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市位于遼東半島東部,東依鴨綠江,南臨北黃海,耕地面積147萬畝,水稻種植面積64.49萬畝,土壤肥沃,水質優良,素有“北國江南、江海明珠”的美譽。近年來,東港市立足水稻種植區域優勢,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動水稻品種培優,推行科學施肥用藥,同步開展綠色稻米認證和品牌打造,積極探索“一優雙減兩提升”發展模式,突破水稻產業發展瓶頸,繪制稻花香里說豐年的美麗畫卷。東港獲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等,東港大米先后獲得全國優質食味粳米、全國優質品牌粳米、全國金獎大米等榮譽稱號,入選國家地理標志認證。
開展優良品種選育。堅持“重選育,廣引進,強推廣,優栽培”的發展思路,持續開展優質高抗水稻新品種選育示范推廣。扶持港育種業和示范繁殖農場等本土育種企業,利用本土育種區域優勢,先后選育出港育6號、港育10號、東研稻18和東研稻19等本土高抗優質水稻品種。與中國農業大學、遼寧農科院和沈陽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通過水稻品種對比試驗,成功引進越光、遼粳401、鹽豐47、遼粳1402、中科發5等水稻優新品種20余個。開展主導品種推廣。每年組織召開水稻主推品種推薦會,印發《品種推薦公告》,通過媒體宣傳、基地展示、科普活動等形式,強化主導品種宣傳推廣,指引農戶種植主導品種,逐漸形成主導品種為主、新優品種為輔、品種更新換代穩定的水稻品種種植格局。全市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主推技術到位率95%以上,優質米品種覆蓋率接近100%,水稻品種綜合抗性更高。優化水稻栽培技術。針對特色優質米品種“越光”易倒伏、產量低的缺點,攻關保質抗倒提單產技術,總結形成“減氮增磷鉀—化控防倒伏結合”的栽培管理技術模式,有效解決了越光水稻易倒低產問題。通過栽培技術措施不斷優化,畝產提升至450kg~500kg,產量水平達到新高。
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先后引進示范推廣有機替代地力提升技術、水稻機插秧側深施肥技術和水稻秸稈還田技術,引導和鼓勵農戶增施有機肥料和中微量元素,精準精量施肥,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全市水稻生產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5%以上,化肥使用量較上年減少2%。推進農藥減量控害。強化病蟲害監測預警,每年發布病蟲情報7期,指導農戶及時科學防治。普及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采用物理、生物、農業等非化學防治措施進行科學防控,提升病蟲害統防統治的組織化、現代化水平,減少防治成本, 提高農藥使用效率。統防統控面積增加10%,化學農藥使用量均較上年減少3%。實施水稻綠色高質高效行動。建立項目區41.6萬畝,重點示范推廣水稻毯苗機插節水綠色高產技術模式、水稻稀植增硅防病機械化高效技術模式和水稻綠色病蟲害綜合防控豐產增效技術模式,水稻機械化率99%以上,輻射帶動全市水稻綠色生產。
促進稻米精深加工轉化增值。加快利用稻米資源進行深加工綜合利用,豐富稻米深加工種類,加工生產富硒米、免淘米、胚芽米等多種類稻米產品,加工出的富硒米、免淘米、胚芽米等優質稻米產品使稻米附加值提高了5~10倍。加強產品質量監管增值。組建了東港市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中心,創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形成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堅決確保大米等農產品質量安全。推進稻米產品認證增值。定期開展綠色食品安全月活動,開展綠色食品申報知識現場培訓和現場指導,促進水稻生產主體積極開展產品認證。截至目前,全市大米綠色食品認證企業五家,合計9個產品,產量共計14526.29噸。建設千畝有機越光基地,獲得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有機水稻認證。
推進農產品品牌打造。制定《“東港大米”品牌打造實施方案》,設立“東港大米”品牌打造專項資金賬戶,鼓勵企業聯合,統一標準、包裝、標識,共同打造“東港大米”品牌。支持五四農場米業、鴨綠江米業等龍頭企業,打造“稻匠”“鴨綠江”“海闐”“五四農場”等優質大米品牌,年產值6億元。積極開展品牌營銷。組織多家大米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參加各類展會,建立覆蓋線上線下的全域銷售網絡,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建立銷售專營店,擴大“東港大米”品牌影響力。“東港大米”品牌多年來也先后獲得了“全國金獎大米”“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等稱號。拓展線上線下銷售渠道。與京東、阿里巴巴等知名電商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通過微商、電商平臺合作,持續加大對東港大米等特色農產品宣傳、銷售及推廣力度,為農產品上行搭建了高效、快捷的通道和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