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蘇省宜興市實驗中學 李昱霖
斯皮爾曼是波蘭一家電臺的鋼琴師。二戰前夕,他們全家被趕進華沙猶太區。戰爭爆發后,他的家人們被送往納粹集中營,他本人雖受盡了種種羞辱和折磨,卻萬幸得到了一位朋友的幫助,暫時有了藏身之處。戰事愈加殘酷,朋友不得不拋下他回老家避難。惡病纏身的斯皮爾曼只得逃亡。逃亡途中,他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官,軍官命令他彈奏鋼琴曲。美妙的琴聲觸動了軍官的惻隱之心,軍官暗暗幫助他,直到迎來自由的曙光。

這部影視作品改編自一位波蘭鋼琴家的真實經歷。比起其他相似題材的電影,本片既沒有對戰場上血染焦土的描繪,也沒有對激烈的拼殺場面的渲染,只是刻畫了一個受戰爭迫害的普通人的求生之路。全片畫面平靜,無聲地揭露了戰爭的殘酷。
影片中猶太人受到的殘忍對待著實令人發指,讓我聯想到了二戰時期我們中華民族經受的血淚之痛。七月七日,九月十八日,十二月十三日……這一個個滴血的日子,讓我的內心隱隱作痛。作為一個曾飽受戰爭之苦的民族,我們這一代應銘記和平的來之不易。
本片另一大特色是注重刻畫殘酷戰爭中那抹“人性和善良”的光輝。朋友對斯皮爾曼的無私救助,一家人的相互鼓舞和勉勵,以及最后德國軍官對斯皮爾曼的幫助,都體現了人性中“善”和“美”的一面。主角的雙眼常含憂郁,卻也一直炯炯有光。這是一股無形的力量。斯皮爾曼讓我們堅信:無論如何,愛和善意是不會消失的,無論何時都要心懷希望,努力生活;再濃重的陰霾,也會有消散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