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善翔(海南大學體育學院 海南 海口 570000)
運動休閑小鎮是指具有獨特體育文化內涵、良好體育產業基礎,集運動休閑、體育技能培養、健康旅游等多重功能為一體的,新型現代化、特色化、科技化、互聯網化的全民健康與體育產業重要發展平臺。截止到目前,各類國家級、省級運動休閑小鎮已超過200 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助推區域經濟結構和旅游經濟轉型升級、帶動城鎮轉型和支撐新型城鎮、推動“精準扶貧”和促進社會公平、完善體育公共服務和創新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等價值。但在“十四五”期間也存在諸多問題,如“體農旅”三產合而不融、村民利益體現不足、文化內涵挖掘不足、建設規劃不足等問題。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其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針是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基于此,本研究以鄉村振興二十字方針為框架,探索鄉村地區運動休閑小鎮在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及發展路徑,對促進運動休閑小鎮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產業興旺是經濟建設的重要基礎。以運動項目為核心的體驗經濟是現階段運動休閑小鎮的主要經濟支撐,但這種體驗經濟效應比較微弱,產業集群作用不大,小鎮產業實則“不興旺”。究其原因,一是產業基礎薄弱。大多數運動休閑小鎮主要是借助特色小鎮和體育產業的政策紅利才開始著手培育,并地處于遠離城市、體育資源豐富的鄉村地區,交通不便,以單一的農業生產為經濟來源,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不足,如廣西馬山攀巖小鎮;二是產業特色吸引力不足。在以“體育+”為出發點的體驗經濟市場熱點效應推動下,小鎮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休閑、旅游、文化、養老、健康、農業多業態融合成為資本介入尋求短期效益的綜合選擇,同時在空間功能規劃上也主要按照星級景區標準進行空間再構,這種統一性的產業發展模式體現了規劃者始終在以城市現代化旅游思維來替代鄉村運動休閑小鎮的體驗模式,進而將城市生活方式進行空間轉移到鄉村地區;三是產業受眾人群不足。運動休閑小鎮以冠名“馬拉松、攀巖、航空、足球、賽車”等運動項目為旅游吸引力,受全國人民體育健身意識薄弱的影響,以單個運動休閑項目為核心產業的市場受眾人群實則較少。如:廣西馬山特色小鎮是以攀巖運動為核心打造的集旅游休閑、冒險挑戰、運動娛樂等產業為一體的運動休閑特色小鎮,2020 年國慶節、中秋節期間吸引了5 萬人次前來體驗和觀光,旅游收入超過200 萬。
生態宜居是生態建設首要任務,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同時也是運動休閑小鎮可持續發展留給后代的財富。鄉村振興就是要為鄉村居民、旅游者創造一個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將生態優勢切實轉化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實現生態資源價值化。但是,小鎮發展綠色低碳理念依然很差。一是空間建設缺乏綠色理念。運動休閑小鎮建設初期投入大量資金以景區化、園區化的模式對地理空間進行了生產改造,推動鄉村脫貧,完善了“五通三改三建”工程,基礎配套設施和服務能力得以提升,同時增加了豐富的體育場地設施。但受最優利益驅使,在建設過程中并未考慮環境承載情況,造成自然環境受到破壞、工業垃圾肆意堆放。同時,由于現代綠色科技產品較少、價格昂貴、穩定性較差等原因,在建設過程中并未發展綠色建設、推動綠色施工和加強再生水利用。另外,我國鄉村地區整體受教育水平相對不高,環保意識較弱,垃圾圍村、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白色污染嚴重等鄉村生態環境問題仍然突出;二是空間布局缺乏宜居理念。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在建設過程中并不是將功能區與生活區隔離分開,導致生活空間與生產空間重疊,易導致小鎮居民生活空間被嚴重擠壓,降低居民的幸福感。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既需要足夠的生產空間為其提供就業場所和經濟產出支持,也需要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提供豐富多彩的生態產品來滿足人們對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鄉風文明是文化建設的首要措施,是鄉村振興的“魂”,旨在傳承傳統優秀文化,提升農民素質和精神風貌,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在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其側重點主要放在產業發展和基礎建設之上,旨在通過最簡單的方式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在產品形式上融入一些傳統優秀文化,但整體來看傳統優秀文化僅僅被作為商品,并沒有被看作一種精神作為傳承,同時在建設過程中也沒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和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鄉村精神。首先,在投資過程中以往尚未定價的傳統優秀文化被包裝成產品,并通過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運營營銷過程進行了傳承,將小鎮所蘊含的鄉土風情、人文性格展示給游客,但是這種傳承尚且作為一種商品,并沒有把這種文化特性傳遞給游客;其次,小鎮建設具備強烈的行政色彩,更多地聚焦于運動休閑產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鄉村精神和農民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對于鄉風、家風、民風的重構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導致本地居民主人翁精神不足。文化是生活的精神內核,其賦予了小鎮生活空間鮮活的靈氣和豐富的人文內涵,特色運動休閑文化不僅可以彰顯小鎮的個性,展示小鎮獨具一格的人情風貌,更能提升小鎮的生命力與核心競爭力。
治理有效是政府建設的重要保障,治理越有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果越好。運動休閑小鎮促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在治理有效層面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村民(居民)的認同度不高。運動休閑小鎮的規劃與建設是政府部門與企業合作生產的結果,具有強烈的行政權力色彩,在這一過程中居民并不是直接生產者參與小鎮的空間生產,尚未有機會和平臺為小鎮的產品、服務的規劃和供應建言獻策。進而導致他們很自然地認為運動休閑小鎮可持續主要是政府的事情,與自身關系不大,認同度不高。為此,要充分發揮村委會自治組織、經濟行業組織、公共服務性組織、社會中介組織及群眾團體的作用對特色小鎮建設治理;二是多元主體協同能力不足。運動休閑小鎮在建設過程中主要由體育公司負責,基層政府在這一過程中充當的角色不夠明確,對運動休閑小鎮發展的認知比較模糊,與體育公司的責權劃分不夠清晰,在一定程度上政府職能缺失。進而形成了各自為營的局面,協同效應較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運動休閑小鎮可持續發展。
生活富裕是社會建設的根本目的,是對鄉村振興實施效果的一種檢驗工具,主要以農民的富裕程度作為依據。運動休閑小鎮興建以來,小鎮居民的年收入實現了高質量增收,但實則小鎮居民參與融合度并不足,且通過小鎮建設發展提升收入的能力比較低。運動休閑小鎮的運作與管理是由專業人才構成的運用團隊負責,實則只為居民提供了少量不具備技術能力的崗位,如環衛工人、保安等,還有一些居民在超市、民宿等工作。但相對于龐大的居民數量,運動休閑小鎮所提供的崗位難以滿足大多數居民的就業需求,微弱的商機也無法吸引到外出打工的居民回家創業。這也反映出小鎮居民的收入構成受小鎮產業的影響程度較低,大多數人的經濟收益始終是以包地農業生產、外出務工、工廠外包等為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運動休閑小鎮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還需更加重視“小鎮居民”的切身利益,在小鎮建設過程中增強居民的歸屬感,讓居民參與到小鎮的建設過程中,發揚主人翁精神,最終成為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內生動力。人才創造的經濟價值是顯而易見的,比如云棲小鎮在幾年之內就引進了大約7000 人的專業數據從業人員,這些人所創造的產值達到了300 多億元。
第一,培育主導產業,加強點的建設。運動休閑小鎮要從生態資源入手實現資源資產轉變,通過打造核心競爭產業實現生態資源價值化,并且要充分考察小鎮具備的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基礎,明確主導產業要滿足現在和未來的共同需要,進而從差異性、特色性培育主導產業。如廣西馬山培養小鎮以攀巖入手,借助生態資源形成了攀巖教育、攀巖賽事、攀巖旅游的攀巖產業;第二,培育產業鏈,加強線的建設。首先,構建生活空間。明確體育產業是體驗經濟,人的體驗是產業興旺的核心。運動休閑小鎮就是一個遠離城市的烏托邦,可以促進身體和靈魂凈化的空間。所以,以運動項目為基點,鼓勵體育企業、體育協會、個人等主體結合地區特色發展不同業態經濟,加強不同業態的協同效應,衍生出相應的酒店、餐館、商場、博物館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其次,擴大消費群體。一方面解決旺季和淡季的問題,另一方面解決主導產業受眾群體面窄的問題。
第一,加強綠色理念的融入。運動休閑小鎮應當秉承“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生態保護放在第一位,在規劃、開發過程中要重點考慮運動休閑小鎮的環境承載能力,避免小鎮原有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在新建筑、新基礎設施的設計和建設層面要加強綠色技術的融入,堅持用綠色材料,如太陽能路燈等。另外,還要增強居民、商家的環保意識,培養良好的環保意識,將“垃圾分類、節約資源”等理念貫徹到實際生活中,營造宜居氛圍;第二,無論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是要打造成為生產空間還是生活空間,它首先就是一個“宜居”的生態空間,既能滿足小鎮居民生活的基本需要,也能為城市市民提供一個烏托邦的生活空間、旅游空間。空間生產理論認為,空間包含物理空間、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所以,在規劃建設過程中要合理地利用小鎮的地理板塊將生活空間與生產空間分開,注重小鎮的居住宜居性,使小鎮的物理空間、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能夠均衡發展,并發揮出各自的作用。
第一,提升文化產品的傳承性。不同地區有著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這些文化產品是運動休閑小鎮的隱性財富,在小鎮開發過程中要避免將文化產品開發成一次性產品,要實現旅客對文化的認同。因此,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深入挖掘產業背景下的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實現“一縣一品”“一村一品”,實現特色發展。同時,要重點開發非物質遺產項目,在傳承過程中突出文化價值和旅客自身體驗,實現小鎮內涵式發展;第二,深入挖掘蘊含的鄉村精神。鄉村精神是鄉村文化的深層符號,運動休閑小鎮要發揮體育的作用重塑鄉村精神,充分挖掘鄉村蘊含的各種文化資源和體育精神,深化鄉村內在精神品質,形成高品質的家風、鄉風,提升鄉村居民的凝聚力、歸屬感,構建廣大村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一,積極促進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居民對小鎮建設的共同生產,強化本土居民在運動休閑小鎮建設過程中的主人翁角色。邀請居民參與運動休閑小鎮的建設與規劃,明確小鎮發展與社會居民的利益相關。有條件的小鎮應當積極吸引鄉賢參與到小鎮的建設中,給予一定的激勵政策和保障措施,發揮他們在運動休閑小鎮中的“領頭羊”作用;第二,強化多元主體的協同能力。要明確協同發展的重要性,制定相關政策和制度,基層政府主動牽手與體育企業、本土居民、社會組織合作,明晰職責,均衡滿足多元主體的利益訴求“共建共治共享”運動休閑小鎮。
生活富裕要關注運動休閑小鎮本土居民的生活質量,要培育本土居民的認同度和專業技能。要加強對本土居民的專業性培養。復合型人才,在融合型社會中屬于最為中堅的支撐力量。小鎮的建設、經營、管理必須要盡可能地采用本土居民,只有本土居民在小鎮中發揮出主人翁的作用,與他們的利益相關聯,才能將小鎮的事當成自己的事。那么,如何將本土居民打造成為小鎮建設的復合型人才至關重要。通過組織本土居民進行培訓、學習,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培訓相關技能,提升本土居民的技能水平,以便能夠從事運動休閑小鎮的各個崗位需求,進而提升本土居民的建設參與能力。
運動休閑小鎮培育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孕育而生的產物。二十大以后,運動休閑小鎮在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后勁不足,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從鄉村振興二十字方針入手,探索運動休閑小鎮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對促進運動休閑小鎮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