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千銣
關鍵詞:培根;四假象學說;互聯網世界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互聯網信息平臺日益成為受眾獲得信息,溝通交流的重要載體,給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運用得當會推動社會的前進,運用不當就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互聯網世界的快餐式信息容易夸大實際,導致人們在接受信息時容易脫離客觀實際,就好比培根批判的經院哲學,阻礙了人們獲取真理和主動追求真相的積極性。
“種族假象”植根于人性本身中,是整個人類族群共同所有的,由人類的天性決定的。表現為“人類理解力依其本性容易傾向于把世界中的秩序性和規則性設想得比所見到的多一些”[2]22。人的感性訴求在人類的生理機能和情感需求中占據了先導地位,但人的感官局限性和欺騙性,在感性訴求的驅動下,人類往往更愿意接受與其原有觀點、既定立場和情感傾向相一致的陳述,對于不符合自身需求的言論可能會有選擇性的理解,甚至可能回避與自己持相反立場的觀點和信息。
“洞穴假象”是屬于每個人特有的假象,是指每一個人都無法逃離自己所處的“洞穴”,這是由于個人視角、觀點、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影響的主觀認知偏差。在互聯網信息化發展中表現為“信息繭房”,人們受無意識行為引導,總是被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吸引,將自己的周遭生活桎梏于并長期生活在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3]。這種固執己見的思維方式會將自己的錯誤認識和偏見與真理畫上等號,這是一種極端思想。
“市場假象”指的是人們在信息交流中產生的一種誤解或偏見,是一種對符號模糊、不清楚導致的結果。互聯網的發展帶動了新媒體的廣泛傳播和智能工具的普遍應用,信息傳播已呈現出碎片化的趨勢,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多樣而龐雜。然而正是這種碎片化的傳播方式使得真相難以再現。新聞、社交媒體、個人觀點等碎片化元素交織在一起,使得公眾往往難以準確把握事件的全貌。人們雖然能夠迅速獲取信息,卻很難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質。
“劇場假象”是“是從哲學的各種各樣的教條以及一些錯誤的論證法則移植到人們心中的”,人們往往會根據自己的背景、經驗和偏見來解釋和理解“劇場”內容,而忽略了客觀真相。正如人們看影視作品一樣,“劇場”的目的在于娛樂大眾,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劇中故事情節的感染,劇場中表達出的情境、思想觀念、價值觀等被人們所接納,在現代化進程中,各種權威輿論、科學事實、宗教哲學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這種假象,在一定程度上同化了人們的認知與思維,互聯網世界中話語權不平等的現象普遍存在,但很少有人會對這種現象提出質疑。
在當今世界激烈多變的社會背景下,弘揚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文明和價值觀念顯得尤為重要,大力弘揚馬克思主義能夠使人們深刻認識社會發展規律、引領國家建設的方向、推動社會向更加公正平等的方向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仁愛”“忠誠”等價值觀念能夠引導人們構建和諧、包容的社會關系。運用好利用好新媒體發布信息及時、表現形式多樣以及受眾選擇性增多的特征,傳播通俗易懂的官方語言。這就要求各大媒體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體系和價值體系;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價值底蘊,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意識形態凝聚力,警惕互聯網假象的陷阱。
馬克思提出,人的本質屬性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主體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所處的現實物質關系中。在信息時代,互聯網扮演傳播、分享信息的角色,同時也存在信息的真實性和可信度的嚴重問題。樹立事實真相需要個體主動參與到信息生產的全過程,每個個體都是互聯網發展的創作者、傳播者和受益者。個體應該培養負責任的信息分享意識,通過個體的自律,可以有效減少虛假信息在互聯網上的傳播,更重要的是,個體應該積極參與互聯網治理,推動相關法規和機制的建設,每個個體都肩負維護互聯網世界和平、安全、穩定的義務,都應該為構建和平、開放、安全、有序的互聯網世界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英)培根(F.Bacon)著;許寶魖譯.新工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0.
[3]彭蘭.導致信息繭房的多重因素及“破繭”路徑[J].新聞界,2020(01):30-38+73.
[4]湯晟.自媒體平臺上碎片化信息傳播特征、問題與對策研究[J].傳播與版權,2017(07):99-100.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