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曉林 陳斌
(1.延安市洛川縣中醫醫院針灸科,陜西 延安 727400;2.安康市平利縣中醫醫院,陜西 安康 725500)
骨質疏松性腰椎壓縮性骨折是老年群體多發病,誘發因素主要為代謝緩慢所致,一旦發病,患者的骨丟失嚴重進一步破壞了機體的骨質結構,并給患者帶來極為嚴重的不良影響[1]。單純予以基礎性治療,如常規牽引、鈣劑補充等,雖然有一定效果,但遠期預后差,整體療效不佳。針灸是祖國醫學中的一種常見方法,老年群體易接受,屬于非藥物方法,隨著推廣,已經成為世界醫學中的一個相當重要部分。文獻提示[2],針灸與常規療法結合,能夠緩解患者疼痛,效果顯著且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本文旨在分析該方法對患者骨密度、療效等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骨折患者臨床資料,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將其分為基礎組與針灸組,各50例。基礎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71.32±3.23)歲;骨折致傷因素:墜落28例,跌倒10例,車禍12例。針灸組男36例,女14例;年齡(72.41±3.36)歲;骨折致傷因素:墜落25例,跌倒11例,車禍14例。納入標準:(1)符合骨質疏松性腰椎壓縮性骨折的相關標準《實用骨科學》[3];(2)經MRI、CT以及X線等檢查確診;(3)椎體損傷多個累及;(4)納入者意識清晰且可以有效溝通交流;(5)神經功能正常,無損傷。排除標準:(1)腫瘤、脊神經艮壓迫;(2)精神病史;(3)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等骨代謝類藥物等;(4)繼發性骨折;(5)針灸不耐受者;(6)本文基礎藥物過敏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基礎組:予以基礎性治療,常規給予患者牽引復位治療,患者平臥位,醫生雙手置于患者腋下,同時需要其他醫生配合把握患者腳踝,兩人保持水平反方向牽引,當患者腰背肌松弛后抬高患者下肢并促使腰背部保持過伸位置,可以酌情增加過伸力度并讓患者適應這個操作,持續時間以10 min為宜,隨后按壓骨折區域的棘突給予放松按壓,隨后再按摩腰背部便于肌肉放松;給予患者降鈣素噴鼻劑治療,同時可以酌情給予鈣劑補充等。針灸組:在基礎組治療前提下對患者實施針灸治療,先行常規消毒進針區域并選擇足三里穴、腰陽關穴、腰椎夾脊穴、太溪穴予以針灸,依據穴位不同選擇適宜體位將患者穴位暴露以便針灸,針灸過程中,以患者舒適為主,肌肉要放松,盡量保持留針持久,胸腹部穴位時,取患者仰臥屈膝,背部穴位則取患者俯臥位;具體進針方法:使用75%的酒精棉球對穴位相關部位皮膚消毒,醫師按壓穴位后,垂直進針,30 分/次,1次/天,每周治療4次,休息3 d。兩組均在治療后監測體征指標變化,若出現異常需及時處理,兩組均治療1個月。
1.3 觀察指標臨床療效,根據判定標準[4]劃分為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并發癥:呼吸困難、肺部感染以及褥瘡。骨密度監測:應用塞規式孔徑測量儀分析骨密度數據。疼痛評分(VAS)測評患者疼痛狀況,分數高則表示疼痛加重。

2.1 臨床療效基礎組顯效15例、有效27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4.00%;針灸組顯效25例、有效2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00%。針灸組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基礎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498,P<0.05)。
2.2 骨密度治療前兩組骨密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后,兩組骨密度均改善,針灸組骨密度顯著高于基礎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骨密度比較
2.3 疼痛情況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后,兩組VAS評分均減低,針灸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基礎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分,n=50]
2.4 并發癥情況基礎組患者出現肺部感染4例、褥瘡2例、呼吸困難3例,總發生率為18.00%;針灸組患者出現褥瘡1例,總發生率為2.00%。針灸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基礎組(χ2=13.476,P<0.05)。
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根本原因是因為骨吸收的增加所致并隨著病情進展會導致骨結構的形態變化甚至于骨膜應力顯著增加,并出現骨內壓升高的問題[5]。臨床上的疼痛表現為張力性疼痛且十分明顯。當前階段,臨床治療上主要以鈣劑補充以及藥物控制或者非藥物牽引干預等,雖然一定程度可以改善患者疼痛緩解病情發展,但遠期效果差[6]。
祖國醫學認為骨質疏松性腰椎壓縮性骨折屬于骨痹之癥或者是骨萎等,主要病機為氣血不暢、血脈受損進而導致氣機紊亂,血瘀阻滯而造成臟腑功能不調。相關中醫論著中認為,髓養骨,而腎藏精,機體的腎氣是骨代謝循環的重要基礎,并會對骨質產生一定影響,因此治療上應以補腎益髓與活血通絡為主,同時注意行氣止痛緩解癥狀[7-8]。本文結果顯示,針灸組療效理想且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基礎組(P<0.05);針灸組的骨密度顯著高于基礎組(P<0.05);針灸組并發癥發生率及VAS評分均低于基礎組(P<0.05)。分析其原因,在本次治療中,針灸組選穴極為精準,取患者督脈穴、夾脊穴,此二穴可行氣通絡、活血化瘀之功效,再配合腎俞穴、大腸俞以及陽陵泉穴等將充分發揮補腎壯骨與益腎填精的效果,同時可以養髓強筋。通過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對夾脊穴與督脈穴予以針灸,有助于緩解機體的肌肉痙攣并改善患者的疼痛、消除炎癥與水腫并促進患者肌力的恢復,重新組建骨折生物結構。此外,針灸治療能夠促進機體的骨吸收抑制效果,并顯著提高骨密度且有效減少對機體的骨質破壞。再者,患者在基礎藥物干預與牽引等治療基礎上,再予以針灸還能夠達到一個聯動效果,協同作用下可以增強藥效,同時再予以康復支持,可以取得非常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為了確保針灸效果的最大限度發揮,提升其應用價值,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凝血功能障礙者需要禁用;(2)皮膚潰瘍或者感染以及瘢痕皮膚需要禁用,糖尿病患者禁用,白血病禁用;(3)對于腫瘤患者,不可選擇腫瘤部位進針;(4)為了保障安全性,囑針灸期間做好皮膚護理,飲食需清淡且治療1 h內不能受寒。
綜上所述,骨質疏松性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在給予針灸治療后,臨床效果顯著,骨密度得到提高且緩解了患者的疼痛,獲得患者認可,便于臨床的大力推廣與應用。
利益沖突說明/Conflict of Intetests
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批準及知情同意/Ethics Approval and Patient Consent
本研究通過延安市洛川縣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為回顧性資料分析,故知情同意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