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曉 麻志恒
(1.上海健康醫學院附屬崇明醫院教學辦公室,上海,202150;2.上海健康醫學院附屬崇明醫院中醫科,上海,202150)
科學普及簡稱科普,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淺顯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公眾接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1]。中醫藥科普即通過各種形式,宣傳中醫藥文化,普及中醫藥知識,實現科普為健康服務的目的。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認識疾病、診治疾病的經驗總結,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為中華民族的健康做出過巨大貢獻。
2022年,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宣傳部、國家中醫藥局、中國科協、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建立健全全媒體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的指導意見》[2],明確指出科普宣傳的重要性,旨在通過科學,規范的健康知識宣傳,引導民眾自我保健,達到建設健康中國的目標。指導意見內容包括弘揚中醫藥文化,普及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和易于掌握的中醫養生保健技術與方法等。近年來中醫藥科普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國家先后出臺相關政策,確保中醫藥科普在百姓健康中的作用,特別是部分省市,甚至把科普內容加入到醫師資格評定的考核項目中,可見對中醫科普的重視。
隨著科普各項政策的執行,科普教育工作逐步完善,民眾的健康意識逐步提升,健康狀況穩步上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何科學、規范地普及中醫藥知識,更好地為廣大民眾服務,是醫學工作者值得思考的問題。
談及科普教育的主體機構,主要可分為科普的主管部門和具體執行部門,目前模式下,各級科技部門是科普工作的主要主管部門,負責對本區域內科普工作的統籌、協調、指導和監督,擬定、組織實施科普工作規劃及相關政策,組織科普活動,推動科普工作創新發展等工作。但因科普的具體內容、宣傳形式、科普對象等的不同,所有具體的科普活動往往涉及到教育、衛生健康、文化旅游、農林及環境保護等部門,甚至還涉及到民間社會組織如協會、學會等,因此,科普是一項全社會參與的活動,也是全社會共同的任務。雖然科技部門是其主管部門,但具體的執行部門涉及到多個部門,所以在現實的運作過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著分工不明確、投入相對不足、監管相對薄弱、實施相對不到位等情況,甚至有些地方沒有明確的具體執行部門和單位。就單純中醫科普教育而言,相關的科普教育政策的制定及執行,大多隸屬于當地科委、科協、衛健委、中醫藥管理局及各種學會、協會等,因為缺少明確的責權單位,導致主體責任不夠明確,頂層設計思路不夠清晰,部分科普項目內容陳舊,跟不上民眾的新需求,部分項目不結合當地實際,照抄別人,甚至重復別人的項目,缺乏創新點等,有些涉及到多部門,專項資金投入不足,資金不能及時到位,在具體項目的執行、實施、監管方面存在著一定的貌似多重管理又沒有專人管理的現象,嚴重制約著中醫科普教育的發展。
而且,即使有了專門的科普教育的執行部門,也缺少從事中醫科普教育的專職人員及其機構。目前專門從事中醫科普宣傳,中醫科普教育的人員較少,中醫科普教育的人員大都隸屬于中醫院校,中醫相關研究院所、醫院等,基本以兼職為主,院校內沒有專門的中醫藥科普的課程,沒有專門的專職師資隊伍,也缺少專門的中醫藥科普宣傳員,大部分科普宣傳人員都由專家、教授擔任,其專業的授課內容及授課方式,對專業人員的培訓能夠產生很好的效果,但科普教育講究大眾化、通俗化,這種專業的授課及培訓方式與科普教育要求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科普教育的效果受到限制,科普質量得不到保證,存在“科而不普”的現象。
中醫科普教育的內容較為廣泛,主要分為中醫藥文化知識普及和中醫藥知識普及兩大類。眾所周知,文化普及具有社會性、滲透性、漸進性等特性,雖然中醫藥文化具有上千年的歷史,在中國民眾中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但因為受到現代醫學的沖擊,中醫藥文化傳播的速度、寬度遠遠比不上現代醫學的宣傳,加之中醫藥文化宣傳的內容相對比較局限,甚至個別地方,談及中醫藥文化,也就是“大醫精誠”“橘井飄香”幾個大字或者有關中醫名人、中草藥的幾個小故事,整個中醫藥文化的內涵還是相對薄弱,盡管近年來提出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廠區等活動,但文化宣傳不是一蹴而就,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因此中醫藥文化的宣傳內容需要頂層設計,需要從長計議,否則會出現所謂的“假中醫熱”的鬧劇,甚至打著中醫的牌子進行“黑中醫”“偽中醫”活動,造成中醫“不科學,不可信”的錯覺,影響中醫的科普教育。
除了中醫藥文化普及外,中醫藥知識普及也是中醫科普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中醫藥知識普及的知識點幾乎涵蓋了中醫藥學的重點內容,如有關中醫藥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等,可用于科普的知識點較多。基本理論中又可包括陰陽五行、辨證論治、氣血精津液、經絡臟腑等,基礎知識包括病因病機、中草藥功效、方劑特色,基本技能包括推拿、針灸、理法方藥等。
科普的內容既要合理性、權威性,同時要保證通俗性、大眾性,實際操作中又必須具備可行性、經濟性,這樣才能體現中醫簡便效廉等的特點。從目前來看,中醫藥科普教育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中醫五臟六腑功能的宣教、中草藥的食療保健作用、中醫體質辨識、常見穴位按摩、運動導引等,對于其他中醫的哲學思想、陰陽五行、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天人相應等宣傳較少。
科普教育內容的不統一,重點不突出,有些地方以中醫養生保健為主,有些地方以中草藥食療保健為主,有些以中醫藥文化創建為主,這種千差萬別的科普教育內容,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容易造成民眾對中醫藥的理解停留在比較膚淺的層面,有些甚至是斷章取義,造成對中醫藥科普的錯覺。
近年來,中醫藥事業發展取得較為顯著的成績,中醫藥科普教育的方式逐漸增多,常見的如中醫藥相關政策的宣傳、中醫藥文化知識的展示、中醫藥知識的宣教等,或通過相關的中醫藥文化館、博物館的展示,或通過中醫藥知識進校園、進學校、進企業等活動,或通過固定的雜志、報刊、書籍等的刊登,或通過微信公眾號、多媒體、朋友圈的推送等,可以說中醫已經滲透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我們文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宣傳方式的創新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民眾的參與度不高,百姓的理解度不深。就目前較為熱門的電視養生節目而言,因為節目設計等問題,存在整體性不佳,連續性不強,容易導致民眾接受的知識過于碎片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些節目又專業性太強,導致百姓過分依賴所講的內容,特別是某些中草藥的功效,當實際功效和專家所講的功效存在一定差異時,百姓就會開始懷疑中醫中藥;有些甚至受到商業機構的影響,或者為了吸引眼球,過分或者夸大其中醫中藥的功效,導致百姓對中醫藥有過多的錯覺。再者,因為所選取內容的不同,每次的講解的重點也存在不同,講解人員的講解水平也存在差別,往往會出現科學而不普及,最明顯的如中醫學深奧的理論知識、系統的醫學知識,靠片面的、短時間的講解,嚴重違背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造成斷章取義,顧此失彼。或者對科普的內容不加甄別,有些是民間傳說或者小道消息,出現片面夸大藥物功效、食療作用等,雖然普及,但又不科學。
科普的對象是廣大民眾,但實際上大部分在50歲以上,有調查報告顯示,以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為主體的調查對象中,更相信西醫而非中醫的人占據80%以上。目前中醫宣傳渠道比較單一,即使有了電視中醫養生類節目,受眾仍是40歲以上群體。有些地方,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但一般以中小學為主,高年級因為課程設置、教學進度等問題,開展中醫科普教育的機會較少,大中專院校,除了專業的醫學院校,很少有中醫科普教育的課程,教育對象不足。2017年,中國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調查結果顯示,每100位15~69歲的人群中,只有13人具備基本的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3]。可見,中醫健康科普的對象還需要進一步充實。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小康社會的創建,離不開中醫藥在健康科普中的重要作用。《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4],《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5],明確提出要重視中醫藥文化的宣傳及中醫藥知識的普及。這些政策方針為中醫健康科普的政治環境提供了良好保障。發展中醫藥事業,除了培訓中醫藥行業的專職人員外,中醫藥科普工作的培訓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通過中醫藥科普,把抽象的、深奧的中醫藥文化及知識,通過科普工作者,普及到每一位民眾,讓民眾了解中醫藥,掌握中醫的一些技巧和方法,獲得人民大眾的理解、認同、熱愛和使用,為民眾的健康保駕護航。
在繼續重視科普教育的基礎上,作為科普的主管部門,可進一步做好科普教育的頂層設計,做好每年科普的重點,明確自己的職責,把科普教育工作納入考核計劃,并有一套完整的監管體系。注重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積極引導、爭取社會資金投入中醫藥科普事業,積極爭取國內外機構和組織、個人投資中醫藥科普領域。各級執行部門(學校、科研院所、醫院、學會、協會等)要相互協作,在各個單位設立類似科普教育的科室,部門等,并通過部門組建科普教育隊伍,培養一批能夠講清科普的人員。要努力搭建科普平臺,組織行業內的中醫藥專家參與科普創作,發揮他們的專業和技術特長,從整體上提高中醫藥科普工作水平,同時,要做到學校、科研院所、街道、企業、單位等的聯動,做到上有講者,下有聽眾,共同推動中醫藥科普工作健康發展。
科普內容的選定,要遵循中醫學的特點以及科普的原則。科普內容選取首先要確保科學性,中醫科普內容的選取首先要以中醫藥基本理論為依據,這是科普教育的基石,脫離這個原則,科普內容的選取就沒有了方向,容易導致偽中醫亂傳播現象。其次,科普內容的選取要具有客觀性,要經得起臨床考驗,要有理有據,不能隨心所欲,參入個人觀點,講解過程中也要注重技巧,從實際出發。最后,內容要講究實用性,要貼近民眾需要,要以民眾需要為導向,能夠解決生活問題,同時,內容選取也要做到趣味性,科普工作者要做好“橋梁”工作,要把深奧的書本知識轉化成百姓容易接受的,可以實際操作的技能。在兼顧上述幾大原則的基礎上,篩選出相應的中醫科普內容,出版書籍,教學參考等,作為科普的指定必修課程,要盡量全國統一,在此基礎上,再結合各地特色,適當加入當地內容,這樣科普教育才能做到有章可循,內容統一。
由主管部門牽頭,發揮政府職能,積極創建科普公益平臺,調動醫藥院校、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和中藥企業參與科普的積極性。在現有模式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科普教育的模式,注重科普教育的實效。第一,注重科普教育軟課題研究,分析科普教育存在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做好調查研究,總結分析有益于開展科普教育的內容,形式等。第二,加強多媒體合作,將中醫藥科普制作成微電影、微視頻、動畫、動漫、情景劇等,在相關平臺滾動播出,容易被大家接受。第三,注重實地體驗,在現有博物館、科技館的基礎上,開展中醫藥體驗日、中藥房觀摩、參觀中草藥種植園、中藥科技園等科普宣傳。第四,利用線上宣傳與線下宣教相結合的方式,拓寬傳播渠道,加大推廣力度,特別是運用“互聯網+”,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把中醫藥類科普宣傳做深做廣。第五,在做好正面宣傳的基礎上,可以從中醫辟謠、中醫藥捉“謠(言)”等方面入手,吸引民眾對中醫藥科普的關注,加深科普知識的影響。第六,要加強與群眾的互動,密切和人民群眾的聯系,進而獲得民眾的認可和接受。因為中醫藥科普活動是趣味性和互動性相結合的宣傳活動,只有在活動中進一步加強互動,進一步加深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文化的印象,科普的內容才能讓民眾產生興趣、更易接受,以便在日常生活中主動運用所學到的中醫藥科普知識嘗試解決問題。
在現有科普教育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年齡段的科普對象,要選擇合適的科普方式。對于社區的民眾,可以多舉行科普活動進社區、科普體驗日等,對于一些工作的白領,他們參加活動的時間非常有限,科普活動更多的應該以短視頻、宣傳片、微博的形式呈現,而對于中小學生,應該在不增加學習負擔的基礎上,更多以興趣班、中醫藥小達人等形式進行宣傳,宣傳形式也要注重學生的學習特點,使得他們能夠自覺加入到學習中醫藥知識的隊伍中。對于有一定中醫藥基礎的民眾,可以推薦一些權威的雜志、書籍等。總之,科普的對象不同,我們選取的科普內容、科普宣傳方式也要有所不同,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大家對中醫藥科普的興趣,才能保證各年齡段的民眾集體參與中醫藥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