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志強 孫玉錄
(1.漢中市中心醫院脊柱外科一病區,陜西 漢中 723000;2.楊凌示范區醫院脊柱外科,陜西 楊凌 712100)
腰椎間盤突出癥好發于20~50歲人群,主要以坐骨神經痛以及腰痛等為表現的脊柱外科常見病。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方法較多,包括手術和非手術治療,其中椎間孔鏡手術治療是臨床常見手術治療方法之一,和開放手術相比,其更有利于降低患者手術創傷,促進術后早期康復[1],但是由于該術式有較多手術入路方法。本文旨在探討椎板間入路手術椎間孔鏡下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進行椎間孔鏡手術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其手術方案的不同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各40例。參照組男30例,女10例;年齡(38.44±5.15)歲;突出物體積(1107.53±260.17)mm3;突出類型:極外側型22例,中央型18例;病程(3.61±1.16)年。實驗組男31例,女9例;年齡(38.57±5.11)歲;突出物體積(1109.41±262.05)mm3;突出類型:極外側型21例,中央型19例;病程(3.52±1.11)年。納入標準:(1)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相關診斷標準[2]者;(2)單節段病變者;(3)符合椎間孔鏡手術治療指征者;(4)手術耐受性良好者。排除標準:(1)意識障礙或認知障礙者;(2)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3)合并腰椎感染者;(4)手術治療配合度差者;(5)肝腎功能不全者;(6)凝血功能異常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參照組以經皮椎間孔入路椎間孔鏡手術方案進行治療,以俯臥位作為手術體位,消毒鋪巾后借助C型臂X線機定位患者病變腰椎,定位后以其正中線旁開13 cm左右視作穿刺部位,局部麻醉,麻醉藥物為1%利多卡因,針芯在穿刺至目標位置后撤出,置入導絲,退出穿刺針,插入工作套管,置入椎間孔鏡,摘除患者的突出髓核組織,常規止血后將臭氧予以注入,然后將椎間孔鏡退出,對患者切口進行縫合。實驗組以經皮椎板間入路椎間孔鏡手術方案進行治療,以俯臥位作為手術體位,常規硬膜外麻醉,借助C型臂X線機定位患者病變腰椎,定位后將其投影于皮膚上,在正中線旁距離2 cm左右的地方予以標記,同時作一縱行切口,切口長度在1 cm左右,借助軟組織擴張器將切口適當撐開,鈍性分離至椎板上緣,擴張器在套管置入后再取出,然后置入內窺鏡,對患者背側黃韌帶以及內側關節面進行徹底顯露,鉆除局部骨質,黃韌帶常規游離,對患者髓內走行神經根進行徹底暴露,小心摘除患者松動髓核組織,幫助患者有效解除神經根壓迫,以射頻刀展開止血干預,止血后將椎間孔鏡退出,對患者切口進行縫合。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手術方案的治療效果、治療安全性、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腰椎功能恢復及下肢疼痛癥狀。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3]。治療安全性包括患者術后椎間隙感染、硬脊膜損傷及腦脊漏液發生情況。腰椎功能恢復情況以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ODI)[4]評價,下肢疼痛癥狀以視覺疼痛模擬評分法(VAS)[5]評價,均以評分低者為佳。

2.1 治療效果對比參照組顯效19例、有效13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0.00%;實驗組顯效20例、有效1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0.00%。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569,P>0.05)。
2.2 治療安全性對比參照組患者出現椎間隙感染2例、硬脊膜損傷1例、腦脊漏液2例,總發生率為12.50%;實驗組患者出現椎間隙感染1例、硬脊膜損傷1例、腦脊漏液1例,總發生率為7.50%。實驗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更低,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56,P>0.05)。
2.3 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對比與參照組相比,實驗組手術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6.160、10.675,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對比
2.4 ODI及VAS評分對比治療前兩組ODI及VAS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058、0.473,P>0.05),治療后實驗組ODI及VAS評分均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2.617、7.781,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ODI及VAS評分對比分,n=40]
近年來,隨著微創外科理念及技術的不斷發展,椎間孔鏡手術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其能夠將患者髓核組織進行徹底清除,有效解除神經根壓迫,促進患者活動能力恢復[6]。椎間孔鏡手術入路較多,包括經皮椎間孔入路和經椎板間入路等,前者雖然可以將患者髓核直接摘除,但是在實際手術治療過程中容易受椎間孔狹窄以及椎體橫突長等因素而限制器械可動性,導致患者手術時間因此延長,增加術中出血量[6]。經椎板間入路可以有效彌補經皮椎間孔入路的不足之處,同時因椎板間間隙較寬因此可以進一步降低手術穿刺難度,且在手術治療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對椎板間隙進行擴大來減少透視次數,進而達到縮短手術時間的目的[7]。
本文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并發癥總發生率更低,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參照組相比,實驗組手術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腰椎功能ODI評分及下肢疼痛VAS評分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椎板間入路手術椎間孔鏡下治療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在幫助患者促進腰椎功能恢復以及減輕下肢疼痛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且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幫助患者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劉磊等[8]也指出,椎板間入路手術椎間孔鏡下治療具有更強的操作性,定位簡單且術野更大,可以進一步降低手術操作難度,更有利于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患者手術治療過程中的出血量,和本文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對于采取手術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 通過對其進行椎板間入路手術椎間孔鏡下治療可以幫助其獲得較為良好的治療效果以及治療安全性,其對患者腰椎功能可以起到明顯改善作用,更有利于減輕患者下肢疼痛,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
利益沖突說明/Conflict of Intetests
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批準及知情同意/Ethics Approval and Patient Consent
本研究通過陜西省漢中市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