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曹娟
(咸陽彩虹醫院超聲科,陜西 咸陽 712000)
急性腸套疊在臨床兒科中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急腹癥,臨床癥狀以血樣便、陣發性哭鬧、急性腹痛、可觸及腹部腫塊等為主,嚴重影響患兒身心健康[1]。目前,由于超聲具有無創傷、無輻射、安全性高等特點,且診斷的特異性和敏感性較高,所以臨床常在超聲診斷輔助下通過生理鹽水灌腸進行治療,能夠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促使腸套疊成功復位[2]。但有部分患兒在灌腸復位后短期內依然還會復發,再一次增加患兒及其家屬的痛苦。因此,需要對灌腸后小兒急性腸套疊復位后短期復發的相關原因進行分析,為今后預防短期復發提供借鑒。基于此,本文選取120例行生理鹽水灌腸治療的小兒急性腸套疊復位后短期復發患兒的臨床特征及超聲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超聲引導下生理鹽水灌腸治療小兒急性腸套疊復位后短期復發的臨床特征及超聲影像表現,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行生理鹽水灌腸治療的小兒急性腸套疊復位后短期復發的120例患兒的臨床特征及超聲資料,根據復位后72 h內腸套疊是否復發的短期標準分為對照組(未復發)和觀察組(復發),各60例。120例患兒中男71例,女49例;年齡7個月至7歲,平均(30.78±5.44)月;體重6.17~16.38 kg,平均(12.46±3.25)kg。納入標準:(1)與《兒科學》[3]中的診斷標準相符,且接受超聲引導下生理鹽水灌腸診斷為腸套疊并復位成功,發病時間在3 d內;(2)一般情況良好,意識清晰;(3)經體格檢查未發現腹膜刺激征等癥狀。排除標準:(1)生理鹽水灌腸不耐受者;(2)腹腔存在大量積液,或有高熱、腸管缺血壞死等癥狀者;(3)經CT檢查提示腸穿孔者。
1.2 方法所有患兒均采用飛利浦EPIQ5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診斷和輔助治療,高頻線陣探頭,將探頭頻率設置在7.5~10 MHz范圍內。首先,指導和幫助患兒在治療床上仰臥,從多個切面連續性掃查其腹部,明確診斷腸套疊;橫切面為“靶環征”,縱切面為“套筒征”,對“靶環征”直徑、“套筒征”長度及“套疊鞘部”厚度進行詳細測量和記錄,全面觀察套鞘內外淋巴結、套入包塊腸管的血運、近端腸管擴張等方面的情況,以及判斷腸套疊處周圍是否存在積液,同時排除不利于水壓灌腸的情況,如腹膜炎、腸管壞死等。其次,待超聲診斷明確后,采用石蠟油潤滑球囊和三通管,并將其從肛門插入,插入深度約為7~8 cm,固定氣囊開始擴張,一端與血壓計監測壓力相連接;另一端連接注射器,并借助導管緩慢推注生理鹽水到腸管內,實時監測生理鹽水直至包塊處,且為局部半包繞包塊,形成“環島征”,隨著鹽水的注入包塊會緩慢縮小到消失,促使回盲瓣呈現為“蟹爪征”,最終“靶環征”消失,顯示生理鹽水灌腸復位成功。此外,在治療的過程中,若存在復位較困難的患兒,可在采用生理鹽水推注的基礎上增加手法復位,按照從近到遠的順序推壓按揉,促使套疊頭部慢慢回縮到原先的位置。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兒的一般臨床資料、臨床癥狀及特征、超聲影像學表現特征、隨訪病理性因素。一般資料:體重、年齡、性別。臨床癥狀及特征:便血、腹痛、嘔吐、發熱、腹瀉。超聲影像學表現特征:“套筒征”平均長度、“套疊鞘部”平均厚度、“靶環征”平均直徑。病理性因素:梅克爾憩室、腸重復畸形、腸息肉、淋巴瘤、腸壞死。

2.1 兩組一般資料及臨床特征、癥狀對比觀察組體重重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性別、年齡、一般臨床特征及癥狀(便血、腹痛、嘔吐、發熱、腹瀉)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及臨床特征、癥狀對比
2.2 兩組超聲影像特征對比觀察組“套筒征”平均長度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靶環征”平均直徑、“套疊鞘部”平均厚度大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圖1及圖2。

圖1 超聲輔助下觀察組縱切面“套筒征”長度圖(5.74 cm)

圖2 超聲輔助下對照組縱切面“套筒征”長度圖(3.83 cm)

表2 兩組患兒超聲影像特征對比
2.3 兩組繼發性病理性因素對比對照組患兒繼發腸壞死1例、淋巴瘤1例,總發生率為3.33%;觀察組患兒繼發梅克爾憩室2例、腸壞死2例、腸息肉2例、腸重復畸形4例,總發生率為16.67%。觀察組繼發性病理性因素總發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37,P<0.05)。
目前,臨床上小兒腸套疊診斷的首選方法為超聲檢查,具有高診斷率、高安全性、無輻射、無創傷等優勢。研究[4]指出,針對小兒急性腸套疊患兒,雖然采用超聲引導生理鹽水灌腸復位的效果比X線引導下的空氣灌腸更為理想,但在成功復位后依然存在短期復發的現象,增加患兒痛苦,影響其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對超聲輔助下生理鹽水灌腸治療腸套疊復位后短期復發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既往多從病理因素、復位后日常生活等方面進行分析,對于臨床特征及癥狀、超聲影像學表現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本文經回顧性分析顯示,短期復發患兒的體重重于非短期復發患兒,該結果提示肥胖型患兒經有效治療后短期復發風險更高。因為肥胖型患兒機體內回腸腸系膜末端具有較多的脂肪,導致系統功能相對下降,容易引起短期復發[5]。同時,雖然暫時解除了腸套疊,但由于胃腸功能還沒有完全恢復,所以進一步導致短期內復發風險升高。本文結果還顯示,短期復發患兒的“套筒征”長度大于非短期復發患兒,該結果提示“套筒征”長度是小兒急性腸套疊灌腸復位后短期復發的主要影響因素。因為在采用生理鹽水灌腸復位的過程中,回腸末端逐漸向回盲瓣部退回,此時大多數腸管已經基本復位,部分生理鹽水會進入到小腸,復位成功后的超聲影像表現特征出現,而這個時候“套筒征”內依然還有尚未完全解套的短套頭,雖然短時間內會自動復位,但以不穩定性套疊狀態存在,成為復位后短期復發的主要原因[6]。
既往研究[7-8]指出,腸套疊復發的危險因素包括繼發性病理因素,一旦出現繼發性病理因素,會使急性腸套疊復位失敗或提高復發風險。本文結果顯示,短期復發患兒的病理性因素總發生率高于非短期復發患兒,表明雖然復位成功后短期內復發的急性腸套疊患兒多數屬于原發性,但反復套疊則需要考慮受到繼發性病理因素影響,應對其進行全面檢查,結合實際情況,予以手術治療,對臨床醫師判斷病情和制定治療方案具有參考作用。
綜上所述,從臨床特征及癥狀、超聲影像學表現方面分析,小兒急性腸套疊復位后短期內復發的主要因素與患兒體重、“套筒征”長度、繼發性病理因素有一定的關系。本次研究為回顧性分析,存在一定局限性,對一些相關數據可能會存在遺漏或存在個體差異,還需要進一步排除無法干預的因素,同時還要進一步增加總體樣本數量,確保研究結果準確性。
利益沖突說明/Conflict of Intetests
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批準及知情同意/Ethics Approval and Patient Consent
本研究通過陜西省咸陽彩虹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為回顧性資料分析,故知情同意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