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謙
這聽上去像是古老的傳說:村落間有“互不通婚”的祖訓,“棒打鴛鴦”的事情時常上演。而這些,都是真實的故事,曾發生在廣東省揭陽市榕城區仙橋街道十四寨(14個自然村)楊、黃、郭、邱這4個有“世仇”的宗族間。
不過,從2023年10月1日起,所有的故事都已成過去。當天上午,一場以“睦鄰友好”為主題的和解儀式在4個宗族的祠堂同時開始。“解除舊約,締結婚姻。祈祖笑允,四姓俱興。”在司儀誦念的祝文聲中,百年“世仇”化解。
一場推翻百年祖訓的儀式能在此時發生,是自上而下形成合力的結果。從市委巡察組到街道辦,再到村委會、村中負責掌管祭祀事務的“老人頭”,缺了哪一方都不行。
2023年11月末的揭陽,人字拖、短袖仍是人們外出的標配。
揭陽市中心被榕江北河與榕江南河分割、環繞,南河以南是仙橋街道,化解不通婚規定的十四寨,分屬4個行政村。
楊氏是人口最多的宗族,有一萬多人,涉及7個寨,其中6個屬于槎橋村。除了楊氏,十四寨中有“世仇”的還包括另外3個宗族。各寨間矛盾因何而起已不可考。
一位參與編寫楊氏年譜的老人回憶,在老一輩的講述中,矛盾的產生與百年前的農耕有關。各村耕地接壤,免不了發生摩擦,比如某村村民飼養的家禽吃了鄰村種植的作物。事情不大,但由此引發的矛盾越來越深,后來,村寨間相鄰的農田都沒人敢耕種,擔心會被人報復。于是,先祖們在祠堂發下毒誓,后人不再與有沖突的宗族通婚。
雖然沒有文字記載,但一代代人自小就被長輩灌輸這一理念:兩個村有“世仇”,與“仇人的后代”結婚是絕對的禁忌。如果有人違背祖訓,一旦以后家中發生變故,總會遭到閑言碎語的指責——那一定是受到了祖先懲罰。
要化解延續百年的“世仇”,卸下族人的思想包袱,沒那么容易。
2014年3月,楊繼波擔任槎橋村支書不到一個月,就受揭西縣楊氏宗親邀請,帶著村“兩委”干部參加了揭西縣3個宗族的和解儀式。新官上任,當然想做出些成績。槎橋與鄰村美西、美東的黃氏宗族有不通婚的祖訓,化解兩個宗族的矛盾,不失為一個抓手。回村后,楊繼波找到時任美西村支書黃潮明。兩人商量后,決心促成此事。
進度最終卡在楊氏宗祠理事會會長楊東河那里。宗祠理事會會長,在潮汕地區俗稱“老人頭”,主管村中祭祀大事,是宗族里的“意見領袖”。楊東河認為,和解自然是好事。只不過楊氏宗族的內部矛盾還沒解決,去解決外部的事,沒有必要。
當時,楊氏內部各寨間存在矛盾,其中一個過節,發生在楊繼波所在的斗門自然村同楊東河所在的東光自然村間。
“營老爺”,是潮汕地區盛大的祭祀活動,每年農歷正月,人們把“老爺”(塑像)從廟中請出,在村中巡游。斗門與東光接壤,斗門村“營老爺”需經過東光的一條道,遇到東光村村民阻撓。自此之后,斗門村的老人便不再參與楊東河召集的活動。
還有很多實際的問題也被視為楊氏與黃氏和解的阻礙。比如,該由哪方先提出和解?在村民眼里,主動提出的那一方處于弱勢。
“那時候沒機會,也沒力量。”經歷過失敗,楊繼波意識到,推動兩村和解,“得大家都要辦這件事才能成。”
9年后,一次巡察帶來了化解“世仇”的契機。
2023年7月初,揭陽市委第三巡察組、榕城區委第三巡察組進駐仙橋街道,開展美麗圩鎮創建專項巡察。他們了解到,楊氏與黃氏間有“互不通婚”的規定。
如果能化解這一“世仇”,既符合巡察工作為老百姓做實事的目的,又契合了揭陽創建文明城市的目標。巡察組決定支持推動此事。
這之前,楊貴彬就在街道領導班子會議上提出過這個問題。他是槎橋人,自2021年開始擔任駐街道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此后,他就琢磨著如何推動化解“世仇”。
化解工作就此推上日程。
到仙橋街道掛職前,楊貴彬沒有基層工作經驗。讓誰來具體推動這件事?他想到了老書記楊繼波。2021年卸任槎橋村支書后,楊繼波轉崗仙橋街道人大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他擔任過十多年仙橋街道文化站站長,熟悉各村歷史和祭拜禮節,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
街道牽頭,又有巡察組支持,楊繼波這回有了底氣。
2023年8月伊始,仙橋街道開了個會,成立“睦鄰友好”活動專項領導小組,街道黨工委書記擔任組長,楊貴彬與3名街道辦副主任擔任副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楊繼波任主任,十四寨涉及的4個行政村村支書為副主任。
街道辦副主任楊永濤,是化解鄉村矛盾的熟手。在他看來,政府是化解“世仇”的“中介”,要給老人們“鋪好臺階”,讓他們走到一起。
一個辦法是,“開大會前先開小會”。楊繼波同楊永濤等人一道,開始逐個拜訪楊氏宗族各自然村的“老人頭”。
最棘手的東洋村,是楊氏七寨中唯一在行政區劃上不屬于槎橋的村落。東洋的宗祠理事會會長有次參加宗祠活動時,楊東河與槎橋村村支書挨桌敬酒,不小心遺漏了他所在的那桌。現場,這位會長憤而離席,就此“結下了梁子”。
在楊繼波看來,這是“說小也小,說大很大”的事,在農村,這涉及了顏面與尊嚴。最終,楊繼波分4步解決這件事:先向槎橋村干部打聽矛盾的根源;然后找這位“老人頭”的朋友做說客;等溝通得差不多,再和楊永濤一起登門拜訪,以示尊重;最后,組了個飯局,槎橋村支書到場,補敬一杯酒,解開了對方心里的疙瘩。
與此同時,楊繼波9年前的“老搭檔”,現任美西村村支書黃潮明也開始在村中宣傳,通知村委會干部、鄉賢、企業主,聽取各方的看法。黃潮明稱此做法是:做事前,先得“造勢”。
聲勢造了起來后,與楊、黃兩個宗族亦有不通婚祖訓的郭氏和邱氏也主動提出,想要參與和解。由此,這一活動擴大至十四寨。
2023年9月1日,“老人頭”們基本達成一致意見。有了八成把握,一份由楊繼波主筆、落款為“仙橋街道睦鄰友好領導協調工作小組”的倡議書被分發到各村村民手中。
和解儀式舉辦時間提前確定在10月1日。選這個日子,也有講究。在村里,辦祭祀儀式總得求個黃道吉日。為了避免每個村算出不同的“好日子”節外生枝,活動領導小組把儀式舉行時間定在國慶節,這是一個各方都沒有爭議的好日子。儀式結束后,“廣東揭陽4個世仇村和解”上了新聞熱搜。這場儀式受到的關注,是楊貴彬意想不到的。
在潮汕地區,有“千年親戚,萬年祖宗”的說法,“世仇村”也并不罕見。僅在仙橋街道,近年來已經舉辦了4次宗族間化解“世仇”的儀式。
潮汕文化研究者、韓山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溫建欽在調研中發現,“世仇”和解的達成,背后大都有黨委和政府的支持。
在溫建欽看來,對政府來說,鄉風文明建設是推動鄉村振興的要求,而對宗族來說,村中即便有人想推翻祖訓,沒有政府牽頭,也很難達成。在潮汕地區,地方政府在基層治理中難免會遇到兩股“獨特”的力量:一是宗族的力量,二是民間信仰的力量。引導這兩股力量與政府治理融合,可以降低社會治理的成本。
在仙橋街道,十四寨“世仇”化解后,一些變化正在發生。郭氏宗族聚集的西洋村,成了最早的受益方。
內澇,是困擾西洋村十多年的難題。一條排水渠從西洋村向東流,途經與西洋有不通婚約定的兩個村莊,分屬黃、楊兩個宗族。排水渠內積有一米多厚的淤泥,下游村莊的村民們在河道搭起簡易宿舍、茅房,野草在河道里瘋長,岸邊榕樹的氣根深深扎入淤泥。下游河道的堵塞造成上游的積水無法及時排走,即便是下一場中雨,在西洋村中地勢低洼的古寨,積水都能沒過小腿。
曾經,西洋村村支書郭奕輝試圖推動排水渠治理,但到了那兩個“世仇村”,問題總沒法協調。
趁著談和解計劃,郭奕輝又向兩個“世仇村”提出了治理水渠的想法。兩村的村支書答應得很干脆:“以后都是親戚,排水渠這么點小事,還有什么談不成的?”這一回,他們還派村干部專門跟進。
排水渠疏通工程很快提上日程。
兩個多月后,宿舍、茅房、雜草全都從河道里消失。2023年11月30日下午,郭奕輝來到排水渠邊,一臺挖掘機正在施工,700多米的淤堵河段,還有數十米未完成清淤工作。郭奕輝同岸邊圍觀的村民們打了個招呼,神色得意。“總算把這事給辦成了。”
促成十四寨和解后,楊繼波又有了新的差事。仙橋街道還有一個行政村,其中有4個自然村“互不通婚”。看到十四寨的經驗后,村支書也想打破村里的舊習,邀請楊繼波做參謀。
經過溝通,和解儀式定在了另一個大家公認的好日子:2024年1月1日,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