發展,從十年前的215 顆增長至2023 年的2945 顆,增長13倍(圖3)。隨著小衛星業務化應用能力不斷提升,全球掀起一輪“軌道革命”。2013 年小衛星發射數量首次突破100 顆,隨后快速增長。近十年內,“星鏈”(Starlink)星座累計部署數量超過5000 顆,“一網”(OneWeb)、“鴿群”(Flock)星座累計部署超過500 顆,吉林一號、“太空蜜蜂”(SpaceBEE)星座累計部署超過100 顆,近三年這些星座衛星發射數量占比已達當年的75%以上。此外,“狐猴”(Lemur)、“冰眼”(ICEYE)、“開普勒”(Kepler)、“阿斯特羅宇航”(Astrocast)等多個星座部署數量也達到數十顆,更多低軌遙感星座、低軌互聯網巨型星座、低軌物聯網星座正在啟動大規模部署,推動全球航天器發射數量持續攀升。

圖3 近十年大型/巨型星座部署數量占比情況
隨著利用空間需求的不斷變化、空間技術的快速發展,全球航天質量圖譜持續變遷(圖4)。2010 年前,各質量區間衛星數量分布相對均衡。2013 年來,立方星大規模業務化應用推動1~10kg的衛星占比大幅增加,一度占年發射衛星數量的50%。2019 年起,“星鏈”“一網”衛星開啟大規模部署,推動100~1000kg 的衛星數量占比增長,2023 年已占部署數量的76%。百千克級衛星在成本與性能上實現了較好的平衡,成為最具增長潛力的一類衛星。

圖4 各質量區間航天器數量占比變化情況
2023 年,全球共實施223 次發射,發射載荷總質量1490t(圖5)。美國運載火箭共實施116 次發射,發射載荷1214t,發射次數、發射總質量超過其他國家總和,牢牢占據全球首位,其中“獵鷹”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96 次發射,占全球的43%,占美國的83%,成為美國的主力運載火箭。中國全年共實施67 次發射,創國內新高,發射載荷153t,各項發射數據均居全球次席,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47 次發射,發射載荷148t。俄羅斯、印度、歐洲、日本分列第三至第六位,在美、中兩國快速增長的態勢下,其他國家已逐漸落后。

圖5 2023 年各國發射次數和發射質量
2023 年,低軌大規模星座持續建設部署,對世界航天版圖產生了顯著影響,憑借“星鏈”“一網”星座的部署,美國、歐洲航天器數量分列前兩位。按航天器所屬國家或地區統計,美國共部署2248 個航天器(其中“星鏈”1984 顆),占全球的四分之三以上;歐洲部署277 個航天器(其中“一網”132 顆),躍居全球次席;中國共部署218 個航天器,數量居第三位(圖6)。

圖6 2023 年各國新增航天器數量
新興宇航企業依靠宇航制造+運營服務的上下游垂直一體化集成發展模式,帶動了大規模星座部署,已占據航天器研制數量榜單優勢位置。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一網公司(OneWeb)、行星公司(Planet)、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分別研制了“星鏈”“一網”“鴿群”、吉林一號星座衛星,研制航天器數量居全球研制商前四位(圖7)。前十位中,僅有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這兩家傳統宇航制造商分居第五、第六位,其后的蜂群公司(Swarm)、螺旋公司(Spire)、約克空間公司(York Space)、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俄羅斯人造衛星公司(SPUTNIX)等也為小衛星制造商。

圖7 2023 年主要宇航制造商研制發射航天器數量(單位:顆)
按照研制發射航天器質量排名,2023 年傳統宇航制造商在全球10 強中占據8 席,單星平均質量2.7t;新興垂直一體化商業公司僅占2 席,單星平均質量0.5t。美國SpaceX 公司盡管主要研制小衛星,但由于部署數量大,年研制發射航天器質量超過千噸,穩居全球研制商第一(圖8)。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科羅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團(RSC Energia)、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空客防務與航天公司(ADS)分居全球前五。其后五位分別是麥克薩技術公司(MAXAR Technologies)、波音公司(Boeing)、諾格公司(NG)、一網公司和進步國家航天火箭科研生產中心(TsSKB-Progress)。

圖8 2023 年主要宇航制造商研制航天器質量(單位:t)
截至2023 年底,全球在軌工作航天器達到9850個(圖9)。其中,通信衛星數量占71%,對地觀測衛星占14%,應用衛星數量占各類航天器的絕對主導地位。按照航天器所屬國家統計,美國最多,達6736個,占全球的三分之二以上,歐洲以1275 個在軌航天器居世界第二,中國892 個,居世界第三,俄羅斯、日本、印度緊隨其后,其他國家和組織共計475 個。

圖9 2023 年底各國在軌航天器數量
大規模星座快速部署,“星鏈”和“一網”兩個星座衛星占全球發射衛星總數的34.8%,在軌衛星總數的59.5%。“星鏈”星座累計發射5650 顆,目前仍在軌工作5232 顆;“一網”星座累計發射636 顆,目前仍在軌工作632 顆(圖10)。

圖10 2023 年底“星鏈”“一網”星座發射和在軌情況
在美、中航天高速發展,尤其是以SpaceX 為代表的商業航天變革帶動下,世界航天蓬勃推進,運載火箭發射次數逐年攀高,航天器發射數量階躍式增長,推動2023 年成為世界航天創造新歷史的一年。展望2024 年,世界航天將延續活躍態勢,特別是隨著低軌巨型星座、重復使用運載技術成熟應用,“軌道革命”愈演愈烈,進一步催生“發射革命”,火箭發射次數和航天器部署數量持續在高位增長,世界航天發展將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