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漫 曹慧
(1.西安市第三醫院普外科,陜西 西安 710000;2.陜西省榆林市中醫醫院,陜西 榆林 719000)
直腸癌是最常見的一種消化道腫瘤,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腹腔鏡直腸癌手術的應用得到越來越多的肯定,手術安全性和臨床預后均較好[1]。但是很多直腸癌手術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負性情緒,在一定情況下患者會有強烈的病恥感,為此對于護理的要求比較高[2]。正念減壓療法是一種以中醫學為基礎的壓力及情緒管理的心理療法,可調節情緒狀態,有效減輕個體壓力,有利于患者更好應對疾病[3]。敘事護理作為科學與人文關懷緊密相連的護理模式,患者通過敘述故事,表達內心感受;護理人員通過講故事方式,幫助患者建立正向的應對方式來幫助其應對應激事件的發生[4]。本文旨在探討敘事護理同步正念減壓療法對直腸癌術后患者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本院診治的直腸癌患者10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研究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52.89±12.62)歲;體重指數(21.33±2.48)kg/m2;手術時間(134.87±12.47)min;術中出血量(244.77±19.44)mL;臨床分期:Ⅰ期52例,Ⅱ期20例。對照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52.42±13.01)歲;體重指數(21.22±3.14)kg/m2;手術時間(134.00±13.29)min;術中出血量(244.33±20.10)mL;臨床分期:Ⅰ期51例,Ⅱ期21例。納入患者病理確診均為直腸癌,臨床分期為Ⅰ~Ⅱ期;初次手術;具有手術指征,順利完成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預計生存期>3個月;年齡18~75歲;聽力無障礙,能閱讀和填寫問卷,并愿意參加本研究;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研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能與護理人員進行有效交流者。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者;患有精神類疾病,無法有效交流者;既往有惡性腫瘤放化療史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給予敘事護理同步正念減壓療法護理,具體如下:(1)建立??谱o理小組,對所有成員開展敘事護理同步正念減壓療法專業培訓,小組成員考核通過后對患者開展相應的護理措施。(2)正念減壓療法以小組形式進行訓練,護理地點選擇在醫院活動室,要求患者及家屬同步練習。第一階段要求患者平臥,閉眼,患者完全放松后囑咐患者在輕音樂引導下依次自我感知身體部位,讓患者客觀用心感知這些部位;第二階段患者在安靜狀態下取坐位,進行靜觀呼吸、身體起伏的觀察,當有不適或者是雜念、不良情緒出現時,讓患者達到呼吸、動作、意念的統一,引導其客觀覺察,識別自身腦海中涌現的想法、情緒和事件;第三階段讓患者在安靜狀態下觀察自身腦海出現的沖動、思維、情緒等,重點在感受當下心理體驗,客觀識別此刻情緒,同時定期開展病友之間的交流會,通過交流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每階段每次持續干預15~20 min,3次/天,當患者身體因疼痛或疲乏無法堅持時,可短暫暫停訓練。要求患者每日完成定量正念訓練,并根據個人意愿在共同建立的微信群里分享心得。(3)敘事護理:術后1~3 d每天進行一次談話,每次訪談時間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而定,讓患者完整敘述相關事件,在最大程度上宣泄自己的情緒,盡可能避免患者就診、就餐時間,談話內容包括“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作者、每個人都有資源和能力、每個人都是自己疾病的主人、疾病才是疾病”,引導患者對疾病知識有正確認知;術后3~7 d每兩天進行一次談話,引導患者講述疾病對日常生活、家庭關系等方面的影響,幫助患者樹立信心,指導患者進行正確健康生活方式;術后8 d及其以后,每3~5 d進行一次談話,協助患者回憶被忽略但有積極意義、彰顯自身能力與潛質的事件,協助患者形成雙向的身份認同感,鼓勵患者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并通過他們的角度看待自己,增強患者自信心。兩組護理觀察時間均為1個月。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包括術后下床時間、排氣時間與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腹腔膿腫、腸梗阻等。采用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估患者負性情緒,標準分≥50分表明有焦慮、抑郁癥狀,分數與負性情緒成正比;采用癌癥患者生活質量量表評估其生活質量,包括軀體功能、情緒機能、社會職能、癥狀和體征等四個維度,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2.1 術后恢復情況對比術后研究組患者下床時間、排氣時間與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2.2 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研究組患者出現肺部感染1例、腹腔膿腫1例,并發癥發生率4.0%;對照組患者出現肺部感染4例、切開感染2例、腹腔膿腫3例、腸梗阻2例,并發癥發生率22.0%。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849,P<0.05)。
2.3 焦慮與抑郁情緒評分對比護理后,兩組焦慮與抑郁評分較護理前降低,且研究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理障礙評分對比分,n=50]
2.4 生活質量評分對比護理后,研究組軀體功能、情緒機能、社會職能、癥狀和體征等生活質量評分均較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n=50]
敘事護理是一種引導患者通過敘述故事來宣泄內心情感的護理方式,能使患者充分感覺到受尊重,增加自信心,有利于患者減輕內心痛苦,有利于護理人員掌握患者的身心問題[5]。正念減壓療法作為一種精神訓練法,能使患者達到呼吸、動作、意念的統一,讓患者以平和心態去正視自身的身心反應,提高了心理積極信念,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與心理韌性[6]。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恢復情況更好,負性情緒更少(P<0.05);表明敘事護理同步正念減壓療法在直腸癌術后患者的應用能緩解其不良情緒,促進患者康復。護理人員通過敘事護理幫助患者解決術后遇到的問題,疏導患者不良情緒,讓患者感受到關懷與愛護,使患者將不良情緒完全宣泄出來,患者可以正確面對問題,有助于促進患者在疾病狀況下控制病情進展[7]。
手術是治療直腸癌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直腸癌位置較特殊,解剖結構復雜,在術后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8]。敘事護理更注重患者心理過程的一種新的護理管理模式,其引導患者敘述個人經歷與主觀感受,將經歷的病痛與創傷宣泄出來可引導個體通過對情緒、軀體、思想的感知體驗,從而降低機體的應激反應。正念減壓療法可以幫助患者轉移和分散在睡眠上的注意力,讓集中精神在某一件事上有助于改善個體的身心健康,能夠緩解癌因性疲乏[9]。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1個月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提示敘事護理同步正念減壓療法能降低直腸癌術后患者的并發癥。
直腸癌患者在手術過程中需切除患者肛門并建立人工肛門,改變了患者自然生理排泄通道,可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生活質量是體現個體在生理、社會、心理功能各方面狀態的綜合指標,直腸癌患者的治療目標已不僅局限于延長生存期限,還需要改善生活質量[10]。本文結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較對照組更高(P<0.05)。從機制上分析,敘事護理護理人員能夠準確掌握患者的身心需要,幫助患者通過情緒宣泄從不同角度看待與關愛自己,從而改善其生活質量。正念減壓療法使護理人員、患者、家屬以及醫生處于動態平衡,對改善患者預后較好。因此,敘事護理同步正念減壓療法在直腸癌術后的應用能加快患者康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緩解負性情緒,生活質量更好。
利益沖突說明/Conflict of Intetests
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批準及知情同意/Ethics Approval and Patient Consent
本研究通過陜西省西安市第三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