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雨
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00
在城市更新過程中,通過合理規劃和設計綠道,可以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居民健康和社交互動,并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需要注重社會公平和綠道建設的可行性,確保綠道的益處能夠惠及所有居民,有助于城市更新的發展。所以為了推動城市更新的發展,綠道建設也需綜合考慮環境、社會和經濟因素的方法,為創建更宜居、可持續和具有活力的城市提供條件。
通過對綜合城市體檢評估數據分析得知,我國第一、二產業比重逐年下降,第三產業比重逐年上升。整體產業結構逐漸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主次轉移,這得益于建水得天獨厚的生態自然環境以及悠久綿長的文化歷史,助推旅游服務產業的發展。但隨著城市不斷發展,城市發展動能顯現不足。產業結構單一,創新活力逐漸露出短板,也需要通過城市更新助推城市產業多元化發展[1]。
便民服務設施、教育設施、醫療設施、養老設施配套基本滿足需求,但是在醫院品質和養老設施覆蓋率方面仍有較多不足之處。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未全覆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分擔率低;城市綠地覆蓋率及社區文化體育設施配套不足;人居環境北側、西側較好,南側東側城郊結合地區品質不高,整體人居環境需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需進一步加強。城市公交站點不夠完善,城市公交服務度薄弱,公交系統有待提升。根據在多地的觀察,城鎮型綠道(尤其是依托水系、公園綠地等連接城市外圍區與中心區的路段)上以游憩、健身為目的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工作日的通勤早高峰前(6:00—7:00)、午休后(14:00—15:30)、夜間(19:00—21:00)以及雙休日、節假日的全天,工作日通勤早晚高峰時段上述目的的使用者寥寥無幾,綠道的空間資源在時間上并未被充分利用。
在當前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尚處于高度集聚時期,雖然區域開發強度偏低,但人口密度較大,城市開發蔓延發展趨勢比較突出。藍綠空間本底環境要素環境滿足國標,但藍綠公共空間分布不夠均衡,城市綠化覆蓋率較高但分布不均。需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的主要基調,構建高水平、高品質的城市骨架網絡,優化城市生態體系,控制城市增長邊界,保證城市健康有序發展。綠道干線、聯絡線的明確分級和路權保障,沿線設施對近遠期需求的逐步滿足,以及與周邊住區、城市跨江道路網的無縫銜接是提升通勤騎行意愿和滿意度的重要保障。自行車作為低碳、靈活、健康的綠色出行方式,與中等規模城市平均通勤距離小于5km的出行需求高度適應,若能迅速提升其出行環境和服務品質,未來有望吸引更多的通勒出行向自行車交通方式轉移,甚至成為中短距離通勤出行的主導方式。
全面落實城市更新工作導則,依托建水“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優良的資源稟賦與文旅產業優勢,傳承城市新名片、發展新動能,全面推動城市更新實施,提升城市品質,通過城市更新行動與新型城鎮化發展融合推進,積極構建高效便利的交通體系、便民共享的公共服務設施、富有韌性的城市基礎設施、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網絡、數字化的智慧城市[2]。
本次城市更新以實現城市的安全和公平為基本目標,通過對城市進行整體的統籌安排、多元化的城市更新建設,賦予老城區新的功能用途,為居民創造更加美好、舒適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為游客建設更完善的旅游服務設施,實現老城區的二次發展繁榮以及和新城區的融合協調發展,實現城市空間布局結構合理、土地利用科學高效、人居環境優美、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均衡的城市更新目標。在宏觀戰略研究、城市體檢評估、居民滿意度調查分析等基礎上,嚴格對照城市更新實施工作任務,提出建水縣城市更新目標、策略,劃定城市更新單元并制定城市更新項目庫,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工作。
安全性原則。為了確保公眾和自身的安全,應該將安全作為首位的原則,同時充分利用沿途的多種商貿活動,以實現對景觀的優化和改善城市的整體氛圍。
生物多樣性原則。綠道建設應遵循生物多樣性原則,重點采用本地植物,通過多層次的植物搭配,營造出柔和的景觀,同時也保證植物的多樣性。
以人為本的原則。致力于打造一個充滿個性、充滿魅力的綠色空間,并將其與人們的需求緊密結合,以便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交通環境。
綠道建設與人文藝術相結合原則。綠道建設應當充分考慮人文藝術的元素,讓市民在這片獨特的土地上盡情享受自然的美麗。為了營造出一個具有濃郁人文氣息的城市環境,應當采用藝術手法,精心設計各種主題景觀,使得道路綠化系統更加美觀、富有藝術感。
因地制宜原則。根據當地的特點,在規劃綠道時應該充分考慮周邊環境,采取科學合理的植物搭配方式和品種,以營造出美麗的景觀環境。
綠道作為一種有效的城市更新方式,不僅可以避免重復建設,還可以通過線性空間的連接,實現逐步的更新,從而實現多維度的綜合改善,包括生態恢復、游憩環境改善、社區凝聚力增強,以及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3]。
城市更新包括許多不同類型的項目,例如街道重塑、建筑物翻新、電力系統維護和污水處理。尤其是對于人流稠密地區,由于可供維護和維護的空間較小,因此這些項目具有較高的挑戰性。然而,綠化則具備獨特優勢,它們不僅具備維護功能,還具備擴展性,因此它們不僅僅適合于擁擠的地段,還具備很好的美觀性。通過促進該地區的城鎮化,可以促進該地區的發展。
線性綠道的存在為城市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活動空間,例如:解決建水不見水的困境,依托五龍湖、廣慈湖、沙拉河、瀘江河,串聯城市內部水系,構建10km功能復合的濱水公園體驗空間,打造藍綠串珠的公園城市系統,以多樣、復合功能的濱水空間凝聚城市文化精神。它不僅為居民提供了一個休閑健身的場所,還能夠讓他們在這里進行跑步、騎車等活動,而且,這些綠道還能夠串聯起許多帶狀公園,為城市增添更多的活力。使周圍的社區和企業受益。
綠道融入城市空間時,需充分考慮各部門和專業的規劃需求,如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水資源規劃及環境保護規劃等。舉例而言,在濱河地區的再開發中,需與水務、道路交通、城市管理和旅游等部門保持協調一致。此外,在建設鐵路高架橋時,需協調鐵路公司、市政交通以及周邊建設用地等相關方面。
“提亮點、補短板、強人本”為本次城市更新目標,分別從戰略導向、問題導向、人本導向三個層面提出更新策略和專項行動項目清單,并初步判定項目的優先級別以制定分期實施方案,為后續更新實施計劃打下基礎[4]。
第一,以提亮點為戰略導向。根據時代形勢、宏觀戰略需求、上位及相關綠道建設規劃要求,將城市更新工作與綠道建設有機地結合,通過對城市全面的認識,提出利于凸顯城市特色的更新行動計劃和指標,將綠道建設更好地融入城市更新中。
第二,以補短板為問題導向。基于城市體檢評估,對標城市更新任務指標,分析綠道建設的優勢和短板,將綠道建設的指標劃分為底線約束型、目標對標型和基礎標準型三類指標與每項指標不達標可能會引發的城市問題進行分析,劃分更新工作的優先等級,同樣為后續更新實施方案和計劃提供支撐。
第三,以強人本為人本導向。基于城市更新中綠道建設的體驗評估工作中的社會滿意度調查,篩選綠道建設專項評估中具體指標已經達標但實際體驗度和滿意度仍然較低,或指標反映和實際情況發生沖突的方面,提出專項的改善策略,使得綠道建設更好地融入城市更新中。
第一,對接上位綠道建設規劃要求,響應高質量發展新訴求。依托綠道建設要求,給予宏觀戰略的研究,將綠道建設與城市更新相交融。重視綠道建設與整體城市規劃建設發展,提升具有建水特色的城市風貌,創建多元包容的城市。將風貌特色與綠道建設的提升設定為1級行動計劃列入城市更新實施方案中。
第二,緊跟時代步伐,落實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發展新方向。充分挖掘綠道建設資源,在整體保護與綠道建設規劃的基礎上妥善處理綠道建設與城市更新關系,減少舊城更新改造和城市現代化建設可能對歷史文化保護造成的不良影響,統籌考慮居住、文化、旅游功能,選擇合適的更新微單元,因地制宜選擇保護、維修、改善、改造、拆除重建等不同的更新改造方式,建設具有建水人文特色的城市風貌系統。
第一,打造特色品牌的城市。為了確保城市可持續性發展,應該努力恢復其原有的景觀,并且大力推動歷史文化街區的環境改善,同時,要深入調研文物保護、歷史建筑以及傳統民宅的情況,以便更好地把握其實際情況,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實施分類保護,盡早完成歷史建筑的登記、歸檔、掛牌等手續,并及時采取緊急措施來拯救瀕臨滅絕的建筑。通過不斷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將建水古城打造為一座具備重要意義、充滿生機、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名城,充分發揮其獨具魅力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從而使其從單一的觀光旅游模式發展為一個擁有眾多功能、可供休憩、玩樂、商務服務的綜合型景點[5]。
通過綠道建設,可以更好地展示城市的獨特風貌。在規劃城市時,應該考慮到景觀結構的整體性,并且要注意控制景觀視野廊道的寬度,同時也要注意建筑物的高度、顏色和外觀。保護城市的自然環境,傳承歷史文化,建立具有建水特色的街區,在重要的公共空間、綠道等區域進行精心規劃,營造出獨具建水風情的城市空間。
第二,打造交通便捷的城市為了更好地促進城市發展,應該加強對路網的規劃,改善路網內部結構,加大快速路、次干路、支路的數量,彌補路網空缺,增強路網的可達性,改變傳統的景觀,并努力構筑暢通城市的新型路網。為了更好地改善城市的交通狀況,應該加強對交通的監督和管控,完善和改進交通信號燈的布局,加強內部道路人車混行建設,推進公共汽車的安全使用,加強對公共場所的環境保護,推廣安全、節能、環保的出行方式。
第三,打造生態宜居的城市。為了實現國家園林城市的目標,將大力發展綠道、藍道、環城生態休閑區,構建均衡分布的公園綠地體系,加強城市綠化景觀的美化、多樣性的增強、色彩的豐富、香氣的濃郁以及本土特色的發揮,以期達到人均綠道建設得更高水準。為了更好地改善城市環境,應該重點加強對中心區和老城區的綠化改造,充分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確保綠道建設的優先性。同時,還應該大力提高道路綠化的比例,加強街道樹池的管理,使得城市主要道路的綠化率達到100%以上。為了保護的文化遺產,必須嚴格禁止將任何古老的樹木帶入城市。應該加強小型綠地、游園和休閑區的建設,并根據當地的情況實施建筑物的垂直綠化、屋頂綠化和窗臺綠化,以創造出高品質的城市生態空間,打造一個美麗宜人的公園城市。
綠道具有極其重大的自然環境保護、休閑娛樂以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因此,為了讓這些特色的景觀得到充分的發揮,必須從城市發展的角度出發,把它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手段。研究表明,綠道建設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環境,并為抵御海洋暴雨和其他自然災害提供有效的保障。“隔室”計劃旨在建立一個持久的濱海空間,為人們提供安全的生活環境,從而有效地減輕海洋災害的影響。通過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和靈活地規劃相融合,正在進行一項深入的研究。在存量資源緊張的城市中心區,濱水綠道作為連接單中心城市外圍居住片區與城市CBD,CAZ的捷徑,具有早晚高峰時段作為自行車通勒專用通道的潛力,值得挖掘。綠道干線,聯絡線的明確分級和路權保障,沿線設施對近遠期需求的逐步滿足,以及與周邊住區、城市跨江道路網的無縫銜接是提升通勒騎行意愿和滿意度的重要保障。值得注意的是,要在上述方面有所突破,必須有精細化的制度設計和利益協調,以及不同部門的協同治理和共建共享。
在老城區,由于原有的用地體系無法滿足綠道建設和城市更新項目的需求,因此,綠道建設的用地協調變得極為困難。為此,應當借鑒城市更新等實踐,加強公眾參與,以便更好地滿足綠道的串聯方式、活動需求和可達性,并且及時反饋建設后的實施效果,以充分利用綠道的靈活性。隨時進行微調。
綜上所述,在城市更新過程中,由于土地資源的緊張,對綠道建設和運營有著極高挑戰和要求,尤其是對于處于快速發展的城市,由于土地資源的局限,無法滿足當前綠化和改造需求。因此,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應該從多個角度出發,結合當前的經驗,引入社會各界的力量,提高綜合綠道建設水平,并積極鼓勵社會各界參與,以期獲得更好的綠道建設效果。利用其具備極強的可塑性,根據城市更新實際情況及時做出相關的調整,以滿足城市更新可持續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