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青

2023年8月,我隨同上海世久非遺基金會同仁去南大和園拜訪徐藝乙教授,也是彼時得知徐藝乙編著的《日漢傳統(tǒng)工藝辭典》即將付梓。近日,案頭迎來這部學術成果。
為什么要去編辭典?1975年徐藝乙進入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從事民間藝術和工藝美術的創(chuàng)作、研究工作。由于工作關系,常與日本專家接觸,需要翻譯專業(yè)技術資料。
在多年的工作中,他養(yǎng)成制作單詞卡片的習慣,日積月累幾十萬條。辭典編撰從2020年初開始啟動,他將所有卡片內容錄入文檔,參考多本中日傳統(tǒng)工藝方面的專業(yè)辭典,對已有內容進行校勘、補充,三年始成。
《日漢傳統(tǒng)工藝辭典》收錄近萬個傳統(tǒng)工藝條目,涵蓋關于傳統(tǒng)工藝的品類、品種、材料、技法、人物、文獻、著作著述等名詞,以日語50音為編排順序,每個條目都有詳盡的釋義和注釋,共計110萬字。對不懂日語的讀者,也可借助書后列出的中文索引,輕松檢索到對應的日文注釋。
傳統(tǒng)工藝是來自民族的集體文化記憶,辭典要提供權威性的說法,讓不同國度的文化之間有呼應和交流。在從事編撰工作時,需力求用詞準確,也要保留中日文化里的表達習慣。徐藝乙說辭典需要提供準確的含義才能有助交流,他堅持如在中文有對應的詞就采用,如找不到對應詞的才用日本詞或字。
徐藝乙是文化遺產研究專家、民俗學家、翻譯家,致力于傳統(tǒng)手工藝和民俗藝術的保護與傳承50余年。如今被大眾熟知的“民藝”一詞就是由他1988年首次引入《中國民間文藝詞典》并加以注釋,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的著作也是由他1992年首次翻譯引入中國。他翻譯的《工藝之道》《工藝文化》《何謂民藝》等書籍,我在外出采訪調研工作中,曾多次于受訪者的案頭見到。不夸張地說,這些出版物早已成為一代人工作學習的“寶典”。
作為國內首部該領域的專業(yè)著作,《日漢傳統(tǒng)工藝辭典》對日本傳統(tǒng)工藝進行了深入解讀和注釋。從學術角度而言,在中日傳統(tǒng)工藝研究領域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從實用角度而言,則能彌補現(xiàn)有日漢專業(yè)辭典中有關傳統(tǒng)工藝知識的匱乏,有助于學術研究者對日語工藝文獻展開高效的檢索、閱讀和翻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