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玲 整理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人口調查的國家之一,到西漢末年,就有了確切記載的人口數據。自明朝起,人口普查開始留有文物實證。公元1370 年,明太祖朱元璋發布的“戶貼”(如圖1)記載了每家人的身份和經濟來源,是世界上最早的“戶口本”,也是世界上最早試行全面人口普查的歷史證據。

圖1
自20 世紀80 年代初開始,國家統計局逐步建立了以人口普查為基礎、非普查年份的抽樣調查為主體的人口統計調查制度。目前,人口普查每10年進行一次,尾數逢“0”的年份為普查年度。普查年份以外的年份,尾數逢“5”的年份開展1%人口抽樣調查(又稱為“小普查”),其余年份開展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其樣本量約占全國人口的1‰。
全國人口普查可以為完善我國人口戰略和政策體系、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準確的統計信息支持。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可以摸清自上一次普查以來人口數量、結構等方面的變化情況,為調整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提供統計信息支持。
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可以最直接、最便捷地搜集人口相關數據,以便于政府及時了解人口變化情況,并根據變化及時優化、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它以全國為總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子總體,按照多階段、分層、概率比例的方法進行抽樣設計,住戶為最終抽樣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