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再次贏得俄羅斯總統選舉。與此相對應的,有“克里姆林宮黑暗公主”戲稱的美國國務院三號實權人物、在俄烏沖突中堅定支持烏克蘭的紐蘭,突然辭去了國務院的正式職務。這兩則變化,加上俄羅斯大規模反攻且在戰略要地持續取得進展和突破的消息,都在進一步凸顯美國對俄戰略的系統性挫敗。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美國這屆政府的對外戰略,缺乏系統性和長期性考量,更多的具有實用性、隨意性乃至投機性。拜登政府2021年接手的局面,在對俄方向上來看,確實本來就是個爛攤子;但也正因為如此,理論上也為進行實質性的戰略調整提供了空間。經過3到4年的檢驗,拜登政府顯然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在俄烏沖突于2022年2月爆發之前,雖然局勢不樂觀,有克里米亞問題橫亙其中,但拜登政府仍然有可能避免與俄羅斯直接沖突,導致戰略局勢的進一步惡化。不過拜登政府基于國內政治的精算,實質性地支撐了烏克蘭對俄羅斯的戰略挑釁,并最終導致了局勢的惡化。
俄烏沖突爆發之后,拜登政府對俄戰略基本上基于三個戰略性的假定:其一,在正面戰場上,烏克蘭可以在西方的支撐下,頂住俄羅斯的攻擊,甚至在北約支撐下實施有效的戰略反攻;其二,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的經濟金融貿易制裁,不僅能夠對俄羅斯的經濟,而且會對俄羅斯的政治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并導致普京下臺;其三,即使不能導致普京的直接下臺,也可以有效打擊俄羅斯最高領導人的政治威望。

沈逸
這種中俄戰略聯盟持續強化的趨勢,對美國來說,堪稱是一種災難性的結果。
伴隨俄羅斯總統選舉的揭曉,上述三項假定已經被逐一證偽:其一,正面戰場上,戰線向著不利于烏克蘭的方向移動。即使憑借北約的技術和情報支撐,烏克蘭仍然可以對俄羅斯的部分目標,包括黑海艦隊以及俄羅斯本土的某些目標實施有效的攻擊,但是整個地面戰場,在巴赫穆特、阿夫迪夫卡等戰略要地,俄羅斯都實現了實質性的突破,攻占了戰略要地。其二,在經濟金融貿易制裁的實踐中,出現了與預期相反的效果,西方國家的彈藥庫存居然沒有能夠承受住消耗,無法繼續支撐烏克蘭。經濟制裁下的俄羅斯居然實現了過去五年來最好的增長,經濟制裁效果最顯著的竟然是德國加速出現去工業化,極具諷刺意義。其三,普京在俄羅斯國內的政治威望不僅穩固,并且再次連任總統。
更加微妙的是,從大戰略的角度來看,拜登政府的俄羅斯戰略,客觀上推動了俄羅斯與中國不斷穩固兩者之間的戰略合作關系。在中美戰略競爭持續加劇,并且美國將中國定義為無法妥協的頭號戰略競爭對手的情況下,這種中俄戰略聯盟持續強化的趨勢,對美國來說,堪稱是一種災難性的結果。
受國內政治以及基于意識形態的錯誤戰略認知的雙重約束,美國政府幾乎不太可能出現對俄羅斯戰略的大幅調整。每次對烏克蘭的援助和對俄羅斯的戰略施壓,會持續增加美國對俄戰略的沉沒成本,持續提升美國對俄羅斯戰略調整的系統性難度。
更大的諷刺在于,因為美國確實繼續享有一定力量的戰略優勢,這意味著美國會認為還有富余的資源,可以持續下注,就像一個已經輸紅眼但又無法改變下注對象和下注策略的賭徒,懷著難以名狀的僥幸心理,在一場又一場其實結果早已注定的博弈中,不斷地失去賭本。有理由相信,這種充滿諷刺意味和歷史幽默感的場景,將成為美國霸權衰落中最早上演的一場活劇,值得人們謹慎地觀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