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職業技術學院林學院 萬慧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林業已經成為我國生態保護以及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對于林業部門來講,林業栽培種植技術的運用,不僅能提高林業管理質量,還能改善生活環境,確保林業經濟發展成果。鑒于此,本文重點圍繞林業栽培種植技術與方法進行分析,針對林業栽培種植過程中的難點,提出技術運用思路,以此提升我國林業經濟建設質量。林業發展質量直接影響我國生態環境綜合水平,是保障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為確保林業栽培管理發揮作用,要求技術人員應加大對種植技術的分析,有效運用技術優勢,解決林業栽培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由此可見,圍繞林業栽培種植技術與方法進行研究,對于促進林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因地制宜。在進行林業栽培種植的過程中,需要根據當地的環境狀況科學地進行技術選擇。由于我國涉及不同類型的土壤狀況以及環境條件,如果運用傳統、統一的技術形式,不僅無法提升林業栽培種植的成活率,甚至還會阻礙林木的正常生長。為此,在進行林木類型選擇之前,要求工作人員應該進行深入、詳細的現場勘察,進而綜合性地掌握土壤及氣候狀況,并結合不同林木的生長周期選擇樹種類型,這樣便可以減少病蟲害的產生,進一步提高林業發展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我國很多林業栽培種植屬于人工造林,此種形式下經常會出現林業區樹種單一的狀況,這也會影響林業栽培種植工作的正常開展,一旦樹種遇到病蟲害等狀況,且沒有及時預防與處理,便很容易波及整個林業區,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恢復內部生態質量。因此,在進行林業栽培種植過程中要兼顧林木樹種的多樣性,科學合理地設置林業區的生態架構。此外,在林業發展過程中,還要加大對林業栽培種植技術的重視程度,并且做好技術推廣工作。相關部門應給予資金保障,確保研究人員能夠結合林業栽培種植的實際狀況,及時進行技術優化與研發,以此提高病蟲害防治及育苗技術的運用質量。
1.運用科學、先進的技術類型。在信息化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林業栽培種植的方式也更加豐富,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要求技術人員應該加大對先進技術的重視程度,并在日常工作中積極地進行新技術類型的研發,盡可能地拓展育苗、病蟲害防治方式。
2.為了更好地實現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要遵循因地制宜的要求進行嫁接等工作,從源頭上提高種植效果。
3.結合目前我國林業栽培種植狀況來看,我國的林業產業發展水平較低,管理質量不高,出現此種狀況的原因在于我國很多區域的林業管理工作依舊在使用傳統的技術與理念,導致林業經營無法形成規模化優勢。因此,在后續的工作中,技術人員還要加大對林業產業結構以及產業升級等方面的關注,積極運用信息化技術促進產業升級,進一步增強林業發展效果。
4.在林業栽培種植的過程中,生態價值十分關鍵,其主要體現在自然災害防治、空氣污染治理等工作中,要求林業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滿足預期需要,還要具備減緩水土流失、涵養水源等功能。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林業的不斷發展也能夠確保木材的供應量,有效推動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在后續進行林業栽培種植時,還應該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制訂科學的規劃方案,并結合不同苗木的生長周期狀況確認種植區域面積及間隔等,以此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1.優先選擇樹種類型。若想保證林業發展水平,便要因地制宜選擇樹種,并結合不同樹種的生長習性,綜合分析哪一種最為恰當。通常情況下,樹種選擇時要選擇樹干顏色正常且根系完整的類型,這樣可以提高樹木的存活率。
2.選擇適合樹種生存的環境進行栽培。在選擇的過程中,應針對土壤狀況以地形、環境、氣候等因素開展全面地分析,確保當地環境能夠滿足樹木的生長要求。
3.選擇適合的坑穴。不同樹種類型對生長環境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應該以樹種的實際狀況為依據進行選擇,并在大小方面盡可能地為樹木的生長留出足夠的空間。
在進行樹木栽培及種植之前,要對土壤環境進行綜合分析,確保生長環境可以滿足樹種對光照、溫度等方面的需求。在具體工作中,技術人員應針對樹木種類及環境狀況選擇有針對性的林業栽培種植管理技術,并對種植區域進行規劃與設計,使不同類型的樹木能夠有相對應的技術進行搭配種植,這樣便可以在實現資源合理優化配置的同時,確保樹木種植區域的科學性。此外,在選擇苗木的過程中,需要提前檢查苗木的健康狀況,檢查其是否存在病蟲害隱患,若存在則要及時處理。
通常狀況下,苗木樹干區域的直徑大小應該達到4 cm 左右,這樣才能確保成活率。與此同時,要盡可能地選擇根系發達、上端沒有病蟲啃食的苗木。在栽培的過程中,需均勻安排和設計種植區域的間隔大小,如果間隔過小,會影響每一株苗木的光照;如果間隔過大,則不利于林業發展。此外,在種植過程中還要時刻檢查樹葉的完整度,盡可能地減少人為操作對枝葉及枝干的影響,及時規避外界因素對苗木自身生長抵抗性的影響。
在栽培樹苗的過程中,技術人員通常會運用階梯形結構模式,此種結構可以最大限度地確保苗木生長過程中及時地獲取養分。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技術人員可以憑借經驗進行技術模式的應用,而是要求技術人員必須在綜合當地環境狀況及樹苗生長特點的基礎上運用技術,選擇是否運用階梯式結構完成種植。除此之外,技術人員還要及時關注市場上的技術信息,及時進行技術的拓展,盡可能地擴大技術應用優勢,在確保林業發展效果的同時,降低栽培種植過程的成本支出。
在林木栽植之前應該對場地進行徹底清理,確保場地沒有多余的石塊以及雜物等,之后,及時地修建排水溝并對現場進行消毒等工序。在此過程中,要求技術人員加大對種植密度的關注和重視。通常情況下,技術人員可以選用3 m×8 m、3 m×6 m 的距離進行林木的規劃種植。如果種植面積較為廣闊,也可以重新進行設定。
在開展林木栽培種植時,需要使用設備提前挖出40 cm 大小的溝槽,并在其內部鑿出適宜的坑穴,坑穴大小通常結合實際狀況選擇。在完成前期的準備工作后,便要在目標區域進行施肥工作,化肥類型的選擇可以為糞肥,每次準備10 kg·m-2的用量,之后,再添加適宜的磷酸二銨,二者充分混合之后完成施肥。
在開展林木栽培種植之前,要在根部運用生根粉溶液,這樣便可以確保定植工作的整體質量和效果。之后,立即開展澆灌工序,在澆灌時需要注意應盡可能地使水流沿著提前設置好的溝槽流淌,并在滲入一定程度之后及時進行土壤夯實等工作。澆水工作必須在前一次徹底完成之后才能夠再次開展,尤其在炎熱環境下,應結合苗木的水分狀況進行次數的選擇。為確保水分的滲透效果,在完成前一次灌溉之后,技術人員需要間隔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并時刻觀察土壤狀況,之后,確認是否再次灌溉并做好培土等工序。對于苗木生長來講,每年技術人員都需要開展3 次左右的除草等工作。尤其是在換季之前,例如秋季等應該及時地進行淋澆凍水操作,并在第二年天氣轉暖時及時地進行返青水處理,以此保證苗木的生長環境。由于苗木會持續地汲取養分,因而很容易出現養分不充足的狀況,此時,要及時補充營養成分,在種植過程中還施用0.25 kg左右的高效氮肥,進而在短時間內保障苗木的養分。
若是第一次使用的土地區域,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在前一年對該區域進行深耕處理,時間可以選擇在夏季或者秋季,此時的土壤疏松度較高,能夠有效提高土壤的綜合質量,以此為后續的苗木種植奠定良好的基礎。此外,苗圃地的使用次數也會影響種植的成活率,如果是已經多次使用的苗圃,技術人員需要在種植之后及時進行雜物清理,并定期檢查生長狀況,及時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施肥等操作。例如,對于無法進行輪作的區域,可以施用有機肥確保土壤狀況。
此外,如果采用階梯式結構種植,需要對外部條件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利用結構種植,確保樹木在成長階段獲取所需的營養。在此類種植模式中,為保證樹木成活率,還應基于樹木特點,做好場地的選擇,并針對樹木生長特性,完成具體的種植操作。與其他種植方式相比,此類種植方式有利于提升樹木成活率,推動環境保護,減少預算成本。
育苗管理理念是指工作人員是否能夠運用科學的思想意識開展林木育苗的管理工作。目前,在我國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很多林木栽培種植工作開始借助技術優勢進行工作,但是技術的運用卻依舊離不開工作人員的參與。工作人員作為確保林業建設質量的核心部分,其工作理念及技術運用能力會直接影響林業的發展效果。在此背景下,林業管理部門在進行管理人員任用的過程中,需要提前圍繞專業能力以及管理理念進行分析,確保每一位工作人員都能夠熟練掌握技術及相關知識,這樣,才能從源頭上提高林業栽培種植技術的使用效果,保障林業發展水平。
與此同時,林業管理人員要具備長遠的眼光,從宏觀的角度看待林業未來發展,這樣才可以在實際工作中認真履行工作職責,確保育苗的質量效果,使林業管理工作能夠達到預期需要。在此背景下,林業管理人員要積極熱愛此項工作,這樣便可以積極主動地參與后續的技術學習工作,有效提高自身的育苗能力。一般情況下,在育苗初期,管理人員需要為育苗工作營造良好的環境,在此過程中便要強化管理,加大對培育技術的選擇,科學地運用苗木修剪等方式幫助苗木成活。
林木栽培種植過程中所涉及的管理工作內容較多,例如,修剪養護等。林木在生長中會生成多余的枝條,為確保林木的生長質量,確保多余的枝條不會汲取多余的養分,工作人員需要及時地進行修剪工作,修剪對象主要是針對根部區域的枝條,可結合實際狀況選擇摘心、回縮等修剪技術形式。此外,在樹木成活之后要科學地進行日常養護,例如,在進行花果期管理的過程中,要結合樹種的生長性質進行營養元素的管控,并且在開花期與結果期做好疏花疏果工作,確保花朵密度以及分布的合理性,提高果實生長的質量。
林木栽培需要對種子進行催芽,此過程十分關鍵,要求技術人員使用營養液等完成催熟工序。種子在生長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這也是很多種子出現死亡狀況的根本原因。因此,不僅需要運用營養液,還要在其中加入一些抑制病蟲害的藥劑。與此同時,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要定期進行催芽質量分析,并結合實際狀況,對催芽成功的種子進行移植,防止生芽的種子在長期浸泡營養液的過程中出現質量下降的狀況。通常情況下,如果種子浸泡時間過長,則很容易會終止生芽,破壞生芽的質量。在此背景下,技術人員若想確保種子的生長,便要及時地進行移植工作,將其轉移至土壤中。此過程要盡可能地避免對種子產生影響,應確保種子的完整度,這樣才可以為后續的種子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在選取生芽種子的過程中,要細致地分析其狀況,既不能選擇生芽不徹底的種子,也不能選擇存放時間過長的種子,否則種子很容易會在移植過程中受外在因素的影響產生破壞,導致在生長過程中出現多種問題,加大管理人員的工作難度。此外,在催芽過程中,還需要注意溫度的管控,要結合不同種子的實際狀況科學地進行溫度設置,最大限度地提高種子生芽的質量和效率。
熱水浸種催芽方式主要被運用在種子自身較為堅硬、外部包裹較為嚴重的種子催芽工作中,例如,常見的刺槐等,對于這類種子技術人員會在栽培之前將其放置在90 ℃左右的熱水中完成浸泡。需要注意的是水量的管控,一般狀況下熱水量應該為種子數量的2倍。在具體工作中,技術人員需要將種子放置在熱水環境中,之后將其充分攪拌,使其能夠完全浸泡在熱水中,直至水溫慢慢下降到冷卻。在水冷卻之后,如果種子出現漂浮在水面的狀況則要及時地挑揀出,如果種子中有很多還沒有浸泡完成,則要繼續進行浸泡。對于已經膨脹完成的種子來講,需將其放置在特定區域中并做好遮光操作靜置2 天左右,之后,便可以進行后續的種植工作。
溫床催芽方式對技術人員的技術能力要求較高,工作人員需要選擇光照充足的區域,之后,挖掘一個環境適宜的土窯,并在其四周放置木板,底部鋪設一層磚頭。在完成前期準備工作之后,該區域便已經形成一個適合催芽的環境,技術人員會將種子放置在薄膜上之后運用草簾覆蓋在其表面。之后的一段時間內,技術人員需要定時進行翻動,當種子中60%左右出現開裂狀況時則說明催芽工作已經完成,可以開展后續的栽培及種植工作。
林業發展不僅能夠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質量,還能夠帶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在后續的工作中,要求技術與管理人員應該加大對林業栽培種植方面的關注,科學地進行技術分析與研究,并在開展林業工作時針對性地選擇技術加以使用,進而運用技術優勢提高林木的成活率,為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