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英
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迎來新學期后,筆者執教的各國留學生們在三月里照例關注的國際大事,就是在中國首都北京舉行的全國兩會了。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非遺話題再度引發熱議。近二十年來,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傳承乏力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筆者對此也常有思考。
最近了解到:全國人大代表姚建萍在兩會期間建議,充分調動高校的資源優勢,依托相關學科專業構建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體系,系統培養不同領域的非遺傳承者的專業技術能力、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即從源頭解決傳承困境的問題。筆者贊同她的高見。
上海、杭州、南京等長三角城市的已有實踐顯示:相較于傳統的家族制、師徒制等非遺傳承模式,高等院校在科學育才、全面育人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依托成熟的高等學校學科專業體系,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納入高校學歷與學位培養框架的非遺傳承模式,將解決長期困擾非遺傳承人群普遍學歷偏低的問題,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高校在學科專業與資源整合中的優勢,以系統化的學歷教育逐步建立起非遺傳承青年人才儲備庫,豐富和拓展當代非遺項目的傳承模式。
大學,目前是青春活力最昂揚、最容易通過聚變產生新思維和新能量的動力空間。留學生們在和我的交流中似乎有個共識:相比于在高校中設置非遺各類專業以及培養有學歷的非遺人才,更靠譜的決策應該是政府、社會力量聯合起來,共同培育城市的非遺市場空間,即做大蛋糕。一座城市、尤其是旅游目的地城市,如果沒有珍珠般的非遺產品可持續供給,肯定是不生動不活潑的。
這些來自異域的年輕人,不僅熟知中國經典非遺產品,還更注重其盈利性。如韓國留學生方恩重這樣表示:非遺項目成功的可持續案例有很多,例如中國的蠶絲織物、端午節龍舟、京劇、書法等都是走入了全世界舞臺,代表非遺項目與商業價值并不矛盾,可以實現雙贏。其中,中國的蠶絲織物技術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在商業化發展上可謂巨頭。作為全球最大的蠶絲出產國,中國的蠶絲市場規模還在不斷地擴大。中國蠶桑織布技術能有如今的市場規模,最大的因素在于匠人的培養教育,從一百年前的蠶絲學堂到如今的蠶桑??茖W校,培養大量的應用型營銷人才,這使得蠶??棽技夹g得以擴散而不被埋沒。
有意思的是,日本留學生小黑裕很喜歡上海徐匯區楓林剪紙藝術館的非遺傳人作品。他在實地考察中就發現:上海海派剪紙,這一承載著深厚歷史和文化底蘊的非遺項目,在龍華廟會上大放異彩,不僅吸引了眾多市民的目光,同時為我們展現了一種傳統藝術的魅力。“然而在現代化的浪潮中,如何讓這一傳統藝術走向市場,即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重提升,成為了擺在楓林剪紙藝術館面前的重要課題”。他甚至提出了建議:楓林剪紙藝術館可以在保持傳統技藝的基礎上,與現代審美和市場需求相結合,創作出更具時代感和吸引力的作品。例如可以開發出一系列以海派剪紙為元素的文創產品,如家居裝飾、文化禮品等,即滿足上海,以及長三角消費者,還有國際旅行者的多樣化需求。當然,還要借重互聯網影響力。
我覺得留學生們的意見很中肯,確實非遺項目的市場開發比大學非遺課程設計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