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雪,周星池,董 靜,王高旭,施 睿
(1.南京市江寧區水務局,南京 211112;2.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南京 210029)
用水統計是政府統計工作的重要組成,實施用水統計調查制度,建立全國用水總量核算工作體制,是貫徹落實國家統計制度創新要求、完善水利統計制度體系的重要內容[1]。1980年以來,我國陸續開展了區域性的水資源調查研究工作,產生了較為豐富的數據成果[2-4],這些數據成果不僅為水資源的科學管理奠定基礎,也為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的制定提供了基本依據。摸清水資源利用結構特征和演化規律對區域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和“三條紅線”指標控制有重要參考意義[5]。我國的用水統計口徑多年來幾經變化,其用水細部常有變動,若不將這些變化梳理清楚則會降低用水統計數據的一致性,不利于準確研判流域、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形勢。因此本文通過綜述我國用水量統計發展的概況,理清用水統計分類口徑的變化過程,并分析變化的特點和原因,為進一步提高用水統計數據質量提供有力的支撐。
我國已開展多次全國范圍的用水調查統計工作[6],各階段調查統計所采用的統計口徑各不相同,用水細部分類常有變動。
第一次全國范圍的水資源綜合利用研究從1982年開始(以下簡稱“1982年第一次調查評價”),于1986年提出了《中國水資源利用》成果[7]。該項成果統計分析了各流域分區和各省級行政區1980年實際用水情況,將河道外用水分為農業用水、工業用水和城鎮生活用水三大類,農業用水中包括農村人畜用水。
第二次全國范圍的用水調查工作是國家計委和水利部于1994年聯合部署開展的全國水中長期供求計劃(以下簡稱“1994年水中長期供求計劃”)[8]。該項工作將河道外用水分為城鎮生活用水、農村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四大用水部門,生態環境用水包括在有關部門用水中。
2002年起,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了《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的編制工作[9]。規劃編制工作的第一階段就是全面調查我國的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狀況(以下簡稱“2002年第二次調查評價”)[10]。這些工作中以2000年為基準年,按生活、生產、生態的用水統計口徑開展了用水統計。
2010—2012年開展的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工作中對我國2011年社會經濟用水量進行了普查(以下簡稱“2011年水利普查工作”)[11],通過全國性的經濟社會用水調查,統計分析流域和區域經濟社會主要指標,摸清了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生產用水和生態用水狀況[12]。
2013年起,我國開始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區域用水總量是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考核中最重要的考核指標。為提高用水總量統計的科學性、準確性和時效性,2014年水利部印發了《用水總量統計方案(試行)》(以下簡稱“2014年用水總量統計方案”)[13]。該方案規范了用水總量統計制度和技術要求,按照農業用水、工業用水、生活用水、生態環境補水四類進行用水統計。
2017年起,水利部組織開展了第三次全國水資源調查評價工作,此次工作中用水統計的口徑與方法與“2014年用水總量統計方案”一致。
1997年以來,水利部開始逐年發布《中國水資源公報》(以下簡稱“公報”)[14],按行政分區和流域分區公布當年的用水情況。1997—2002年的“公報”中用水統計分類與“水中長期供求計劃”一致;隨著“2002年第二次調查評價”工作的開展,2003—2012年“公報”的用水統計口徑調整為與“2002年第二次調查評價”口徑一致。“2014用水總量統計方案”公布后,2014年以后的“公報”均按此方案口徑進行用水統計。
根據上述變化的情況,本文選擇了“1982年第一次調查評價”、“1994年水中長期供求計劃”、“2002年第二次調查評價”、“2011年水利普查工作”、“2014年用水總量統計方案”等5個關鍵節點,分析我國用水統計分類口徑變化情況。
我國于1982年開始開展了第一次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調查評價工作,提出了全國1980年的用水統計成果。該項工作將河道外用水分為農業用水、工業用水和城鎮生活用水三大類進行統計。具體用水分類口徑及其層次結構見表1。

表1 “1982年第一次調查評價”河道外用水分類
在我國1994年開展的全國水中長期供求計劃中,按城鎮生活用水、農村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四大用水部門按流域分區統計了1993年的實際用水量,具體用水分類口徑及其層次結構見表2。

表2 “1982年第一次調查評價”與“1994年水中長期供求計劃”河道外用水分類對比
與上階段用水統計分類相比(見表2),變化如下:
1) 農村人畜用水在“1982年第一次調查評價”中屬于農業用水,在“1994年水中長期供求計劃”中被列為農村生活用水,調整到了生活用水大類。因此,“1994年水中長期供求計劃”中生活用水就包含了城鎮生活用水和農村生活用水兩個子類。
2) “1982年第一次調查評價”中工業用水包含一般工業用水和火電廠用水兩個子類,在“1994年水中長期供求計劃”中將一般工業用水又細分成一般工業用水和鄉鎮工業用水,因此,“1994年水中長期供求計劃”中工業用水包含了一般工業用水、鄉鎮工業用水和電力工業(火電)用水等3個子類。
3) 在“1994年水中長期供求計劃”中城鎮生活用水除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和公共用水外還計入部分商品菜田用水,這是“1982年第一次調查評價”中未考慮的。
根據《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技術細則》,“2002年第二次調查評價”對歷史用水情況的調查仍采用“1994年水中長期供求計劃”的用水統計分類,對2000年用水則按新舊兩種口徑進行統計。本次規劃要求的“新口徑”區別河道內與河道外用水,分城鎮和農村,按生活、生產和生態(環境)三大類分別進行,河道外用水又分為農村居民生活用水、城鎮居民生活用水、農業用水、工業用水、農村牲畜用水、城鎮公共用水、城鎮環境用水等類別。
具體用水分類口徑及其層次結構見表3。

表3 “1994年水中長期供求計劃”與“2002年第二次調查評價”河道外用水分類對比
與上階段用水統計分類相比(見表3),變化如下:
1) “2002年第二次調查評價”的新口徑整體上按生產用水、生活用水、生態用水的“三生”口徑劃分。生態用水既包括了河道外的城鎮環境用水,又包括河道內的生態環境用水。“2002年第二次調查評價”中河道外的城鎮環境用水與“1994年水中長期供求計劃”生活用水的公共用水子類中的城市環境用水內涵并不相同。新口徑中的城鎮環境用水除了包括城鎮綠化用水外,還包括了河湖補水量。
2) “2002年第二次調查評價”生活用水僅為“1994年水中長期供求計劃”生活用水中的城鎮居民生活用水和農村居民生活用水(即“小生活”部分),未包含城鎮公共用水。
3) “2002年第二次調查評價”中生產用水是指有經濟產出的各類生產活動所用的水量,包括“1994年水中長期供求計劃”分類中農業用水、工業用水以及生活用水中的公共用水和牲畜用水。
2011年我國開展第一次水利普查,其中的社會經濟用水普查工作旨在通過對城鄉居民生活用水,農業用水、工業用水、建筑業用水、第三產業用水等國民經濟各行業用水以及河道外生態環境用水的調查摸清我國經濟社會用水狀況。
調查內容主要分為居民生活用水、生產用水和生態環境用水3大類。居民生活用水分為城鎮居民生活用水和農村居民生活用水;生產用水分為農業用水(耕地灌溉用水、非耕地灌溉用水、畜禽用水)、工業用水(供水業、火核電業、高用水工業、一般工業)、建筑業用水及第三產業用水(住宿和餐飲業、其他第三產業);生態環境用水分為城鎮環境用水和河湖補水[15]。具體用水分類口徑及其層次結構見表4。

表4 “2002年第二次調查評價”與“2011年水利普查”河道外用水分類對比
與上階段用水統計分類相比(見表4),變化如下:
1) “2011年水利普查”在生態用水統計中增添一項河湖補水分類,與城鎮環境用水并列。在“2002年第二次調查評價”中,河湖補水屬于城鎮環境用水的子類。
2) 牲畜用水在“2002年第二次調查評價”中屬于生產用水子類,與農業用水并列。此次被歸入了農業用水的子類。
3) “2011年水利普查”將“2002年第二次調查評價”工業用水中的一般工業用水分為一般工業用水和高用水工業用水兩類進行統計。
4) “2011年水利普查”將“2002年第二次調查評價”生產用水中的城鎮公共用水細分為建筑業、第三產業用水兩類進行統計。
2014年水利部印發了用水統計方案,具體用水統計口徑按照農業用水、工業用水、生活用水、生態環境補水四類劃分。具體用水分類口徑及其層次結構見表5。

表5 “2011年水利普查”與“2014年用水總量統計方案”河道外用水分類對比
與上階段用水統計分類相比(見表5),變化如下:
1) “2011年水利普查”采用“三生”用水統計口徑,“2014年用水總量統計方案”按照農業、工業、生活用水和生態環境補水四大類提出新的用水統計口徑。
2) 在“2011年水利普查”中工業用水按照一般工業、高用水工業、火核電工業用水劃分,在“2014年用水總量統計方案”中按照火核電工業和非火核電工業劃分。
3) 建筑業用水和第三產業用水在“2011年水利普查”中作為生產用水的子類;而在“2014年用水總量統計方案”中二者都屬于公共用水,劃分到的城鎮生活用水的子類。
中國早期沒有連續的用水統計數據,只是在開展水資源評價和規劃等專項工作時調查評價經濟社會用水情況。20世紀80年代,水利部門組織了第一次全國水資源開發利用調查評價,評估得到了1980年的用水量。在這一階段用水統計口徑按照農業灌溉、農村人畜、城市生活和工業用水四類進行用水統計。經調查分析,我國1980年農業、工業、城市生活及其它河道外用水為4 437億m3,工業用水占10.3%,城市生活用水占1.5%,農業用水占88.2%,其中農村人畜用水僅占全國總用水量的4.7%。20世紀80年代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初期,逐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農業是產值居首位的第一產業,從業人口最多,用水量也最大;國家的工業基礎還較為薄弱,工業現代化進程還在醞釀之中,工業用水占比較低;服務業、商業等發展還很緩慢,第三產業的概念還未被提出。
20世紀90年代初,第一次全國水中長期供求規劃開展,成果包含1993年的全國及各流域、各省用水統計數據。在這一階段用水口徑按照城鎮生活用水、農村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四類進行用水統計。按用水部門統計,1993年全國總用水量5 198億m3,其中城鎮生活用和農村生活用水各占4.6%;工業用水占17.4%,農業用水占73.4%。這一時期,我國人口數量保持了快速的增長,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軌道,大力推行全方位改革開放政策,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加快。隨著我國工業化進展的推進,我國工業用水量增長迅猛。鄉鎮企業在我國市場取向改革的宏觀背景下異軍突起,在此階段蓬勃發展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這一體制矛盾,使得農村經濟步入長期穩定運行的軌道,故在本次用水統計中,將鄉鎮工業用水單獨作為一類工業用水統計。另外,經過十余年的高速發展,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城鄉居民生活用水量大幅增加,所占比重也顯著增加。此次調查中農村生活用水從農業用水中劃分出來與城鎮生活用水合并成生活用水。
21世紀初,開展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調查了2000年全國、流域及各省的用水情況。經過20多年經濟高速發展,人口增長、經濟發展與水資源短缺的矛盾進一步加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地區不平衡性,尤其是巨大的人口壓力,使人水矛盾突出,工農業之間、以及國民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用水競爭激烈,生態環境用水難以保證。許多內陸河由于生態用水被擠占,出現嚴重的荒漠化問題。黃河、海河、淮河以及遼河等北方流域,社會經濟耗水占水資源總量50%以上,長期擠占生態用水,出現地表水體嚴重萎縮、地下水超采、海水倒灌、河口淤積等一系列生態問題。以水資源短缺與生態惡化為主要特征的水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這一時期,對生態用水的保障引起廣泛關注。在用水統計中首次出現了生態環境用水。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用水總量控制、生態安全保障等多重壓力下,實現用水結構優化勢在必行,故在此階段提出“三生”用水統計口徑,以期為扭轉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和確保生活用水能滿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要求提供相應數據支撐。
自1997年開始,水利部逐年發布《中國水資源公報》,公報數據主要以省級行政區上報數據為基礎,在校驗、合理性分析基礎上修正匯總而成。為實現國家數據、流域數據和省市縣數據的完全統一,我國于2010—2012年間開展水利普查報告,用水口徑仍采用“三生”口徑,與第二次水資源調查評價口徑變化不大。但水利普查在用水統計方法上與以往大不相同,按照在地原則,采取全面調查、抽樣調查、典型調查和重點調查等多種形式,對經濟社會用水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得到一套全面詳實的用水數據。
2014年水利部印發了《用水總量統計方案(試行)》,用水口徑按照農業用水、工業用水、生活用水、生態環境補水四類劃分。這一方案是在我國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管理考核的背景下提出的。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明確了各省級行政區用水總量控制目標,要求水利部會同有關部門對各省級行政區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進行考核,用水總量控制目標完成情況是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加強用水總量統計工作,準確客觀反映各省級行政區用水總量,是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考核工作的重要支撐。這一時期用水統計口徑雖然變化不大,但在統計方法上借鑒水利普查工作經驗,進一步規范用水統計的方法,逐步建立起用水統計制度。
自1980年來,我國多次對全國河道外用水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調查統計,用水統計口徑隨著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演變歷經4次變化,從起初的農業—工業—城市生活用水,到農業—工業—農村生活—城鎮生活用水,再到生活—生產—生態用水,最終形農業—工業—生活—生態環境補水的用水統計口徑。各口徑下用水細部統計也有若干項調整:農業用水統計中,牲畜用水經過兩階段剝離后又重新囊括到農業用水,農村居民生活用水被劃進生活用水后未再變動;工業用水統計中不斷嘗試對一般工業用水進行分類,先后將其分為一般與鄉鎮工業用水、一般與高用水工業用水、最后直接歸為非火核電工業用水,不再細分;生活用水統計中主要包括農村和城鎮的居民生活用水,牲畜用水和城鎮公共用水被剝離出生活用水后,牲畜用水最終被劃進農業用水,而公共用水在被劃進生產用水后最終又調整到生活用水的子項中;此外,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及人類環保意識的提升,早期未曾提及的生態用水也逐步開始統計,在用水口徑中增添了生態用水,主要統計城鎮環境用水域河湖補水等。通過總結各時期用水統計分類口徑的變化特點及變化的原因,理清用水統計中子項變動的過程,不斷提升用水統計數據質量,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扎實的統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